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文
国内造林工程起步较晚,造林工程质量未能达到理想目标,还需要针对现存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升造林工程的效果。
1.1 缺乏科学规划
造林工程在开始之前需要确保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然而个别造林工作人员对工程规划的重视度不够,往往片面关注资源的开发利用,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或是仅关注于林地面积,对造林工程地理条件缺乏周密的考察,导致造林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埋下了盲目造林的风险。
1.2 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比如有的制度中有“特殊情况除外”的内容,却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和限制,个别人员为了谋求个人利益,利用这一漏洞使用价格低的苗木,影响工程质量。同时,在管理制度中,多是造林规范、流程等方面的内容,没有从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
1.3 种苗培育不够规范
目前国内造林工程在种苗培育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树种单一,未能充分结合所在地的环境条件,而多采用杉木、松木,树种资源发展不平衡。工业化苗圃数量有限,主要是山地、农田等场所培育树苗,种苗培育的成活率达不到预期目标。多采用大密度种植方法,造林密度不合理,且存在有种就育、有苗就栽的现象,缺乏严格的管控手段。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种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影响造林质量。
1.4 种植栽培技术不科学
在具体工作中,依然存在整地不合理、栽种方式不当、栽种密度过大等问题,不重视先进技术手段的引入。常常一边整地一边栽种,整地效果不理想,而且未能结合气候和地质条件选用适合的栽种方式,追求大密度种植,导致林木生长情况不理想,甚至可能引发病虫害,使造林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受损。
2.1 科学规划
林业单位在造林工程开始之前,应认真做好造林规划。首先,安排专业人员深入造林現场,采集水源、土壤样本,了解地质和水文情况,并通过近年天气数据掌握自然天气变化情况。其次,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应明确造林工程的功能与作用,确定水土保持、改善环境等生态功能。再次,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对造林工程的苗木选择、育苗方案等工作进行规划设计,合理搭配树种。最后,明确影响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针对自然因素、科技因素、政策因素等制定相应的防护手段,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引。
2.2 健全管理机制
造林工程涉及气象、耕种、病虫害防治等众多方面的具体工作,需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条不紊的开展。应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优化补强。比如针对“特殊情况除外”类似条款,应明确地质条件等具体信息,做出规范和约束。同时,需要做好造林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和责任意识,并完善工作人员的奖惩机制,确保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提升造林工程质量。
2.3 强化育苗工作
种苗培育质量直接影响造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应根据工程规划,合理最佳的树种,建设专业的育苗场,由专业人员结合现场条件科学确定栽植密度、锄草、灌溉等培育工作,落实育苗质量控制目标。
2.4 科学栽种林木
在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认真做好树木的栽种工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科技助推质量。根据造林场所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栽种密度,确保密度符合林木生长需求;采取科学的整地方式,并在适合的时间栽种;确定合理的栽种方式,科学养护,做好病虫害防护工作。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林业造林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构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