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切实谋划并完成好各自的“代表作”

2022-02-26 10:55陈廷柱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规划区域国家

陈廷柱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代表作”制度由来已久,起初是用于职称晋升,现在也延伸至人才项目评审、教师年度或聘期考核等事项。推行“代表作”制度,其目标就是要克服成果数量与各种资历评价导向所衍生的学术体制弊端,更加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与影响,为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与成长空间。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推出各种评价改革文件,努力破除“五唯”顽疾,“代表作”的价值与意识也随之不断升温。

一、高校规划普遍存在对标对表而不够重视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的问题

严格来说,没有哪一所高校不明白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将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努力转化为规划事项的高校,却几乎很难见到,倒是比照各种标准或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标而设定规划任务及其相应指标的情况较为普遍。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大学排名、授权审核、学科评估以及较多项目申报等在高校与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之间形成了较难穿透的隔离带。为学校生存和发展而规划,就必须优先考虑对学校有硬约束和直接影响的事项,而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则成为远景目标与次要任务。二是模块化思维遮蔽了学校的规划立场。绝大多数的高校规划常常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是学校职能部门工作设想的汇总整合,未能充分体现学校层面的立场与诉求,故而拉低了学校集中力量谋大事的应有高度,冲击了学校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的意愿与决心。三是标杆法在一些重点高校编制规划时较为盛行。部分本来可以较为超脱的知名高校,在规划时转而盯上某个或某层次的世界名校,希望在关键办学指标上赶超标杆院校,把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位次看得比实际贡献更为重要,仍然难以做到“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

总而言之,高校如同教师个体一样,围绕各种可比的数量化指标而规划,故面向教师群体推行“代表作”制度所要解决的“重数量、轻质量与贡献”问题,自然也见诸于各级各类高校。教师群体尚有道德与伦理压力,高校一旦落入指标化的陷阱,可能问题更为严重。

二、聚焦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的高校规划必须要有鲜明的“代表作”指向

规划是高校办学定位、价值取向、重要决断与实践智慧等最为集中的体现,规划中没有受到重视的事项,就很难说其在学校的地位有多重要。

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应作为高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并需要从编制高校发展规划开始抓起。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往往需要学校集中较多科研与教学资源,甚至需要进行学科专业与院系架构的必要调整,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多半不是某个处室或学院所能独自应对的。因此,必须要有规划,而且要进入学校的规划。我在参与一些高校“十四五”规划研讨、编制与评议的时候,开始主张按照“谋大事、解难事、办实事”的思路与框架对待规划事项。现在看来,还须补充强调:“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或许就是学校应谋划的最大之事。”当然,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不能只是原则性地出现在高校规划的指导思想或策略方针之中,依据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在学校规划中简单提及要重点建设哪些专业(群)或重点培育哪些研究方向,应该说也还不够。

在服务国家或地方重大需求方面,高校规划也需有“代表作”。以“代表作”为抓手,才有可能将服务国家或地方重大需求任务落实落细。就像高校教师谋划代表作那样,高校规划这个方面的“代表作”,也要反复权衡和精挑细选,既适合学校的资源禀赋、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也能够阐明满足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的具体指向、时间节点与预期成效。这个“代表作”,不能是一流学科或专业,不能是高水平论文或高级别项目,不能是重要奖项或帽子人才,而必须是实实在在能解决重大需求问题。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可能被“卡脖子”的领域就有很多,高校应该容易发现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所在。特别是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若能够从学科、专业、项目、论文、奖励的比拼中挣脱出来,转向认真谋划各自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的“代表作”,也许中国的高校将是另外一种景象。其实,这件事情不会有较大阻力,许多高校如同教师个体一样,也想静下来扎扎实实地为服务国家或地方重大需求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就规划来说,若不宜改变或不好改变各高校规划基本套路,可以单独编制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专项规划。即便如此,“代表作”也不能多,不能向职能部门或院系摊派任务,必须是基于学校层面的立场与判断,因而决定集中资源与力量要做成的事情。

三、探索建立以“国之大计”为衡量尺度的高校规划“代表作”监管办法

查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国之大计”来要求与衡量高校规划编制,可谓已有言在先。该通知强调“直属高校应牢记历史使命,通过编制 ‘十四五’ 规划,推动学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坚强的支撑作用”;同时要求把“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作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期望教育部直属高校“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带头发挥国之战略重器作用”。此外,从“十三五”规划开始,教育部已开始介入部属高校规划文本的备案、审核与信息公开工作。高校规划的执行情况也是高校接受审计、巡视的重要内容。也许现在对高校规划进行审核、审计或巡视的做法,遵循的原则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脚”。

规划不仅是学校的行动纲领,也是对社会的庄严承诺,原则上还是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特殊协议形式。参考教育部的上述通知与做法,综合来看,确有必要并有可能探索建立以“国之大计”为衡量尺度的高校规划监管或审核办法。以“国之大计”来指导、要求和监管高校规划工作,引导高校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主动面向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也是针对高校过于关注数量指标的纠偏除弊之举。作为具体落实办法,可以要求高校在提交规划文本之时,提供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需求的“代表作”意向清单。若此,教育部关于规划编制工作要服务国家或区域重大需求的指导意见,才会受到足够的重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同样可以照此办理,引导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推而广之,以五年编制一次规划为契机,全国的高校以及高校下设的各个学院,连同广大教师,均以规划好、完成好代表作为目标任务,或许可以算作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创新。

猜你喜欢
规划区域国家
分割区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把国家“租”出去
区域发展篇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迎接“十三五”规划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