刘鸣筝 ,梅 凯
(1.吉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 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所,长春 130012)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即 “四向四做” :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为新闻传播行业的行稳致远发展绘制出的人才建设蓝图,为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全面协调成长开辟的重要发展路径,也为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革新、完善与进步指明的新的奋斗方向。
从 “一带一路” 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正逐渐从幕后走向聚光灯之下,中国声音、中国话语、中国方案的传播深度和广度正一步一步地在世界舞台延伸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2],有鉴于此,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是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升维扩展的重要抓手。 “四向四做” 人才论为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政治观、导向观、工作观和人民观角度切入,有利于培养 “胸中有大义” “肩头有责任” “笔下有乾坤” “心里有人民” 的国际传播人才。
相对于国家内部传播而言,国际传播具有特殊性: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都更加多元。而且国际传播的目标更加明确,无论是什么样的传播内容、哪种传播渠道和方法,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国际规则实施等层面的问题相互勾连。因此,国际传播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对于国际传播工作者而言,站稳政治立场、筑牢政治根基便显得尤为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3]国际传播波谲云诡,不仅是国家硬实力之间的较量,更是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博弈。因此,需要培养国际传播工作者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认清形势,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我国新闻传播的理念和思维,客观、全面、巧妙地呈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各项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传播中政治立场的形成与坚定离不开个人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的积累和提高。一方面,深厚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能够在开展国际传播活动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政治高度把握国际传播走势;另一方面,深植于我国政治环境和现实情况的政治素养,既能对国际形势有深刻分析,也能针对我国新的历史环境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综合上述角度考虑,需要从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提升的角度,站稳政治立场,培养 “胸中有大义” 的国际传播人才。
立场坚定讲政治,工作实际讲党性,历来是马克思及其追随者们开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以贯之的首要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政治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曾多次表示: “党需要的首先是一个政治性机关报” 。[4]尤其是目前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这不仅给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意味着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在政治定力、政治站位上下足功夫,切实增强国际传播工作者对 “四个意识” 和 “四个自信” 的认识和把握,不断筑牢政治根基。从 “政治意识” 中找准国际传播的政治方向,从 “大局意识” 中坚定国际传播的政治站位,从 “核心意识” 中提高国际传播的政治定位,从 “看齐意识” 中汲取国际传播的政治理念。同时扎根于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基于理论和实际的综合角度筑牢政治根基。
责任与担当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步,正如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将新闻工作者比喻为 “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巨船上的眺望者” 一样,国际传播人才建设更需要牢记责任与担当,坚持党性原则,在国内外复杂的舆论斗争中主动坚守公平、正义,培育出引领时代的国际传播工作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革命先烈李大钊写在《晨钟报》上的警语在当下读来仍然振聋发聩。在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责任与担当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国际传播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舆论斗争更加激烈,需要国际传播工作者牢记责任与担当,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另一方面,国际传播涉及面向更加广泛、利益纠葛更加庞杂,牢记责任与担当能够促进国际传播工作者认清舆论形势,找准责任定位,更加高效地完成国际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5]将责任意识贯穿于国际传播人才建设,培养 “肩头有责任” 的外宣人才,不仅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升维的重要一步。
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开展传播活动中坚持的首要准则,是一切新闻活动的行动指南。国内传播要讲党性,国际传播更要讲党性。国际传播活动不仅是一个国家基本新闻事实的传播,更是该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深刻表达。在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极力强调党性原则的首要性和必要性,做到为党立言、与党同步。西方极力宣扬 “中国威胁论” 和 “中国崩溃论”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制造有关中国的负面舆论。在这种不利于我国的舆论环境中,国际传播工作者更需要在党性原则的基础上,灵活采取传播策略和传播方法开展工作,回应和回击不利于我国的各种舆论。针对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我们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培育能引领时代的国际传播工作者。
国际传播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国际传播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发扬我党新闻传播工作的优良作风,积极引导国际传播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工作观,提高国际传播人才 “脚力” “眼力” “脑力” “笔力” ,力争国际传播工作与时俱进。
业务能力既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又是核心部分。作为新闻传播行业的从业必需技能的有效延伸,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更需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 “脚力” “眼力” “脑力” “笔力” 。 “脚力” 更多体现为国际传播工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深入采访一线,获取一手素材,强调的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行动能力。 “眼力” 则是强调国际传播工作者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中直观感知信息。 “脑力” 更多体现为国际传播工作者对信息的敏感以及信息整合能力, “脑力” 建立在深厚的实践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国际传播实践。 “笔力” 强调国际传播工作者对表层的遣词造句、文化积累能力和深层的价值体系的表达能力的培养。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报刊工作者应 “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6]。新闻记者 “四力” 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关键,有利于培养业务精湛的国际传播工作者。
深入调查研究、讲究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作风之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意味着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深度结合时代要求,积极主动更新传播技术理念,力争国际传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从智能语音采写到智能视频剪辑,从算法优选分发到可穿戴设备测量,媒介技术与国际传播活动的深入融合给后者带来了效率的极大提升。国际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传播技术已不能满足现有的国际传播活动。因此,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并行,积极拥抱新的传播技术,为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打下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还应加强多维背景知识和职业伦理教育,提升综合修养,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新闻志向正确并能引领时代的国际传播工作者,产出跨越传播隔阂和文化间隔的内容产品。
从中美贸易战到俄乌冲突,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世界格局瞬息万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放眼全世界,除极个别国家掌控国际舆论外,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然在极力发展建设性新闻(或称之为 “发展新闻学” ),这也可以看出 “人类” 和 “人民” 是国际传播永恒不变的话题。面临对外传播的文化隔阂问题,我们培养的国际传播人才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国际传播是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但是国际传播中的 “国家” ,不仅仅包括政府,国际传播还包括大量的国际组织、各种国内组织、各级各类新闻机构以及各国民众之间形成的交叉的信息流通。无论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受众,人民是国际传播最重要的主体,因此,人民至上应该成为贯穿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极高的历史站位上,心怀世界、相互依存,将全人类视作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该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国际传播工作者同样需要放眼世界,不能局限于一隅、专注国家政府和新闻机构之间信息的传递与流通,而要将传播视野置于全球范围内,从人民出发、从受众出发,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也应以此为目标,既有全局视野,又能深入人民。目前国际传播环境虽然光怪陆离、变化多端,但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深刻阐释。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要确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石的人民观,将人民至上理念融入到国际传播的实践理念之中,为构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多维立体格局而努力。
文化隔阂和文化折扣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原始的思维定势或价值观念导致对新的外来文化的不认同甚至是排斥的现象。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不仅仅是对全球人民切身利益的整体关照,而且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对人类文明精神和成果的肯定。在国际传播活动中,人民既是传播的主体又是传播的归宿,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能够实现对传播流程的进一步优化。 “四向四做” 人才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尤其是在新的国际传播环境中,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着人才紧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更需要我们在更新人才理念、推动人才结构优化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国际传播人才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僵化宣传的习惯,也就是说,我国国际传播还在从 “硬宣传” 向 “软传播” 的转变过程中。新闻舆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是解决好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的金钥匙。[7]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切实将 “我要宣传” 转换为 “我讲给你听” 。深化国际传播教育理念转向,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树立正确的人民观,也即站在全世界人类的高度,互相理解、互相宽容,才能促进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鸿沟问题的合理解决。
“四向四做” 人才论为新的国际传播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问题开辟了新思路。从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到 “胸中有大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从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到 “肩头有责任,树立正确的导向观” ;从 “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到 “笔下有乾坤,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从 “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到 “心里有人民,树立正确的人民观”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政治观、导向观、工作观和人民观构成了新的历史时期国际传播生力军建设的关键内容。也即如此,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形势,国际传播工作者不仅需要胸怀大义、肩扛重责、笔生乾坤、心有人民,更需要将我国国际传播理念付诸国际传播的媒介实践中去,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