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中心视域下的高校思政实践探索

2022-02-26 04:36姜媛媛
公关世界 2022年22期
关键词:视域高校学生思政

文/姜媛媛

学生为中心脱胎于杜威的儿童为中心教育理论,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教育原则的体现。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体中心视域下的教学尝试及变革具有积极意义。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对分形式,实现学生视角下教与学得积极互动是该教育观的核心。学生中心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更强调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帮扶,强调学生成长中的历练和发展满足。其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价值,让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无限的可能。

一、学生视域下思政教育的先决条件:了解学生

现阶段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又具体表现在思想理念、生活方式、行为认知等方面。考虑到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思想教育、思政建设也面临多重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应研究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特征,提出有效应对举措,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发展诉求,提升思想教育引导的精准性、高效性。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视域的思政教育模式的实施前提。

1.缺乏学习自觉性,功利化色彩明显

当前不少高校学生缺乏学习自律意识,缺乏主动探索学习热情。这与当前教育所强调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相矛盾。大学学习氛围比较宽松,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更多地起点拨、指导作用。但部分高校学生因学习自觉性不高,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赖床、打游戏、逛街、做兼职等各种原因导致其无法保证自主学习品质和质量。[1]高校学生学习急功近利也表现为专业及课程选择上。学生在选专业或选课程时更考虑回报问题,追求高收入。特别是一些高校中出现学生盲目扎堆金融课程、互联网专业的现象。

2.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积累

当前一些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高校学生。不少高校学生重物质消费,崇尚个人享受、娱乐消遣,甚至一度引发超前消费的问题。[2]部分学生盲目攀比,特别是部分学生选择违法的高利贷,最终得不偿失。而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学生存在过度追求享乐的心理,缺乏正确的消费观。与超前的物质消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神消费。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真正用于培训学习、学习资料购买的资金较少。在这样的风气下,不少学生会盲目地向社会索取,向父母索取,而较少考虑精神的富足,较少考虑奉献、责任问题。

3.自我认识模糊,偏重娱乐消遣

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认知,更谈不上清晰的自我发展定位。对于毕业后要干什么,更多的是“无所谓”“随意而安”的心态,缺乏明确的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也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缺乏目标牵引,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律性差,难以做到科学的自我管理,难以保证严于律己。“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也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追求网络娱乐消遣,特别是对移动智能终端的过度依赖、盲目使用使得高校学生浪费宝贵时间。[3]学生晚睡追剧、沉迷于虚拟网络空间,无法做到时间的有效管理。此外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错误思想影响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刷抖音、浏览朋友圈、网上冲浪、追剧、打游戏、网购、聊天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

4.人际关系淡化明显,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网络时代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于网络洪流之外。而网络载体所构成的网络交际空间方便人们交流的同时,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得高校学生在封闭独立网络环境中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意识。这在一些意志力薄弱,本身存在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中尤其明显。学生沉迷网络,游荡在虚拟空间中,很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距离感,导致学生社会适应性差。一旦当他们走出网络面对社会现实,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碰壁,会使其产生绝望、悲观情绪,[4]从而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系列心理问题。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视域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1.聚焦学生需求,明确育人目标

以往的思政教育习惯从受教育者视角出发,对受教育者即学生主体诉求关注较少,在思政教育目标设定上更强调宏观性、普遍性。学生思政学习的个体小诉求产生矛盾,例如在思政教育引导时,更强调从健康人格的培育、科学世界观的树立等方面入手,但缺乏详实的案例。单纯靠枯燥的理论讲解很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结合生活体验进行思政学习的反思总结。思政教育在行为引导方面稍显逊色。[4]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视域更强调思政教育育人目标的“缩放”处理,追求小目标,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日常中的行为举止,体现在学生生活习惯引导、学习行为纠偏、道德素养教育等具体层面,减少学生在面对高大上的“理想、信念”字条时产生的陌生感、不真实感。思政教育目标的“缩小”处理,并不意味着宏观目标不再重要,小目标是在宏观目标指引下衍生出的,可认为是宏观目标下的细分体现。这样就实现了宏观育人目标与具体思政教育目标的统一。

例如科学价值观的引导可以落在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上。通过宣传引导、专题教育、案例展示消除学生对金钱、物质的狂热欲望,避免高校学生在价值数字化背景下的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均衡。坚持学生中心教育视域要求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消费观,避免受到消费至上错误的价值观引导,避免出现盲目追求消费的高品质,而忽略了消费的意义、目的,避免出现背离个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引导接地气但不乏与宏观思政教育目标的统筹,可以将消费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结合,让学生树立绿色节俭的消费观,让学生主动将消费行为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避免出现跟风消费等行为。再如将物质消费升华到价值观教育上,让学生更关注精神消费带来的满足,保持内心的丰盈,保持健康的心态,以接地气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内涵。

2.加强人文关怀,教育点滴渗透

思政教育不追求“一泻千里”,而追求“水滴石穿”。思政教育应始终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来抓,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而通过熏陶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也避免硬性说教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真正在思政教育渗透与引导中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相对成熟,主体意识较强,在教育管理上推崇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于突出位置,体现教育民主,合理满足学生情感诉求[5]。在思政教育中应体现民主、平等、宽容、关怀,协调好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的关系,以三者协同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标和价值追求,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友好互动。最终学生信任教师,教师被学生认可,学生更乐于学习思政知识,接受合理化的“管教”。

例如针对当前不少高校学生自我认识模糊、偏重网络娱乐消遣的思想行为特征,在思政教育中要疏堵相结合,避免硬性管理带来的“叛逆”“反抗”,真正凸显学生中心教育视域下的人文关怀。疏堵结合应以疏导为主,让学生规范使用网络,健康上网。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属性,将学生网络运用的点转移到学习层面上,避免浪费大量的时间用于聊天、娱乐消遣等。可以建立网上聊天室、学生论坛、科研板块,让学生聚焦学术问题,共同探讨研究,实现教育的因势利导,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也应体现在随机应变上,将网络转变为思政教育的新载体,肯定学生网络运用的合理性,并做到思政教育的逐渐渗透。思政教育基于网络教育特点进行教育的信息化变革。教育的网络化转型并不是肤浅地将教材内容搬到网络上,而是要求教师根据网络应用特点,学会利用网络载体加强思政教育引导,让网络思政教育更鲜活、更生动。借助网络媒介逐渐建构起网络思想主阵地,并弘扬主旋律。学校可以借助网站、网络平台、社交媒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消费观教育,也可以基于网络技术交流属性,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探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生网络利用更合理。而堵则是直面学生网络使用中的重要问题,基于法律法规要求让学生遵纪守法,避免借助网络的虚拟属性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学校与政府协同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络净土,严厉打击错误的文化思潮和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让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

3.创造实践机会,加深学生体验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应将理论说教与实践体验相融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统思政教育实效差,在于割裂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的关联,没有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虽然能在思政课程考核中得高分,却缺乏主动实践体验的自觉性,这样的思政教育相当于做“无用功”。基于国家对思政教育的深化研究,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只有让学生将思想认知转变为规范的行为,上升到准则的高度,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视域要求学校、教师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加深学生思政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知识,从而丰富思政认知,有着明确的自我价值判断能力,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而现实生活中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机会较多,需要教师及时地将实践活动嵌入到教学中或嫁接到课堂上。

例如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淡漠化的问题,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加强人际交往。一方面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学生课余时间参与文化活动,可结交新朋友,开阔眼界,在活动参与中进行人际交往与互动,提升社会适应性。高校可以借助主题活动、节日活动弘扬时代精神,传承优良文化传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今后的就业发展、社交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走出学校,开阔视野,提升实践技能。例如让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加强人际沟通,既能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又能让学生获得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充满社会责任心。此外,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性的发展,也应借助思政教育让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现实。在思政教育中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了解改革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关注不良的社会风气,关心学业、就业、前途等,避免盲目地沉迷于网络世界而产生现实的不适应感,也避免在现实中碰壁后出现偏激的行为。思政教育中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际社会的复杂性,才能让学生对社会有客观全面的认知,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实现个体在社会中的良好发展。

4.提升教育广延,关注学生发展

思政教育本身具有教育的广延属性,而这种属性又与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息息相关。基于学生中心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善于以发展的眼光推动教育的变革,增强思政教育的鲜活性、时代感召力,突出思政教育为学生服务的价值。当个体认识到思政学习对自身的益处,便能强化其思政学习的自觉性。也就是说,在思政教育实施中要基于时代形势、学生就业发展等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思政学习,能关注到自身的成长发展诉求,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解成长中的困惑,才能保证教育实效。换句话说,高校思政教育应具有鲜活属性,与学生成长发展同步,甚至积极扮演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引路者角色。

例如针对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心态,应将思政教育落实在就业引导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纠正学生热衷于选择高收入专业的认知错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在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引领下加强技能学习,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学校可配合思政教育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性格、兴趣、能力等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发展目标加强专业学习,保持较足的学习动力。同时,在学科基础知识教育中渗透职业发展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发展趋势,积极融入产学研的实践锻炼中。

三、结语

高校在面向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深化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的关键一步是了解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基于学生中心视域下的教育引导,让学生自觉摒弃错误的思想,自觉跟随时代发展,让思政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猜你喜欢
视域高校学生思政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