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如何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几位职教专家、职业院校校长、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围绕上述话题各抒己见。
——编 者
谢维和
(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这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适应什么?第二,如何适应?
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应适应国家职业教育的新阶段、新格局和新理念,适应大湾区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望。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适应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变化,进而进一步强化与产业行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回溯21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演变,我们可以看到: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进一步强调,“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所有这些政策,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政府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然而,2014年以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中,却发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例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提出,“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的办学体制”;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2021年举办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的有效衔接”。不难发现,这些新的职业教育政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政府并不直接管理职业教育,而是给予职业教育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同时更多地通过市场引导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正在从政府直接管理,逐步转变为政府、学校与市场三者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新的治理模式。可见,职业教育已由过去的“政府/学校”的二元格局转变为“政府/学校/产业”的三元格局。
这是一种新的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它需要政府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企业的积极参与与支持,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的主动改革,特别是从过去过分依赖政府办学,转变为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在政府的指导下,面向市场需求,加强和市场、产业、行业的衔接与联系,形成并不断扩大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共有价值,真正充分有效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职业教育院校必须在实践与操作层面上不断寻求各种有效的办法和措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进一步推动本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扩大学校与政府、产业的共有价值,进而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此,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增强职业教育院校职能部门的适应性。目前职业教育院校的职能部门系统主要还是以适应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与对口来设计的,这在过去二元结构中是合理的。在新格局下,职业教育院校不仅要面向政府,还要面向市场,这就要求其职能部门不仅要对接政府,而且需要加强与市场或产业行业的合作,适应产教融合的需求。职业教育院校职能部门的这种改革对提升学校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之间的协调,扩大社会对学校办学的参与,拓展学校获取办学资源的途径等等,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路和路径。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的适应性。通过预算来调整学校资源配置的结构,进而引导职业教育院校从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与学费,拓展为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主要体现为两方面:首先是强化职业教育院校获取社会与市场资源的能力。要主动和企业、地方以及国际行业合作。产教融合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才能让企业投入更多经费到学校中来。其次是加强学校资源配置的能力。学校资源配置既要有理念上的更新,也要有操作方式上的可行性。比如,对于应用性强、与社会产业密切结合的学科,可以采取“向外发力”机制,利用学科的价值性去争取市场、行业经费,学校再以此作为基数,进行相关的经费配置。这也是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独特思路。
第三,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的适应性。职业教育评价标准要从学术性的标准转向优势性的标准。所谓优势性标准,是指职业学校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与价值。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这个学校乃至于这个学科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否在适应地方、行业与领域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这是职业教育加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评价标准。其次,各个学科和专业有没有“绝活”?职业教育特别要看重“绝活”。如果每一个学校、每一个院系、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有“一招鲜”的绝活,那将对学校与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多的机会,由此形成推动地方产业与行业发展的重要动能,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石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职业教育学科的使命可以归纳为“顶天立地”。一是“顶天”,为职业教育相关的政府决策服务,积极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发挥好智库的作用;二是“立地”,为一线职业院校改革发展实践服务,积极参与院校的改革,发挥好专家指导的作用。“顶天”的主要方式是领衔和参与起草政府文件,承担政府委托项目,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决策咨询报告等。“立地”的主要方式是建立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全面服务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包括指导职业院校编制发展规划、完善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师培训等。其中立地是前提和基础,只有立好地,才能顶好天。那么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呢?
第一,倡导做“接地气”的学问。职业教育要研究真问题,关键在于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及重大问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政府的决策需求和院校的改革需求,也要关注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但难以解决的难题;不仅要研究真问题,还要拿出解决问题的“真方案”。除此之外,还需关注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因为国际借鉴是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路。换言之,职业教育研究应从经验研究转向“真问题”研究,经过研究成果的验证(即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再基于实践研究进行理论反思。
第二,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范式。职业教育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我们职成所每个老师至少有三个实践基地,与一个基地合作的经费大约是15万到20万,老师们白天去基地做项目,帮助院校解决实际问题;晚上进行学术反思,从应然与实然两个维度反复思考问题,然后再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一定是有价值的,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第三,倡导多学科、跨学科研究。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跨界,比如职业教育从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就是经济学的命题,涉及到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农民工职业培训与社会融合涉及社会学的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征与教学效能的问题涉及心理学研究;学徒制的演变与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涉及到战略及矛盾关系的问题,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范式;而技术升级、企业转型与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则是技术学研究。所以我们现在进行职业教育研究,既不能只谈职业教育的教育,又不能教育化职业教育。
第四,学科队伍建设应注意“结构”。首先是学缘结构,包括学习经历及学科背景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跨界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及技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队伍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其次是年龄结构,尤其要注重老、中、青学者的合理布局和中青年学者的培养。最后是职称结构,要为中青年学者晋升高级职称创造条件。
第五,学科内分工应注意“一专多能”。“专”是责任,“能”是贡献,每个研究方向都由一个老师负责,把握这个方向的发展,这样就规避了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同时,项目有分工、有合作,因此还要做好利益的分配,当有重大项目需要集体攻关时,大家都要积极参与、责无旁贷。
第六,服务改革,丰富学科。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要善于分析职业教育研究的市场需求,包括政府的决策与实践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寻找研究方向布局调整的契机,进而不断丰富职业教育学科的内容。比如最近笔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从职业教育人才的精准培养到应急职业岗位培训”,就是参观上海市临港地区时,观察到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进而产生的思考。当前,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应站在人力服务的视角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如何通过因材施教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成才;其次,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第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还需要有一种雄心,那就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来完善高等教育结构。
陈玉欢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目标、任务和举措,各地各部门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就学校层面,要突出数字引领,深化融合共生,加强现代治理,以学校高质量发展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引领多领域技术的交叉创新与产业融合应用,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全民数字技能急需提升,数字化人才需求增加。2019年以来,人社部等部门发布了56个新职业,其中大部分新职业与数字技术技能相关。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打造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市场营销专业群等四大数字专业集群,开发数字技能课程,建设数字强师队伍,发展数字校园文化,构建数字发展生态,致力打造精品化职业教育,赋能高质量数字化人才培养。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是关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和产业要同频共振、跨界联动、整合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深化三教改革,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高教学质量。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牵头成立广东通信职教集团、中国通信服务职教联盟,联合粤港澳大湾区一流企业成立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培训基地、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共生的大生态;学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坚持育训结合、学培融通,推动文化融通、组织融通、师资融通、课程融通、教法融通、资源融通,建立学校内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共生的微生态,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封闭走向“共治”,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治理能力如何,决定着学校能否高质量发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引领学校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治理理念,优化多元参与的治理结构,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构建学校现代治理体系。突出学校战略研判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制度执行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应急处突能力、数字化转型能力,整体提升学校现代治理能力。把现代治理效能转化为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汪永智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德育。《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大量事实证明,职业院校重视了、做实了德育工作,各项事业就会沿着正确方向蓬勃发展;轻视了、做虚了德育工作,各项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受到损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各地各职业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着力构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新格局,促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在新阶段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工作新格局。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依法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要把“三全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党政年度工作计划,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二是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要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要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网络素养,增强学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做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要做深精神文化、做实制度文化、做美物质文化、做活行为文化,打造一批职教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三是着力构建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要树立法治理念,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完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依纪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监督。
四是着力构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新格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要加强教育培养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是着力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新格局。要整合校内与校外各种育人资源,加大中职、大专、本科职业院校一体化建设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教、协同合力的良好局面,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进行新探索、取得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欧阳文伟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2021年颁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中所起到的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作用,在德国等职业教育强国已经得到历史印证。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接力式人才培养、阶梯式专业建设、模块式课程结构、交互式校企合作、开放式教育模式。
其一是接力式人才培养。随着技术进步,传统的以重复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岗位正在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职业教育高端发展势在必行;职业教育的学历高移则是高端发展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国家虽然在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构建完整的全链条接力式人才培养体系仍然任重道远。从整体上讲,中高职衔接渐成主流,但高本衔接规模偏小,“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应用型博士”的人才培养全链条贯通尚未形成具体的“时间表”和“线路图”。
其二是阶梯式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标准模糊、层次重叠是困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通病。在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在同一专业领域,不同办学层次对应的专业建设,应在标准、层次、课程、教材、评价等方面形成阶梯式可持续发展机制,与接力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同频共振、一体推进”的格局。
其三是模块式课程结构。整体上讲,现有的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沿用的仍是综合性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职业教育“实用、够用、管用”的教学原则。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构建以模块式为主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更易于在某一专业领域形成强大的专业技能。这正是契合了职业教育的精髓——职业教育的使命不是培养“全才”,而是“专才”。
其四是交互式校企合作。整体上讲,校企合作仍停留在浅表阶段。交互式校企合作一定是建立在自发自主、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这需要通过政策供给与顶层设计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其五是开放式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疆域不应局限于学校,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涵盖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学历教育、在职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应该从职业院校拓展到行业企业、社区学院及其他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机构,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的职业教育体系。唯有如此,建设高水平技能型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巫 云
(东莞理工学校校长)
随着产业快速升级发展,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均存在脱节现象。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需求,东莞理工学校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发展理念,围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五个路径积极开展产教融合项目,提升学校融合社会资源能力,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学校借助教育研究院、产业研究院、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研发型企业、生产型企业、中高职院校、国际资源等,以不同方式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等相互糅合的立体化资源。全链条资源的参与,一方面直接为学校师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全时空多领域的资源对接,为师生拓展视野提供多维学习与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让学校成为产业与人才“资源库”,提升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吸引力,解决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目前,华为鲲鹏产业学院、网易大数据产业学院、深信服产业学院、广汽传祺产业学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医疗器械产业学院等正在构建,将进一步提升“资源库”内涵。
其次,学校引入研发型企业,让师生从企业接单到研究解决产品生产方案、试制试产、调式优化、产品交付甚至产品产业化等,一系列由概念到形成产品全过程的深度参与,让学生既掌握了技术应用模式和产品设计及生产流程,又建立产品意识,形成职业能力,且达至在产品产业化的同时同步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匹配问题,提升职业教育对接企业产业的时效度和实效性。
再者,学校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实训体系构建模式。如2015年设置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先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原理型基础实训室和模拟生产线仿真实训室,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机器人研发企业、一个智能装备研发企业,然后在数控专业驻校企业中改建一条机器人与加工中心结合的产线,在光电专业中改建一体封装产线,四个场景应用均由企业投入,且将学校工科类专业全部联动起来,形成专业联动闭环,最大限度拓展了应用场景和师生交互渠道,实现资源集约化。
另外,我们还发挥自身强项,注重职业教育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东莞理工学校至今已构建了包含通用素养课程、职业素养仿真教学视频、素养实训平台、技术素养课程、教育教学监测与引导体系在内的体系化素养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赢得就业单位认同的同时,也以此服务于社会:为企业开展素养、技术、管理培训,为社会人员提供线上线下继续教育,30多万人次参与了学习;参与技术评审、研发,专利软著30多项;建立劳动创新中心和科普创新中心,承接适合学生的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等业务,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基本职业习惯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生产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成效。
我们坚信,只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开展工作,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一定是符合党的要求和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黄益辉
(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助力信宜、茂名乃至广东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方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持。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了“两环四轮”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师和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两环四轮”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抓教师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两环”,其中,教师质量依托职业素养修炼、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强师工程之学历提升与学习交流、教育科学研究等实现;毕业生质量依托职业素养培养、职业技能培养、活动育人与文化育人、升学与就业等实现。“两环四轮”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践如下。
1.加强教师职业素养修炼。从教育理论、师德修养、业务技能、心理素质与个性修养、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加强学习和修炼,厚植教师职业素养。
2.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暨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和班主任能力大赛等活动促进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取得明显效果。其中,陆进强老师被评为茂名市名班主任、广东省最美中职班主任。通过与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合作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活动有力地促进教师在教学管理、教学设计、说课等能力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彭明辉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茂名市名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俞继成、陈林、罗天、丘洪丽、周天财等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叶秀文、罗茵华、黎之月、韦梅兰、和悦、林之淦等被评为茂名市教学能手。
3.开展强师工程促进教师专业提升。通过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层次的学历学位提升和“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开展交流学习,使教师增长见识,更新观念。我们邀请省内知名专家教授前来讲学,涵盖教务、实训、教研、教学设计、说课技巧、班主任工作、德育管理、教学诊改等专题,教师受益匪浅。
4.大兴研究之风,助力教育科研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建设、论文撰写、校本教材编写等。2014年以来,共立项各级科研课题72项,其中省市级15项,共发表论文300余篇,编写了23册校本教材,参与了12册国家规划教材编写。
1.抓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双馨的要求。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合作,我校2018年成立职业素养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管理,通过职业礼仪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等方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2.狠抓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技能水平。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等,引导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2014年以来,我校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和青少年科技挑战赛的成绩均居茂名市前列。
3.依托活动育人与文化育人平台。党建引领团建,打造信宜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开展活动育人和文化育人活动,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文艺活动等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4.严抓升大与就业关口。迎接“职教高考”改革,把准未来发展大势,把目标紧紧盯在本科层次,夯实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确保“升大、就业”两不误。
当前,中职学校的重心已转向内涵发展,内涵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中职学校内涵发展好坏又直接影响到高水平中职学校的建设。因此,构建“两环四轮”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校的内涵,助力学校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
黎国玉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职业技术学校一线教师)
在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佛山市南海区九江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海九职)汽修团队(罗凯、黎国玉、蔡克平、陈述颖)勇夺中职组“专业技能课程二组”一等奖。
笔者作为中职一线教师,征战大赛,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可以说,南海九职是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践行者,也是收获者。
成绩来之不易。近几年南海九职为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真正“落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优提质”为导向,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总体思路,创建“德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以培养德技双优的新时代中职学生为己任,助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围绕如何在中职课堂中更有效地实现德教融合,借助全国职业院校大赛平台,笔者精心钻研,探索三教改革,以“三个更新、七个步骤”为途径,从而有效实现德教融合,达到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之目标。
首先,观念更新。作为中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展其才的育人环境。中职教师必须更新人才观,尊重劳动,擦亮中职教师新名片,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其次,角色更新。育人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思政水平,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德行修养,真正为学生做出示范引领。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在课前准备、课中实训、课后总结中环环相扣,以此强化学生思政意识,规范职业习惯,提升职业道德,使学生的岗位使命贯穿整个成长过程。
最后,储备更新。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要求更为高效合理地使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来了解实际需求,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让自身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及运用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教师积极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增强教改热情,坚守德教融合初心,担当立德树人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选手们都把国赛精神发扬到日常教学中,大胆创新、认真思考、尽职尽责,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中国现代职教高质量的发展赋能。
臧 敏
(佛山市顺德区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一线教师)
为学生在学习时代播下创新的种子,引导学生理解“创新”的价值,领略创新带来生产力、创新创造财富,形成鼓励创新、激发创新良好氛围,为学生实现更高远的梦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助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成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也成为众多职业学校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对于身处广东佛山顺德这片创新热土中心的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当地素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在这种环境的孕育下,学校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展开探索,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率先提出“以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理念,构建起中职学校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教育体系,形成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1434模式”,取得显著育人成效。
一方面,学校将知识产权教育贯穿于创新教育的各个环节,让知识产权价值观嵌入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培养中,实现知识产权教育引领创新教育驱动发展,成为激励学生创新的有力抓手。
另一方面,学校深挖创新教育内涵,打造“创新教育四机制”疏通育人路径。其中,“常态机制”让创新活动常态化,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创——创中成”,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内驱机制”以专利申请为推手,以创意活动为着力点,以学生创业为导向,以竞赛等评价与激励措施为助推器,激励学生持续创新;“融合机制”将创新活动融入课堂活动,创新思维融入专业教学,创新意识融入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习惯;“保障机制”通过完善制度与组织架构,提升师资素养,规范管理,提供经费保障,促进创新教育科学高效运转。
学校还积极携手政行企搭建“孵—展—转”3个平台。通过“孵育平台”,学校联合知识产权协会与科学技术协会,共建创客中心,共同培育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展示平台”,学校定期举办创新成果展、科技节、双创博览会及各类创新大赛,展示学生创新成果,激发学生创新热情;通过“转化平台”,学校积极组织学生申请国家专利,并与创业工场、新道科技等企业联合物化创新作品、转化发明成果。
与此同时,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开发“承—匠—引—升”4门递进式课程,有以顺德人创新典型事例等开发成创新传承课;有将创意点子物化成作品的创新工匠课;有专家讲解最新科技、分享创新经验的创新引领课;有以作品申报专利和进行生产力转化的创新升华课,并配合使用自编校本教材《发明就在身边》《知识财富》《科普苑》等,全方位培育学生爱创新、能创新、善创新。
播种创新的种子,让学生梦想更高远,让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更绚丽,这也是创新教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