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贵吉 张华国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在青稞种植的过程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使用情况,希望为西藏青稞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响应国家政策落实、农业生态保护和青稞减施增效技术普及与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稞;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众所周知,化肥是世界各国普遍大量使用的作物肥料之一,同时也是西藏青稞生长主要使用的肥料之一,对于增加作物产量、保持植株性状以及维持日常作物营养所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化肥可以使农作物普遍增产55%~65%,但是化肥的施用量受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使用过量会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以及污染生态环境。近几年,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在实施的化肥减施增效政策对于现行青稞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明确农作物要在保证稳产的前提下,通过新型肥料替代、多样化施肥方法、吸收引进创新、休耕轮作以及水肥耦合等多种措施尽可能最大化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投入量,多种资源组合方式提升化肥利用率,最终促使农作物达到增产、优质和高效的应用效果。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以过量施加化肥—尿素来促进作物增长。这种不合理的单一施加肥料导致的结果就是肥料利用率单一、土壤养分不均衡、土壤板结、肥力减退、污染严重以及作物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适当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但仍能有效促进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是我们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通过对西藏农青稞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综合运用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总结出了一些针对青稞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如,添加生物有机肥进行有益补充、添加农家肥的含水保养功能、缓释肥料和添加肥料促进剂、施腐殖酸肥以及生物炭肥等等。这些有利于学术界进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调整和补充,为今后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综合评价、科学评估以及示范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1 生物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作为各国极力推广的肥料具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微生物含量以及酶的活性等优点,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不断改善和提升土壤质地。通过近些年青稞的生物有机肥单一使用种植表现来看,土壤安全质量逐年递增,土壤微生物数量逐年增多,青稞产量明显增多,青稞品质明显改善,有利于青稞生长发育的均衡性。生物有机肥的施用量相对较大,费用相对较高。改善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是一项持续且相对见效慢的过程,但从长期使用效果来看,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微环境,有效提高青稞作物品质和产量。
2.2 添加农家肥的含水保养功能
种植青稞施加的传统农家肥主要是羊粪、牛粪以及粉碎后的青稞、油菜作物的秸秆。施加农家肥可以有效地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可以明显的提高土壤品质、微生物数量以及酶的活性。用粉碎后的秸秆和杂草进行还田,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水性和发酵性。施加农家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碳、氮的含量,不断提高青稞的品质。施加农家肥也是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既可以体现农耕文化的传承性,又具有农作物生长和环境友好的统一性,还具有聚水、吸水和保水的联合性。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劳动力以及农业废弃物的不断减少,农家肥并不能完全取代化肥,因此施加化肥仍是最普遍、最经济的肥料施用方式。
2.3 肥料促进剂
近几年为满足青稞种植适应性而引进的新型肥料促进剂主要包括:包衣缓释肥料、微量元素添加剂肥料以及综合生产性能复合肥料等。
新型肥料促进剂可以满足青稞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各种营养的需求。包衣缓释肥料有利于农作物及时吸收和利用养分,不仅不会造成养分浪费,还可以有效提高肥料的使用效果,具有常规肥料不具备的各项优势。微量元素添加剂肥料是一种可以根据作物的不同元素偏好進行调整的配方性肥料,该肥料可以及时补充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可以有效提升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综合生产性能复合肥料强调作物的发育与生长的综合生产性能。施加肥料促进剂时既要考虑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又要考虑到施用安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4 腐殖酸肥以及生物炭肥
腐殖酸肥以及生物炭肥属于缓效有机肥料,其既保持了原有生态肥料的特点与属性又具有提质增效的特点,还具有提升土壤保水、保肥的性能,可以增加农作物青稞籽粒营养物质的积累和产量,属于良好的生态有机型肥料,可以保证生态、土壤以及作物的良好运行状态。腐殖酸肥以及生物炭肥都需要经过初步的加工和发酵,而后才能施用。施用时以地面施肥为主,叶面喷洒、微喷和撒喷为辅,再配合作物的套种与轮作,可以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需要根据种植区域的环境特点,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进行使用和推广。这既要考虑农业劳动成本、经济成本以及其他生产性投入产出比,也要考虑使用效果、环境保护和技术成熟度等,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生态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各学科之间的互通评价结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要根据不同生态区划和种植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数据论证和评述,最终实现青稞的高质、高产。
作者简介:普布贵吉,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土壤肥料研究。
*通讯作者:张华国(1983-),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植物营养与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