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就业育人问题的认识与应对

2022-02-26 04:36苍鑫鑫
公关世界 2022年22期
关键词:就业观毕业生育人

文/苍鑫鑫

高校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校育人的主阵地。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稳定就业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且利于民心的稳定。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高校要应对挑战,找准高校就业育人的定位,并通过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保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缓慢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需平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岗位的减少的矛盾是目前毕业生群体面临的新挑战。再加上留学生回归,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大型企业用人需求减少,小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难度较大,使毕业生面临失业的风险增加。

2.定位错位

中国的高校扩招是1999年开始的,到2019年,高校的学生数是1999年的三倍,与高等教育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难[1]。再加上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不准确,对就业工作准备不足,会出现定位错误的现象,他们甚至生出“慢就业”或“不就业”的理念。

3.要求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创新创业是学生就业的新方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就业新态势使一批具备自主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涌现出来,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但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创新型企业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大学毕业生的技能与素质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就业育人的功能

1.育人导向功能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就业育人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业育人的关键是育人,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看清就业形势,将就业与国家的发展融合[2]。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学生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获得劳动成果,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立业。

2.能力提升功能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学生学习的不同学段,开展不同内容的职业生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大一大二年级,高校要依托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在大三大四年级,高校要依托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势,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为就业做准备,以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对接。高校要认清新形势,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学生的育人教育,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3]。

3.能力拓展功能

高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通用能力,对其后续就业有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就业育人除了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加强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能力获得拓展。高校要依托第二课堂、暑假实践等发展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增加筹码。

三、高校就业育人的定位

1.坚持育人为本

高校就业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就业育人切入点,并将就业育人融入到高校发展规划中,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要发挥育人主体的育人作用,发挥不同教师的就业育人价值,积极挖掘其他学科的就业育人要素,实现全员参与就业育人,使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秉承爱国情加入到国家建设中。

2.坚持因材施教

高校就业育人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目的是通过高校不同群体的就业育人元素的挖掘,构建定位精准、理念先进、体系完备、模式创新的就业育人体系,使就业育人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进而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4]。针对大一大二学生要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要加强就业指导,以提高就业育人的实效性。

3.坚持务实高效

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推进要注重学校与社会的配合,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的配合,目的是依托育人工作模式的创新保证就业育人的活力。高校要构建一体化就业育人体系,将就业育人目标和重点落到育人效果的提升上,以推动校内各部门的协同,通过责权明晰实现优势互补、短板互补,以打造就业育人共同体,以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四、新形势下高校就业育人对策

1.主体维度:实现全员合力育人

在新形势下,高校就业育人主体的多元化是提升育人成效的关键,可依托学校、社会、家庭、学生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并通过主体的协同使就业育人入学生的耳朵、脑和心。首先,学校主体。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学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学生就业育人的主体,学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等是就业育人协同主体。不同主体要充分发挥对学生就业的引导和教育,以实现全员育人。高校可以通过制度、课程、管理、文化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进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创业意识[5]。其次,家庭主体。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高校要认识家长参与就业育人的价值,通过新生家长参观交流活动,通过线上同心课堂讲座活动,通过假期千里家访活动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获得家长对就业育人的支持,进而增强就业育人合力。再次,社会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院等都有丰富的职场经验,高校要结合就业育人教育的需求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等的合作,目的是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就业育人平台,以实现合力育人。

2.时间维度:实现全过程长效育人

在新形势下,高校就业育人要从时间上增加传统育人工作的结点衔接,目的是从点到线形成一个有序的能承上启下的全过程育人体系。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育人的时间规划,要重视学生入学时的专业导学教育,要关注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要加强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指导,目的是实现时间上就业育人的有效对接。学生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高校就业育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需求制定育人规划,目的是通过前后衔接、循序渐进使就业育人发挥应有的价值[6]。在大一阶段,高校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并为学生创建档案。在大二和大三阶段,高校要加强学生职业方向的引导,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目的是通过多元化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在大四阶段,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通过实操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择职业。毕业后,高校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回访,目的是了解学生就业状态,以对现行就业育人进行支持。

3.空间维度:实现多元载体育人

高校就业育人在传统的就业课程与就业指导的支持下要构建依托实践锻炼、网络宣传、管理服务、校企合作形成生态育人系统。通过多元载体的构建,依托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等开阔就业育人的空间。课程育人是深化就业课程改革,通过丰富资源、创新方法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广泛性。实践育人是通过课外活动、专业比赛、社会调研等淬炼学生的身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网络育人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价值,构建信息化就业育人平台,目的是依托图文并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增强就业育人的吸引力。组织育人是通过学生会、学院、校友会等组织架起就业育人的桥梁,通过主题鲜明的社会活动加强就业育人的凝聚力,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管理育人是针对毕业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服务,一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二是能涵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对于特殊群体,高校要建立信息台帐,目的是通过一人一策对其进行精准帮扶,以为其提供有效岗位,帮助其缓解就业焦虑,帮助其提升就业信心。高校还要做好与人社部门的对接,目的是保证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能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

总之,在新形势下,大学生被置于一个全新的就业环境中,有挑战也有机遇。大学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学生个人发展,关系家庭幸福,关系学校名誉,关系社会发展。高校就业教育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依托育人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能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调整心态的基础上树立就业自信,在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上锐意迈进职场的大门,最终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走上理想的职业道路。

猜你喜欢
就业观毕业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