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秀 王兵 张玉贵
我国第一部舆情基础理论专著《舆情研究概论》中给舆情的定义是人民群众对某一事情的政治态度的反映。2003年,网络舆情一词被正式提出,其含义是人民群众对于较为关注的人和事情、状态和问题所在网络上抒发的观点、态度和意见的集合。作为网民主力军的高校大学生较为单纯,在面对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涉及本人切身利益的话题时,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在互联网上传播不良信息并迅速发酵,对学校的风气和学生管理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辅导员在舆情引导中是“把关人”,[1]需要担负起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责任,并且在舆情引导中是信息接收者、加工者和传播者。综上所述,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起着主要作用。
当今新媒体发展快速,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青年,在网络上应当传播积极的思想和态度。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出现了不良态势,00后的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接受了网络中、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的新闻和信息,想法丰富,追求个性和自我,不接受传统的束缚,同时,网络上的种种思潮和见解也相对影响着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笔者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困境。
首先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学生在网络上发表态度和观点较为随心所欲,尚未出现法律及相关部门的制约合力,缺少监督机制的有效监管。其次网络新媒体提供给了学生们追踪热点的平台,高校难以监测这些网络平台的动态,导致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带有被动性与滞后性。高校舆情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影响力也比较大,加大了教育管理方面的难度。
当前各大高校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诉求,学生想要发声,想让老师听到自己的声音,在自己关心的问题和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能够表达诉求,在不能有效解决的时候,学生选择了较为极端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说出自己的诉求,因此会造成网络不良舆情的产生。[2]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一系列高校舆情事件的发生说明部分学生心理层面、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同时从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到位,辅导员和部分高校教师没能够以这些负面的网络舆情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高校中网络舆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每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上网极为便利,在QQ、微信和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也极为便利,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发表对于涉及自身利益或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发表言论。
大学生是积极向上且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群体,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单纯美好,缺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诱惑与误导。辅导员的优势在于更容易贴近学生,例如举办活动,开主题班会。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第二课堂积极教育,有意识地向大学生宣传正能量的思想,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共产党,培养一支乐于奉献,又红又专的学生干部队伍。[3]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经常性地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在学生中发现不良的苗头,并及时与其沟通,帮助学生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同时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问题,遇到事情不能偏激,有问题向辅导员反映,避免冲动上网发布不良言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笔者主要探讨两种监管的措施。第一,辅导员扮演着舆论信息采集人的角色,在工作时应着重关注学生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关心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使用大数据分析这一技术。通过收集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的动态,采用计算机学科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发现舆情中的不良苗头,提前控制事态的发展。第二,辅导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有威信有榜样力量,一旦发现学生中出现了不良情绪和异常言论第一时间上报,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布正能量的网络动态,例如评奖评优,餐厅饮食以及宿舍管理等热点话题,营造和谐正向的上网环境。
网络舆情从产生到传播到消退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及时的解决机制尤为重要,关键在于尽早地引导舆情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控制舆情危机,调查不实的网络言论,进行删除,及时澄清真实情况。当高校出现了突发性的负面网络舆情时,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处理方式,再次,启动高校舆情应急措施。当面对突发性的高校舆情时,要及时在互联网平台上公布事件话题的真实情况,变被动为主动,将舆情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辅导员要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经过,避免出现漏洞,如果不能了解舆情的来龙去脉,就容易出现不利的影响。辅导员要关注相关舆论参与者,及时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与班级党员和班干部谈话,并及时召开相关主题班会,安抚学生的情绪。经常性地反思总结。辅导员要有意识地总结,网络舆情设计的事件各有不同,只有对每次网络舆情做好反思,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总结规律,形成一套独特的处理模式,提高舆情危机处理能力。[4]如果再次遇到同样舆论危机事件,可以第一时间按照原有方式处理,提高效率。
辅导员要利用学院的官方微博抖音等平台,充分地利用新媒体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其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发布正能量的思想文化,发挥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辅导员要关注学习强国和高校共青团等官方公众号,时刻提升自我,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同时辅导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影响,扩大积极网络舆情的影响,延长其高峰期,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
笔者所在学校曾探讨过为何当代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发布言论,究其原因是问题解决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如何能更好地开导学生的困境,疏散网络负面舆情,是当代学生管理队伍需要研究的课题。[5]首先,学院可以每周安排工作日的一天作为学生干部收集信息日。在这天,安排学生干部,如学院学生会成员,班长团支书等班委在学院会议室值班,想要反映相关问题的学生可以在这天到会议室,其中一人负责与反映问题的学生沟通,另一位学生干部需要记录清楚并汇总交至辅导员处。其次,创建师生可以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极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的舆情问题。例如QQ群,微信官方公众号以及微博官方平台,允许师生在线对话交流。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处理要透明公开,学生反映的问题,如宿舍管理,食堂餐饮,课堂等问题,第一时间在官方平台公布处理结果,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学生着想,使学生相信学校,相信学生管理队伍,不再盲目地在网络上发表信息,做到心里有话有人听,树立对学校的信心,有事理智的处理和解决,满足学生正当的诉求。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情已经进入了高等学校的视野。网络舆情关乎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全,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主要负责人,需要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能力,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以及反思总结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在处理负面网络舆情时,变被动为主动,第一时间采取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