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季卫兵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8)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就整体而言,教育评价改革事关多方主体、多个环节和多项任务,具有较强的系统化导向。因此,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应当精准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系统性强、耦合度高等特点,以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整体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取得成效。
坚持系统思维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法论,要求事关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的重点领域、重大问题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强化顶层设计意识,充分考虑改革涉及的相关主体、相关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同性,进而实现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党和国家层面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任务,核心环节是“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2]。由此可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在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系统思维,而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化特征是系统化推进各项任务与举措的基本前提。
教育评价与教育目标相辅相成,两者的相互匹配是促进教育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建成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在整体上表现为高阶性特征。一方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目标具有高阶性,能够对不同实施主体的探索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高位引领,体现教育评价改革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基本形成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和更有品质教育的期盼,促进各类教育要素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使命进行持续的改革创新,使教育事业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优质供给和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效能目标具有高阶性,应当在破解教育领域“五唯”痼疾和激发各类教育主体内生动力方面发挥指挥棒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构建有利于引导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评价矩阵,不断提升党和政府的教育治理成效、各级各类学校的立德树人成效、各类教师群体的潜心育人成效、不同学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效以及社会的选人用人成效,为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导向鲜明、举措有力、效能显著的教育评价政策支持体系与实务运行体系。
不同学段的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与学校办学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递进关系,表现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整体趋势。因此,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的大系统,应当把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举措等融贯于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各个不同学段,同时又能兼顾各学段具体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情况,做到总体上的一般性与具体化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总的来说,就是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旨归,使每一个学段的教育评价子体系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和推动本学段学生的成长实践、教师的发展实践以及学校的办学实践,同时作为子系统为教育事业的整体提质增效提供精准支撑。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各学段学生成长规律、教师发展规律以及学校办学规律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其中,作为学前教育的幼儿园阶段重点在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以及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方面加强评价改革,促进幼儿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中小学阶段重点在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基础教育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以及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提升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加强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完善与优化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体系。高等学校评价重点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贡献度为导向加强评价改革,立足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效能优先来大力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引导不同类别的学生、教师、高校等各尽其力,通过释放不同主体的潜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此外,各类职业学校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促进学校特色办学为重点加强评价改革,回应学生的职业化发展需求,彰显职业教育的多样化特色。
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是衡量一个系统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尺度。教育评价改革就是一个系统,要求不同的主体在其中要协同发力。做好教育评价改革工作,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主体相互协调、整合教育评价改革力量和资源,形成党委领导、部门统筹、多方融合的合力,构建教育评价改革长效机制,做到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上下贯通、内外结合的氛围,打造教育评价改革系统工程。从总体方面来看,发挥好教育评价改革在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新格局的优势和作用。具体说来,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作为教育发展指挥棒的教育评价改革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反映和整合各方需求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多方主体参与教育评价是未来教育评价改进的方向。一是党委政府发挥评价主导作用。促进教育评价改革机制优化,扭转不科学评价思维、发挥顶层设计作用、科学履行职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树立起构建基于多元主体教育评价体系的意识,汇聚多方信息判断质量、从多主体视角评价质量、整合多主体评价提升质量的制度举措[3]。二是学校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回归“人是目的”的教育价值本真,摒弃分数崇拜,从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六要素综合的角度出发,使用战略眼光、全局意识、系统观念,优化六要素配置,凝聚各方力量,积极吸纳各方意见,创新学校教育评价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在“十个指头”和谐配合中,弹奏出学校和谐发展的优美乐章。三是教师转变被评价者思维。各评价主体在教育评价的参与程度有很大区别,教师不能仅仅将自身作为职称晋升、科研立项、课堂教学的评价客体。相反地,应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主体,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学校教学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同行评价中的作用。四是学生树立评价参与者意识。将自身置于被评价者的位置,而是要积极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评价改革当中来。挖掘在评价发展上的优势,做到“长善救失”,形成最佳的素质结构,成为适应社会各方面、各种层次和特点需要的人才。五是用人单位主动提高评价独立性。有规划地系统淡化相关单位所具有的较强政府背景,逐步实现真正的管办评分离,以用人单位为代表的社会主体参与评价需要制度化,将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等评价常态化,将其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据。
理论基于现实产生,又映射着现实,用来指导实践。新时代要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质量需求,实现教育评价改革的新目标,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构成“教育大厦”的基石着重入手,理性、科学、有效地回应各方诉求。
教育的基本要义是引领和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追求“五育”并举既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鲜明导向,也是满足学生高素质发展的应然要求。
一是学生更加期待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创新思维的养成。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在教育领域,就是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得以全面、和谐、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其健全人格的塑造过程也需要多样化的供给,包括教育评价的导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有适宜的教育评价政策支持,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激发兴趣、彰显个性,从被动成才向主动成长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把以教育者评价为依循的传统教育评价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反馈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模式上来。
二是学生更加期待对学习过程的享受和悦纳。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直接关系学习质量的好坏。上课抬头率低、课堂教学效果差,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做到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成长发展特点相联系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教学只关注结果、分数、名次,用单一的考核标准仅仅衡量学生知识的获取量,而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以及各方面的道德素质发展,并不能真正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创造等能力,这些都需要聚焦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帮助其掌握立场观点与方法,做到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并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
三是学生更加期待获得全面和客观的教育教学评价。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均衡全面发展。古板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学生的高素质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要构建多元、科学、合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借助教师、同辈群体、家长、社会等多主体的评价,运用定性与定量、课上和课下、校内和校外、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促进多元教育评价的发展,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潜力的发展。
教师是培养人才、发展学术、创新知识的中坚力量,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计,有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必须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加强教师的教育专业精神,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和谐的育人氛围,激发教师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追求进步的信念成为教师发展的自觉,实现教师从专业化向高端化方向的迈进。
一是教师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拥有高尚职业品格、过硬专业素质的教师是促进学生核心素质养成的重要保障。教师发展的效果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为了更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教师群体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实现自我革新。高品格、高素质、高能力是教师全面发展的硬性要求。教师在实现全面发展过程中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地掌握新的理念、方法、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量无效开会、各式花样活动、如山教学科研、繁重行政事务等诸多“拦路虎”,使得教师在实现全面发展中出现明显短板:授课能力强,科研水平差;科研能力强,授课水平一般;或者是二者都差强人意,这就导致大多数教学科研慢慢步入以结果为导向的怪圈。面对这样的状况,除了教师自身要掌握更有效的时间、精力管理方法外,更需要教育评价体系进行具体施策,而不是成为“灵魂工程师”追求更高的职业定位、发挥更多自我价值的藩篱。
二是教师提高胜任能力的需要。教师的胜任能力包括教学组织力、课程开发力、学情分析力、结果评价力、研究创造力。具体来说是指,教师具备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知识吸收、有效组织课堂营造浓厚氛围、分析教学学情充分了解学生、多元方式评价教学效果等多种能力。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主动将“合作者”“研究者”理念植入脑海,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跳出僵化的思维,朝着成长型教师发展。另一方面,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话语权,充分彰显其主体性作用。这有利于积极回应社会对培养健全人格、拥有创新思维学生的现实要求,为实现社会高质量全方位均衡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助力赋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在尊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及时对教师要具有的多面手能力做出积极回应,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研究与改进。
三是教师凸显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教师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层次群体。价值实现包括多个方面,如职业理想的实现、发展空间的拓展、社会价值的体现等。教师群体的自身个性化价值的凸显对于教师人才的专业发展、职业空间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元素。就目前阶段而言,社会对教师发展的评价更多地聚焦在升学率、职称评定、论文科研等显性、量化方面上,教师的个性化价值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个人成长与培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方面都需要政府和学校在相关评价领域做出政策调整与措施改革,避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要对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凸显提供全面性的支持,包括物质、精神、心理等各个方面,满足教师人才价值实现的有效性需求,让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道路既宽且阔。
近年来,聚焦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党委政府和各类学校的普遍共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拥有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实现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方面,从而真正满足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4]。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从办学定位、治理制度、发展效能等方面的需求进行系统考量。
一是学校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需要。办学定位精准对于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起到重要的轴心作用,是全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阵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前提。学校在推进办学进程、开展教学实践中需要时刻清晰自身定位,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将校本独特文化融合在学校建设当中。社会中许多行业特色大学,存在争抢排名、跟风建设、专业臃肿等现象,轻易忽视自身办学特点,导致严重同质化,最后只能变得特色不特、强势不强。因此,在运用教育评价标准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学校的个体性特点,不可“拿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学单位;应准确把握党委政府对学校定位的要求,充分遵循学校质量第一、特色优先、校本融合的办学定位指南,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路径优化的教育评价改革制度,积极推动调动一切可以采用的优势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学校对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制度的需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理的评价制度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培育都起到重要的维护作用;反之,凭借模式化的评价尺度,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办学的质量,又会在无形中抹杀学校的特色,不利于充分激发学校的办学潜力。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程序性,它为人民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以遵循的参考依据。学校的稳定发展需要制度作为重要保障,丧失制度的规范合理性,会导致整个学校运行体系逐渐瘫痪,因此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出台对于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一味及时的“良药”。在确立制度时,既要在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各方意见,又要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确立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在遵循相关制度体系的前提下,不断建立并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学校制度建设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学校提升发展效能的需要。学校发展效能主要是来源于教育水平、管理效能和发展潜力三方面的有机结合。首先,教育发展的创新、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需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逐步完善教学监督和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用制度引导相关因素实现质变,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优势,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其次,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关乎学校发展效能质量的高低。低效率、慢节奏、杂乱化的学校服务团队不利于构建人性化、便捷化、信息化的新型学校服务管理模式,服务需求与管理水平之间存在供给侧矛盾。校园管理、教学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后勤团队管理组成的庞大复杂的体系要实现各环节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耗,达到提升办学效能的目的。最后,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潜力的核心表现。融媒体时代下,学生学习呈现个性化的需求,师生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出多样化特点,要求学校教育为其提供全方位、可持续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学习平台多元化、学习模式新颖化、学习课堂优质化。因此,推进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对于促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是十分必要。
在评价教育改革成效之时,要参照现实客观基础进行考察评审。从系统思维、系统施策、系统动员、系统反馈四个维度的呈现,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惟其如此,才能保证教育评价改革成效的评价兼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所谓系统思维,就是将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查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要求主体运用系统的观点考查对象,在动态中把握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发挥它的有效作用,需要从教育评价改革体系的制定、启动、开展到成果,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这个系统内部的各方合力共同作用,更需要系统内外各因素的协调运作,其中系统思维与全局设计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系统整合与部门协同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制约,系统思维要求改革者在方案的设计阶段着眼全局,在方向定位、制度设计上通盘考虑、运筹帷幄[5]。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责,行使好主体责任,协调与各单位的组织关系,如政府、经济与非政府组织、公众与社会群体对教育改革给予的各种各样反馈所构成的总体态势。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推进过程中会遭遇新的矛盾、新的冲突与新的关系。鉴于此,在此过程中,要关注系统的支持性条件,做好系统整合,实现上下协调、左右关联、内外沟通。以系统思维为引领,进行综合方案的设计,协调系统内外关系,合理评估实施成效,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发生本质跃迁,探寻出符合我国教育特有的“中国方案”。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仅凭哪一方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6]。此工作格局的形成,环环相扣、循环攀升,有利于采用闭合链条的方式促进改革的落地生根,对于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至为重要。一是要充分发挥党中央的大局宏观把控舵手作用。《总体方案》是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各级政府与学校评价改革工作作出部署,提供改革目标与准则,形成政府宏观组织、社会有序参与、学校协同落实的改革合力,为《总体方案》平稳实施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二是要稳步发挥好各层级单位的协调实施职能。一方面,在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总体方案》精神之际,深刻领会精神要旨,系统协同把握核心精髓;另一方面,需因地制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进行调研考察,政府应组织研究力量、依托智库和重大研究项目,研制出适合我国各个学段学生特点的教育评价和测量工具,制定出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充分挖掘有关力量,进行多方合作建立多元评价的机制。三是要充分展现学校参与教育评价的优势。学校作为推进教育评价的重要主体,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与指挥下,将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与精神实质创造性地融到学校日常管理与教学评价工作之中,开拓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和考评办法,保障评价改革有序落地。四是加强理论研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科学性和学理性。汇聚大量学术专家、教育人才集思广益,为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更强助力。深入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对把握《总体方案》蕴含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有针对性地推进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需要依靠各方的全面贯彻、有效落实,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觉将教育评价改革内涵式发展理念融入于心以及引入第三方评价以有效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持续迸发内生动力。
一是《总体方案》将“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关键环节,体现党中央、国务院战略要求的同时,强化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都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在新发展阶段,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克服“教育为政绩服务”的不端想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教育的导向性、统筹性、基础性作用。其次,树立科学的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必须坚决破除教育短视思维和功利主义思想,新发展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深刻领会《总体方案》中所强调的教育评价改革内涵及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意图,精准瞄准方向、把握时局、科学履职[7]。最后,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系统工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链式效应,其本质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党委和政府居于这一链条的关键位置,只有拿出刀刃向内、不断纠偏的勇气与魄力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为《总体方案》实施取得预期效果保驾护航。
二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本质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不同年龄结构和教学经验的教师都要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坚持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掌握和了解教育评价改革对于教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首先,自觉正确认识到教育评价改革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从价值源头上杜绝功利化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坚决克服用非科学的评价方式背离教育评价的本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评价的正向功能。其次,推进多元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在关注学生必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之外,更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自身素质、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最后,重视动态赋能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动态化。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生的发展也是如此。教师在多方位评价学生时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从关注量化指标的结果转向关注个体发展水平的进步程度,实现教育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8]。
三是学校教育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自1983年提出教育评估以来,我国就一直非常重视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评价,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二维评价模式。高质量的教育评价保障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的发展、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断提升,教育评估呈现出专业化、复杂化、市场化的特点,这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依据“管办评”分离的指导思想,国家正逐渐构建人才培养的第三方评价机制[9]。第三方评价是独立于政府部门和校园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群体或机构对校园的教育教学等方面所做出的评价。从以往校园内部自评到由教育领域专家、企业、学生及家长、社会评价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作为第三方评价组成部分,评价群体的多元化对于回应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多非政府组织和非院校机构参与到育人的教育评价中,涉及更多人的利益,有利于较为深入地理解教育改革评价相关措施的重大意义,帮助政府和学校推进教育改革,减少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从而促使教育第三方评价制度更加完善,有助于突破现存教育评价体系的“局内”利益视界,不仅弥补了传统评价模式的不足,还能为教育今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由此带来评价方式的变革和评价指标的创新[10]。
评价结果的反馈直接关系评价功能的发挥,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持续改进,进一步落实学校教育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工作,坚持系统反馈,确保评价落实,实现结果育人。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以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评价为导向的单一考核方式,克服唯绩效论的思维,提高认识,杜绝形式主义,坚决破除“五唯”,将评价作为学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动态反馈激励改进,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发挥教育评价的真正作用。二是要科学、合理地坚持系统反馈,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系统育人体系,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发展功能,评价不只是诊断、选拔、得出结论,更是一个反馈、引导与改进的育人过程,要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的反拨作用,使考试评价育人、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统一起来,形成系统育人局面,学校教育才能从“育分”走向“育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校育人方式转变[11]。三是要注意教育评价的反馈技术与方法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结果的反馈提供便利,选择和使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是教育评价运行体系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评价反馈可以在社会、课堂、家庭任何场域中进行,教育评价系统反馈的方式内涵广泛,可以采取定量方式和信息技术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采集、筛选指标、测试加权、建立数据库等拓展反馈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深刻认识。同时,促进落实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保障教育评价运行体系的有效运转,提高教育评价效率和评价效果。
社会的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都来源于时代的催生,并服务于时代。《总体方案》的出台开启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时代、新里程、新阶段,对于未来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的过程,教育评价作为指挥棒、加速器,是办学导向的风向标,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总之,有必要深刻把握党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化特征,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确立明晰的评价指导标准和发展目标,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态势,不断进行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新思考、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