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逻辑、新部署、实举措

2022-02-27 07:25刘文芳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二十大现代化体系

刘文芳

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胸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进行专章阐释和安排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新时代新征程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逻辑机理

发展与安全是任何国家治理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与安全战略具有不同的内涵。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统筹发展与安全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蓝图,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了专项战略部署,蕴含着深刻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逻辑

习近平同志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1]19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党的百年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旨归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以来,我们党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18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23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水平并不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制造业和服务业正在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我国要在现代产业、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领域接近或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因此,高质量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为安全夯实基础并为安全创造根本条件。但是,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发展与安全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从国际形势上看,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体量巨大、向上发展的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持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在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世界格局演变、地缘政治重构。西方国家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零和博弈思维,对中国竭力遏制、围堵打压、极限施压使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从国内形势看,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由于涵盖领域、行业的广泛性、触及利益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我们面临的潜在和现实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发展与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核心任务,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彼此相依而密不可分。统筹法治与安全两件大事,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牢牢把握住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和坚强保障。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国家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和深刻变革,实现现代化是各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但是,不同国情、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国家现代化存在不同路径和实践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化的先行者。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中国仁人志士们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历史进程。多数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使传统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潮流。1840 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中国先进分子顺应现代化潮流,以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开端,经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制度层面的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到文化层面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现代化之路不断碰壁之后走入了死胡同。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论述:“自从一八四〇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5]正当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苦苦寻找出路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基于资本主义又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科学社会主义,让左右碰壁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追求现代化之路有了根本性转折,开始掌握了中国现代化由被动照搬向主动超越的历史主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构,尽管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苏联、美西方,甚至在某个特定时期也有对其模仿移植,但从总体上看,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着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向现代转型和现代发展,体现出了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的历史主体性、创造性,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历史和实践基础。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3]18党的二十大向国际国内庄严宣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18-20等五个方面丰富内涵,突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20的本质要求,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擘画,进一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3]18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样态,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价值理念、制度内涵、举措路径与西方推行所谓“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西方模式的根本差异,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不仅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影响世界发展趋势与格局,也动摇西方现代化模式合法性根基,打破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国家建构中的话语霸权,中国与美西方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意识形态全方位博弈将会越来越激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同时,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先发国家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压缩式现代化的发展特点,使中国自身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历时性”风险累积叠加为“共时性”风险。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仍面临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技自立自强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金融风险、产业转型、就业压力等各类问题凸显,其与政党治理、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领域事故隐患和风险交织,与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隐患和风险叠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安全形成了巨大考验。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三)应对严峻复杂风险挑战的现实逻辑

理论创新是对实践的回应,治国理政原则是对现实的关切。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新时代新征程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客观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6]明确要求“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7]223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12他同时也指出“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7]81。这是我国由大国向强国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这对国家体系和社会稳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们需要从战略大局明确新征程国家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3]22基于对新时代新征程国际国内风险挑战形势的客观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国家安全贯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还专章部署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突出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性。

二、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新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擘画统筹发展与安全新蓝图,聚焦“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引领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顶层设计。

(一)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定位作出新判断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全面回顾总结了新时代10 年我们党提出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3]43新判断,首次阐释国家安全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基础性作用,并把国家安全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同谋划同部署,确立未来五年和二〇三五年目标任务分别是: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

(二)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并列的新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家安全的“五大要素”并对“五个统筹”作出新表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大局大势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安全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在全面系统把握国家安全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基础上,又突出国家安全的重点、关键领域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具有生成逻辑上的一致性、互动性与同构性。因为,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之本、现代化强国之基,维护好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因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一同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价值诉求。

(三)提出推进国家安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3]43,把安全理念融入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各领域。如提出了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举措,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把发展与安全同谋划同部署,发展中安全和安全中发展的新发展观和新安全观。

(四)首次明确“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新战略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基础。而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树牢安全发展的理念,化解安全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为此,把牢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是主题主线。要始终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在安全领域、体系、机制、能力、举措等方面下功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确保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方向的安全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

(五)着力四个方面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下,提出从四个方面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政策举措。一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协调指挥体系以及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以体系建设规范引领推动保障国家安全和能力现代化。二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聚集在重点领域安全能力,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锻造维护国家安全的过硬本领,以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家安全工作的质量和实效。三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公共安全事前预防转型的模式,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等举措,以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升进而推进国家安全和平安中国建设更高水平更高标准。四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基。

三、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要求。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是点多线长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既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新征程上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思想意识是前提,能力素质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

(一)坚持科学思想引领

理论的先进,是最彻底的先进;思想的主动,是最大的主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既面临后发国家实行国家现代化的共同安全问题,又面临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安全问题,既要解决好不同发展阶段一般安全问题,又要处理好关键时间节点重大安全问题,迫切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是统筹推进发展与安全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本质要求,我国的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要着力“总体性”,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系统建设上下功夫,既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7]82;又要众志成城、科学应对,加大对维护国家安全所需的物质、技术、装备、人才、法律、机制等保障方面的系统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新部署、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新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提供了安全方向指引和改革创新思路。

(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安全治理效能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 多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在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又成功应对和化解中,把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推向前进中发展壮大。坚持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协同各地方各部门各领域各方面力量,聚集起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是我们党战胜风险挑战的历史经验和制胜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一定会遭遇可以预料甚至难以预料的重大风险和惊涛骇浪,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重大困难、重大阻力面前,领导力是最关键的条件。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维护党中央权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把全体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被打断。依托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树牢“大安全”理念、构建“大安全”格局,依靠党的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是面对未来不确定风险挑战的最大确定性,是战胜重大风险重大困难克服重大阻力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三)提升风险防控的能力

一是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预防处置能力。坚持以法治思维依规治理,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和预防预警预报判预处运行程序,一旦风险发生,就能快速识别风险的性质和类型,在短时间内为启动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向导,相关部门、单位及人员就能有条不紊地按制度、按程序采取行动,从而提高风险防控的能力水平。二要增强协同治理本领。必须要树立各领域各部门各地区协同配合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注重重大风险挑战重大困难重大阻力的连锁联动特征,在强化风险防控协同机制上下功夫,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动、能力互补、共同行动。三是信息技术赋能风险防范。要树立综合的、动态的风险防范理念,灵活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提升洞察风险隐患的及时性、精准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早解决,提高运用网络信息技术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智慧治理能力。四是提升公民风险感知、判断力、自我调适力。依托全媒体传播体系宣讲宣传,不断强化公民对于风险的感知和应对能力,对自身与其他的社会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要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同时要加强对公民面对风险时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培育。推行社区安全建设,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普遍全民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安全目标。

(四)完善安全治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依规依法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完善的法律规定、政策举措是做好发展与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增加制度供给。建立和完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风险的应急处置制度、资源要素的调配制度、信息沟通和共享制度以及问责与质询制度等系列制度和政策举措,支撑和保障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治理体系重构和治理能力培育。二是抓牢安全责任制。强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安排,全面压紧压实党政领导、部门监管、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用责任规范作引领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三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制度。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安全社会治理体制。在合作式安全治理体制格局,强化党和政府在风险挑战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事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有序、有效地参与安全风险的治理,构建基层社会稳定治理共同体,筑牢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时代新征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统筹发展和安全新部署新要求,深化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意义的认识,提升办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的行动自觉,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猜你喜欢
二十大现代化体系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