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融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02-27 10:54郭璇邵烨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郭璇 邵烨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012)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1]。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学习,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教育渠道的唯一性不复存在、权威性受到质疑[3]。

媒体融合引发价值观融合,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难以应对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媒体融合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应该把握新时代的脉搏,革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因势利导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导向性。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学习新理念、新技术,尽快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突破。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培养方向,顺应行业和职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有效强化主流价值的引领,成为目前高校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媒体融合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

2.1 媒体融合的特点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另一方面也逐渐取代了部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的增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可获取的信息量也更为繁杂,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信息通常都经过了专业的整理和梳理,大学生只要需要就能获取,信息获取的效率大为提高。而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依赖新技术的辅助数据共享得以实现,信息的获取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大有拓展。同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不论信息发布的时间、信息承载的内容、信息传播的手段、信息传播的空间、信息传播的目的如何,信息都是开放的,但信息的质量也是无法保障的,只能靠接受信息的人加以辨识。

在这种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尽管身在校园,但无时无刻不在参与校园以外的社会活动,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与外界交流、互动,不受限制地成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或发起者,随时有机会和来自未知地域、未知身份、未知目的的人进行信息交互。由于利用信息媒体牟利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之一,为了“流量”、为了“博眼球”,许多商业团体或个人往往会不择手段地传播各种低俗甚至虚假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接受着来自各方的意见、观点,慢慢学会辩证而全面地看待与考虑问题,逐渐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4]。

2.2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

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继任者和践行者[5],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处在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强调主流舆论,树立主流价值观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经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务实。大学生各有追求,并不排斥主流舆论和主流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民族牺牲一定的个人利益。但在认同主流价值的同时,他们也期望个人的人生获得成功、获得认同,也追求物质生活和个人享受。也就是说他们注重实干,也愿意付出,能够承担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但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发展,也追求实际利益,更关注自我实现。在他们心中,个人与集体利益是同等而互不冲突的,或许有部分人存在自私和利己主义的思想,也缺少了些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大部分人还是认同并敬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二是价值取向的稳定性相对偏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完全成熟,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他们的价值观也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期,面临着人生抉择和确定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也都希望能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如何才能实现,他们还在不停地探索与尝试,一方面希望借鉴他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又希冀能自己决定自身命运,但更清楚他们现在尚不具备足够的辨别能力,所以一部分人会犹豫与反复。

三是价值观融合带来多元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均有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可以从各个渠道接收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引导,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认同主流价值,但也不会全盘接受;拥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但又缺乏无私精神;考虑个人实际利益,追求物质享受,但又排斥西方资本主义的极端利己主义。

可以说,大学生在思想斗争和矛盾中成长,中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对他们都有一定影响,部分年轻人思想进步,具有一定的政治高度和远见卓识,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慢慢屈从于低俗和非主流的价值取向。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含义,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能主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仍相对较少[6]。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所了解,但是程度各不相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产物,还有部分学生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7]。他们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观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树立主流道德价值。大多数学生能够援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观点来构建自己的是非观,能够把道德判断、文明判定、荣辱观跟主流价值体系相结合。具体来说,他们对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情感认同度非常高,深具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他们对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情感认同度也较高,以文明为荣,赞赏诚信,渴望友善,推崇敬业,崇尚恪守职业道德和追寻职业发展。但他们对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情感认同不稳定,具有波动性[8]。他们期待所有切身体验都符合社会价值观,但若碰到反向遭遇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就会在他们心中摇摆,情感认同度就会降低[9]。

行为认同是情感和认知认同的结果,也是上述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当代大学生有相当程度的行为认同,只不过存在程度差异。他们愿意自觉践行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导,愿意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而努力奋斗奉献自我,愿意以身作则并主动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法治。因为他们体会到了主流价值带来的繁荣和富强,这是他们价值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希望长期维护这个价值体系。但部分学生也有可能会把个人的实际利益放上判断和选择的天平,甚至将个人实际利益置于首位[10]。

3 媒体融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3.1 可能会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误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会让各种文化、价值观直接呈现在青年大学生眼前。在三观尚未完全定型、尚不具备完全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眼里,许多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披上了貌似合理、正义的外衣,稍不留心就会被迷惑,被似是而非的各种表述所混淆。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多有相似之处,如爱国,西方人可能也爱国,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在我国统治阶级是广大的无产阶级,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因此为人民服务就是爱国;而西方国家统治阶级是少数资本家和其勾结起来的利益集团,政治成为资本的附庸,他们所提倡的爱国从本质上讲,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3.2 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构成挑战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学校和主流媒体之外的“发声单元”越来越多,成分越来越复杂,目的越来越不单纯,导致主流媒体的权威性被严重弱化。当前,话语权来源于流量,某些“大V”基于不同目的发布各种信息、传播观点。海量信息充斥于网络世界,良莠不齐,对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

3.3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造成冲击

价值多元化、传播无序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构成威胁。在海量的信息源中混杂着西方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他们极力伪装动机,很多伪装手段都经过专业人士反复研究和精心设计,当代大学生们难以甄别。而媒体商业化使不少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无视对下一代造成的“价值污染”,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造成了冲击。而为了流量也为了吸引眼球,泛娱乐化现象层出不穷,对大学生冲击很大。大学生好奇心重,正处在探索世界的起点,他们在学习之余也需要娱乐和消遣。有些无良信息发布者,偷换概念来冲击主流价值体系,弱化主流媒体甚至攻讦学校教育,利用大学生的情感缺失制造心理危机,意图摧毁大学生“三观”,如近年来的自杀游戏、蓝鲸游戏等不仅毁学生的“三观”,更带走他们年轻的生命。

4 培育路径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想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务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入心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形[11]。三融教育是符合当代教育现状的一条培育路径,具体来说就是生活上融入、情感上融化、全方位融合。

4.1 生活上融入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大学生的日常信息接受模式相符合。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信息接受模式,传统的灌输教育难以产生最佳效果,关键在于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通俗易懂,但背后的理论体系磅礴而抽象,必须赋予抽象的理论以血肉,改变空洞、教条的灌输模式,以鲜活生动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其理论体系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12],最终形成一套深度融入生活的激励模式,成为大学生自觉自愿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与大学生的生活预期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学生的利益追求,才能得到他们的普遍认同,被他们用以解释日常生活的问题,有效指导日常行为。例如民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主人翁地位,在程序正当的情况下,让学生适当参与校园的管理和决策。一旦学生真正广泛参与校园管理和决策,就会自觉自发地与破坏校园文明的行为做斗争。

最后,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强调、强化核心价值引导。在校园活动中,如日常社交活动、文体活动、消费活动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并在其中选择最符合活动宗旨的核心价值理念加以强化。如通过校园商品展销会强化诚信教育,通过校园科技制作展强化工匠精神,通过团体类体育比赛强化友好、团结、公正等。

4.2 情感上融化

首先,思想教育应采用情感化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纯理论教学,无疑是空洞而冰冷的,也是事倍功半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质增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更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情感需求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顺应时代发展先进理论体系的精辟总结,其本身与中国青年血肉相连。教师应该在课程、课堂设计时启迪学生情感,融价值观教育于民族感情之中[13],要让学生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理论创造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它本就溶于中华儿女血液中。

其次,要将“小情感”升华为“大情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就是一种情感总结。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情感归宿和智慧源泉。自古就有的“家、国、天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即个人、社会、国家层面互为照应。上文提及多数大学生在价值观认同上对个人层面关注度最高,对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关注度稍显不足,原因在于情感尚未升华,格局难以打开,或可考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当代青年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之中。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情感维系有日渐淡薄之危,反而是各种西方文化的节日传统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在中国找到了异域的营养土壤,呈蓬勃发展的态势。文化离开仪式难以为继。因此,强化中华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必不可少,文化阵地必须坚守。

最后,要强调情感的表达。国人历来讲究含蓄之美,很少进行直接而直白的情感表达。无论诗词歌赋还是书画,都讲究“意在言外”的留白感。现代年轻人虽然情感表达要比古人开放许多,但也很少表达自身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感情。因此,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青年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是引发他们思考、激励他们成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当代青年会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和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

4.3 资源上融合

首先,要全面营造文明、和谐、法治的媒体环境。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蓬勃发展造成信息管理难度与日俱增。面对几何倍数增长的媒体传播渠道,以及背后数以亿计的参与者,如何净化媒体环境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既不能阻碍媒体融合的发展,又不能任由其肆意野蛮生长,更要向“非法、恶意、反动”的媒体活动参与者强调任何媒体都不是法外之地。那么,应当从立法的层面不断完善各类媒体的法律责任、行为标准、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明晰媒体活动参与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准则;加强各类媒体的监督和管控,完善媒体参与者信息,限制匿名(或以其他形式隐藏身份)等;并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扰乱社会秩序、煽动不法行为、从事不法行为、损害他人权益的各种扰乱媒体秩序的行为。应该营造文明和谐的媒体环境,当代大学生更要在媒体活动中体现自身素质,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礼仪,坚决抵制低俗、不文明的行为,谨记自身的身份和使命。

其次,要整体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经阶段,这要求教育工作者顺应时代改变,实现技术和观念的革新,抢占各类新媒体阵地,转变沟通交流方式,学会使用“软强调”、“流行语”,营造平等的交流环境[14]。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融合全社会的力量。高校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力量,应联合社会、家庭、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校企合作、家校联合,在探索中建立一个联系更为紧密、分工更为明确合理,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各司其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培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