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华
【学会名片】
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于1979年,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学会接受业务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学会办事机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学会现有个人会员3 万余人,团体会员93 家。有关省市均设有相应的地方中医药学会。2021年,学会入选“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支持名单,连续两年承担“科创中国”中医药科技服务团项目。
中华中医药学会已连续两年入选“科创中国”产业科技服务团项目,其组建并开展服务的“科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团,获评“2021年度优秀科技服务团”。2022年,学会继续承接这一项目,进一步凝聚资源、发挥优势,聚焦中医药领域,组建了高水平、跨学科、专业性强的“科创中国”中医药产业科技服务团。
依托地方科协组织,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等单位,服务团从解析企业技术问题并提供产业化方案、征集中医药科技成果并遴选优秀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入手,重点服务“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济南等城市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需求,助力当地中医药行业、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分析企业技术问题,并初步形成解决建议,中华中医药学会面向“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济南和重点服务城市南昌举办两期线上“问诊会”,邀请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的11 位专家,以“企业提问、专家解答、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药企释疑解惑,初步解答13 家企业提出的相关问题共35 项。“问诊会”采取直播形式,参与者达6000 多人次。
此外,学会于2021年形成小而精的品牌学术研讨会——“科创中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每期针对具体问题,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以及药学、方法学等交叉学科专家齐聚一堂,为企业“把脉问诊,辨证施治”,在初步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形成学术方案。2022年,学会共举办8 期“科创中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解决4 家药企提出的8 项具体问题。
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满足企业对解决具体问题的需求,将会上形成的学术方案落地执行,2022年初,学会启动联合攻关项目(中药专项),与企业联合开展多个专项研究,比如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等临床研究,中药功效、作用与机制基础研究,中药管理研究等。目前,已按照相关工作流程落地执行2 家企业2个产品的研究。
在解析解决技术难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学会继续做好征集中医药科技成果和构建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两项工作。
在征集、遴选优质中医药科技成果方面,学会以院内制剂、名医验方为主,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征集工作,共征集相关成果110 多项,经专家会审筛选出41 项优秀成果上传“科创中国”平台。学会还将从中遴选出10 个优秀成果,联合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落地转化。
在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学会启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构建工作,助力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落到实处。近期,学会正组织服务团专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一套规范、可复制的工作机制,为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科技成果构筑技术层面以及管理层面提供了双重保障。
2021年,学会启动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求实项目。这一项目旨在激发青年才俊的积极性,满足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需求。另外,还有利于学会围绕行业难点、热点、焦点开展梳理和分析工作。
2022年,学会在进一步明确相关行业政策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同时,发布了6 项青年求实项目研究专项,覆盖科技梳理、产业监管等领域,围绕中医药领域国家级科技项目资助情况与行业发展研究、医保相关政策与中医药行业发展研究、药品监管相关政策与中药产业发展研究等开展研究。其中,医保相关政策与中医药行业发展研究的部分成果在第二期线上“问诊会”直播宣讲,获得与会企业的认可。
两年来,学会夯实了一定的工作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济南等试点城市的建设实践中,学会工作机制从建立到完善,逐步走上正轨。学会坚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作风,“促三化,解决三难,提供四支撑”,完善学会及服务团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工作保障。学会内部组建了工作小组,每月交流工作进展,及时总结完善。另外,与市级科协工作群通过线上会议等形式交流沟通,传递企业需求。服务团人员组成随企业需求更新,通过分析专家学科组成、领域占比等,调整、充实专家人选。目前,服务团拥有中医领域专家42 人、中药领域专家35 人,还有政策领域专家15 人、市场领域专家8 人。
会议主题明确
每期会议针对企业提出的具体产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聚焦研讨,围绕产品的组方来源及特点、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主要维度研究资料,讨论产品的临床诊疗优势及特点,同时根据已有基础研讨下一步科研创新方向和规划。
专家力量雄厚
每期会议均为产品所属领域对应的分支机构牵头,组织相应分支机构(临床、药学)主委级别专家以及交叉学科专家参加,专家学术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
涵盖领域广泛
每期会议根据产品所属领域邀请相应学会分支机构的主委级别专家以及药学主委级别专家,循证医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产品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发展建议。
当前,世界医学知识与实践的主流模式是以科学证据为核心的循证医学模式,临床证据成为评价医学治疗措施有效性、安全性的主要依据,也成为国家卫生药物政策的重要参考内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关于中成药研发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已多达10 万篇,每年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约2000 项,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学会发布的2020年和2021年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相关研究均未入选。
一直以来,举办学术会议是学会发挥学术引领、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如何发挥社团的优势和特点,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学术引领力,学会一直在摸索和尝试。自2021年承接“科创中国”产业科技服务团项目以来,制定了“征集企业技术问题”“解析问题形成方案”等新颖、务实、聚焦的任务指标,推进、完善了学会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学会围绕产业技术问题,从解答问题、形成学术方案,到服务方案落地,已形成全链条的服务平台,助力试点城市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初以来,学会已举办14期“科创中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具有会议主题明确、专家力量雄厚、涵盖领域广泛的特点。
“有了解决方案,应该助力落地执行。”在学会的组织和管理下,相关产业投入研究经费,围绕产品研发,联合开展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和中药管理研究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学科领域,从拓展经典古籍固态传承到推进活态传承,从深化理论研究到助力应用实践,科技为中医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屠呦呦受中医典籍启发提取出青蒿素成为我国首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从传统中药提取出砷剂靶向治疗白血病取得新突破、“三方三药”等方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出疗效……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不断被挖掘和发扬。
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是中医药行业乃至整个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的瓶颈。学会力求借力“科创中国”项目,发挥社团组织的优势和特点,拓宽服务内容,促进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
以标志性成果为引领,摸清中医药科技成果家底。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22年度第一批青年求实项目中设立“‘说明白、讲清楚’的中医药科技成果梳理”专项研究,以系统梳理中医药领域具有标志性、引领性、代表性的科技成果。另外,为了确保梳理工作无遗漏,学会发布《关于推荐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的通知》,围绕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疾病临床价值提升、中药资源保障与综合利用、中医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中药新药研发与中医药装备、中医药国际化等进行广泛征集。同时,梳理、筛选出标志性成果,树旗帜、促发展,切实以优质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以评价标准为保障,启动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近年来,学会通过组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征集中医药科技成果、举办成果推介会等形式,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自承接组建“科创中国”服务团以来,学会转变工作思路,从建立管理制度、工作机制、构建标准等方面入手,做好中医药科技成果遴选、评价、落地转化等顶层设计,为引导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并服务转化落地提供学术支撑。
以名医验方为抓手,助力优质成果落地转化。名医验方是名老中医多年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凝聚沉淀形成的精华,做好名医验方的征集、汇总、遴选工作,是助力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学会联合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青年求实项目的形式开展相关工作。2021年,已累计资助10 项,资助金额200 多万元,2022年遴选出10 项左右立项资助。此举措一方面可以面向临床实际需求,服务并促进疗效显著、优势和特色突出的成果落地转化;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医药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项目少、立项难”等问题。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全面吹响,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会按照“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自身的特点、优势,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服务模式,目前已形成“聚焦问题—小会研讨—形成方案—项目落地”的全链条、多方位服务平台。通过创新服务,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产业与科技搭台,促科技与经济融合,进一步发掘中医药行业(产业)的潜能,激发无限活力,推进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