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化高校意识形态体系的思考

2022-02-26 09:24:15华南理工大学王功敏
广东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师生体系

文/华南理工大学 王功敏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刘梓仪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刘 涵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越性充分彰显,同时暴露了一些短板。基于转移国内压力叠加经济低迷等原因,一些西方国家趁机“妖魔化”“污名化”中国,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显著加剧。因此,调整或重塑国家治理模式,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成为一个重大命题。

一、研究缘起

(一)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的耦合

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作为政治核心范畴,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称为“精神的太阳”,对国家治理具有导向、整合、调节等作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则是操作和执行问题,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具体到我国政治实践,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地规定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和目标,意识形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基础和具体体现,是增进意识形态认同的方式。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绩效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国家治理的物质绩效的反复波动,明显证明了这一点。[1]

(二)意识形态、国家治理与生态的耦合

马克思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深刻剖析生态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把自然界作为征服和支配的对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描述未来共产主义时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资本论》也贯穿生态思想,“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建立起人与社会、自然的合理关系,即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关系”。《共产党宣言》提出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根本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实现国家的持续稳定与发展,与马克思生态思想高度契合,指向解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基于意识形态、国家治理、生态的关联,本文认为,新时代可从生态视角研究国家治理(包括意识形态治理),坚持人的和谐发展,超越工具性、理性、执行性等特性,强化价值性、感性、系统性等,促进主体、机制、要素等互动耦合,构建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

二、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的特点

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是意识形态主体、资源、载体、方法等要素互相影响,共同耦合而成的稳定有序的生态系统。

从主体角度分析,传统意识形态工作强调人的社会性、政治性,而人实际上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构建正视人作为生态群体的生态性,关注人的生存意义、情感等,注重满足个体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意识形态产品供给与需求更加契合。

从工作方式来看,传统意识形态工作习惯于采用灌输、说教方式,易激发逆反心理、抵触情绪等问题。而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则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价值,顺应互联网广泛应用、意识形态隐性渗透加剧等特点,侧重以调查研究、情景模拟体验、沉浸式虚拟现实VR/AR体验等方式,让人自然而然受到正向教育和熏陶。

从管理机制来说,传统意识形态工作主要依托严密的组织机构,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宣传部门是意识形态的牵头抓总部门,但意识形态工作极其复杂,涉及互联网、文化等部门,易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责任分散,导致“公用地悲剧”、上热下冷等问题。而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借鉴生态学的方法,运用系统、联系、协同等生态思维,突出意识形态各要素、涉及部门间的关联,致力于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资源共享、打破条块分割,优化协调运行机制,促进意识形态工作整合增效。

三、高校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共治的意识形态主体模式

人是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和中心结构。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主体模式要符合生态的公共性特点,符合我国意识形态特性。

首先,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2]各级党委(党组)体现了纵向承续生态关系[3],要坚决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

其次,学校多主体分工协作。同级的党政职能部门协调分工属于“横向周围牵制生态关系”[4],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探索网格化管理等模式,明确共性责任与个性责任、组织责任与个人责任、纵向责任与横向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建设全网存在、激励有效、培训常态、保障有力的体制,构建职能部门、院系等职责明晰、协作共管、分工负责的大格局。

其次,完善校内外综合治理。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人口流动活跃,以及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涨,高校治理要突破校园、边界,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部署要求,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可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活动互动等途径,培育师生的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发挥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等作用,完善校园治理与社会治理相融合的政策,整合公安、司法、信访、应急管理、城管、社会事务等城市管理力量,建设属地街道校园综治中心等一站式平台,形成联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二)构建基于需求导向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每种生物都有需求,人有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构建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要坚持需求导向,更好满足师生美好生活需求。

首要,了解师生需求。可完善密切联系师生制度、调研制度等,及时掌握师生共同需求,又关注少数群体、特殊群体的个性合理需求。建立网络研究中心等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抓住关键时间节点,精准分析思想需求偏好和动态趋势。

其二,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需求不能合理表达或得不到有效回应,易转化为更激烈的诉求表达方式,引发情绪宣泄、不良网络舆论、行为偏差等,甚至被敌对势力恶意利用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上升为意识形态事件或问题。因此,意识形态工作要抓住突出问题、紧迫问题、利益问题等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搭建各种低成本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促进师生与学校管理部门双向沟通与交流,妥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三)构建意识形态要素动态协调的管理模式

生态系统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构建生态化意识形态体系要做好日常、应急等不同风险样态的识别与应对,完善意识形态舆论引导、话语表达、反馈调节等要素管理。

一是加强舆论预警与引导。意识形态工作有“沉默螺旋”效应,即当一种意见首先被公开表达,反对者意识到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反对者的意见收敛或隐藏。[5]网络时代,“沉默螺旋”效应放大,甚至出现“反沉默螺旋”的异化效应,即少数人意见通过网络扩散,主旋律反而被舆论黑洞吞没。为此,高校应加强舆论预警,拓展网络信息、媒体报道、热线电话等日常收集渠道,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热点事件时,采取公告、评论等及时反馈形式,主动回应、动态跟踪和处理。

二是优化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话语是意识形态表达的必要工具,意识形态工作要改变冷漠说教、单向灌输等,引导教师优化课程思政隐性设计,挖掘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学理上加强意识形态阐释、学术话语创新。将意识形态传播融入生活,采用艺术表演、人文景观设计、红色故事讲述、AI再现历史等方式,促进意识形态话语大众化生活化。用富有亲和力、时代感的话语展开宣传,组建数据新闻团队,将有价值的新闻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

三是强化反馈链条。一是建立奖惩机制。“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需要在一个开放式循环传导链中不断强化,形成正向反馈。”[6]学校可对院系意识形态工作、对师生是否遵守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行情况纳入相关考核评价,进行奖惩。二是建立反馈机制。除了通报等考核评价,还应通过自查、互查、专家参谋等方式,常态化诊断与反馈院系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便于主动反思和查探哪些环节是否规范、哪些点存在风险等,而非简单模糊的肯定或否定。

猜你喜欢
生态化师生体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26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麻辣师生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09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