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凤
小反刍兽疫(PPR)又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所引起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动物为小反刍兽,山羊尤为易感,发病率最高达90%~100%,病死率可高达50%~100%。其特征为发病急、危害严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都将其定为A类烈性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它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管理。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牛瘟病毒在血清学上有相关性,可以产生交叉保护。对温度特别敏感,温度越高存活时间越短。对酒精、乙醚、甘油和某些去垢剂也表现敏感,用2%氢氧化钠、酚类化学消毒剂消毒24小时即可将其灭活。
2.1 总体流行概况
本病于1 9 4 2年,由Gargudennec等在非洲西部象牙海岸首次发现。随后疫情一直扩散蔓延到非洲、亚洲多个国家,2004年据OIE公报,世界上共有29个国家流行该病。2013年以来,全球共有43个国家报告发生PPR,其中非洲国家26个,亚洲国家16个,欧洲国家1个。
2.2 我国周边地区流行状况
在我国周边地区,有许多国家报告大规模爆发了PPR疫情,还有的国家呈地方性流行,2003年以来,与我国相邻的地区如缅甸、老挝、印度、尼泊尔、俄罗斯和巴基斯坦等国家都暴发了大面积的PPR疫情。还有阿富汗、孟加拉国常年呈地方性流行,塔吉克斯坦、不丹疫情反复流行。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养殖业和动物卫生安全。
2.3 国内流行情况
2007~2010年,国内发生的PPR疫情均在西藏,2013年我国发生的5起PPR疫情均在新疆,2014年全国共发生87起PPR疫情,涉及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年共发生16起PPR疫情,涉及湖南、江苏、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吉林、黑龙江;2016年4起PPR疫情,涉及贵州、广西、江蘇、山西。从2007年7月至2016年8月,我国共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PPR疫情。
PPRV基因型分为I系、Ⅱ系、Ⅲ系、Ⅳ系共4个群,I系、Ⅱ系、Ⅲ系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Ⅳ系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我国西藏地区发生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属于基因Ⅳ系。
4.1 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亚临床型病羊更加危险。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传播本病。
4.2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是通过接触发病动物而感染,有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两种方式。主要是由呼吸道飞沫经呼吸系统感染这一传播途径传播,本病毒还可经精液和胚胎传播,也可通过母畜哺乳传染给幼畜。
4.3 易感动物
自然发病主要见于山羊、绵羊、羚羊和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比绵羊易感性更强,绵羊偶尔也出现严重病例。
5.1 潜伏期
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5天,最长可达21天。
5.2 临床表现
PPRV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组织和消化道上皮组织,急性发病动物出现高温可达41℃,可以长达5天。眼睛、鼻孔流出大量的黏液脓性分必物,呼出恶臭气体。流涎,口腔黏膜、颊黏膜充血,广泛性、坏死性口炎,后期出现胃肠炎症状如带血样、水样腹泻甚至严重脱水,也可表现支气管肺炎症状如咳嗽和呼吸异常。
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PPR的方法,PPR的防控主要是疫苗免疫,辽宁省从2014年开始采用PPR弱毒疫苗进行免疫,该疫苗没有任何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其各个毒株的攻击感染。可在每年春季或者秋季集中免疫期间,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后每只羊颈部皮下注射1毫升。我们不能仅依靠疫苗免疫来根除PPR,应重点抓好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两个方面,不从疫区和该病高发地区引进羊只,并加强引进羊只的检疫监管。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小反刍兽疫监测体系和流行病学调查溯源体系建设。同时做好畜舍环境卫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一旦发生PPR疫情应严格按照PPR应急处置方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