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倡议下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2-02-26 02:36刘婷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际化装备一带

刘婷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实践领域还是理论研究层面,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将国际化列为推动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在提升国际化意识、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师生国际流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既有从宏观层面探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必要性与意义;也有从微观层面探讨某个专业、某类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及国际人才培养路径及方法。如何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 “一带一路” 教育共同体,精准对接和服务 “转型升级”“走出去” 等企业的需求,培养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一带一路” 倡议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一带一路” 倡议与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

制造业是共建 “一带一路” 的重要领域,根据我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有关数据,“十三五” 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1]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高、转型升级发展任务也显得紧迫而艰巨。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文件,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分“三步走” 将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的制造强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加紧重塑之际,想要抢占世界制造业发展高地,中国制造业必然要 “走出去” 参与国际竞争,而 “一带一路” 倡议正当其时为中国制造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为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建设及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1 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目录设置新变化

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以下简称 “新版专业目录”),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下共设有7 个专业类,并按照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衔接进行一体化设计和调整,具体包括中职专业30 个,高职专业68 个,职业本科专业28 个。相较于2015 年版专业目录,新版专业目录的中高职专业目录保留原专业30 个,调整专业24 个(含更名、合并、归属调整),新增专业14个,专业调整体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要求,也契合国际制造业发展方向,且有利于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新版专业目录的调整向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传递出重要信号,不仅要适应国内外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还要结合职业教育类型教育要求,注重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

1.2 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改革新方向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及 “中国制造2025” 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不仅迎来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融合集成、服务性制造” 等一系列技术变革创新挑战,而且肩负中国制造“走出去” 抢占全球产业竞争新市场的重要使命。2021 年4 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是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并指出职业教育要 “着重培养现代基础制造业与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产业、高科技产业、生命养护与现代康养、实体经济等民生福祉产业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也亟待改革创新,急需建设一批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助推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装备制造类专业。

1.3 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新要求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引领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离不开装备制造类国际化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承载着为实现制造强国育人才的重要使命。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国际合作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制造类行业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制造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还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外语应用与交流能力,在国内国际兼具竞争力,以发挥好职业教育对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 倡议及 “中国制造2025” 战略下,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必须提高战略定位,积极回应新时期制造业国际化发展需求,不断强化装备制造类专业内涵,才能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2 “一带一路” 背景下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在把握 “一带一路” 倡议为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国际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2.1 专业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国际化要素设计缺乏系统性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专业发展整体规划前瞻性不够的问题:一是新兴专业设置与传统专业迭代升级方面缺乏谋划指导,专业建设体系缺乏科学合理设计,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重心及优势仍停留在传统专业领域,新专业建设基础比较薄弱。二是缺乏对产业发展的科学研判,不能灵敏、准确地把握 “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 的动态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于岗位需求脱节。三是专业建设标准缺位,导致专业设置趋同,新兴专业建设特色及优势不凸显,教学资源短缺等现象严重。四是专业定位及服务面向视野不够开阔,对 “一带一路” 倡议所带来的国际化发展机遇认识不够深入,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目标中关于国际化发展的内容缺乏系统设计,部分专业虽然将接受和派遣留学生、教师出国进修与培训数量、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数量等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主要内容,但是多为指标目标而忽略国际化内涵建设,导致专业建设与学校办学服务面向契合度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2.2 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

支撑“中国制造2025” 新兴产业变革及“一带一路” 倡议助推优质产能 “走出去” 的技能人才培养是亟待职业教育解决的问题。从培养规模来看,在 “一带一路” 倡议快速推进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由此带来的制造业人才巨大缺口日益凸显。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报告,[4]2015 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约3200 万,预测2020 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达5100 万,人才缺口超过1900 万,到2025 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 “最缺工” 的100 个职业排行》 数据显示,[3]100 个 “最缺工” 职业中,有43 个涉及生产制造领域,其中,智能制造类、汽车制造类领域缺工程度持续加大。

从培养规格来看,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国际化转型升级,装备制造类岗位呈现新技术多、复合性强、重迁移能力、国际化等特点,因此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通用能力、应用能力、与国际接轨能力要求更高,[2]且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制造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国当前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仍过于强调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未能将 “一精多会、一专多能” 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教学体系框架,对于人才国际化接轨能力的培养不甚重视,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5G、新能源等技术的专业人才极为紧缺。

2.3 国际化课程体系支撑度不够、针对性不强

“一带一路” 倡议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国际知能(含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提出新要求,[5]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为具备国际视野、掌握过硬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与交流能力,在国内国际都有竞争力的人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对于以上培养要求无法实现有效支撑。一是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还需精准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偏差,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二是不适应岗位专业性和复合型发展新变化,相关课程比例偏低,因此急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融入多岗位复合能力要求的内容,适应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此外,课程的适时调整和更新不够,授课内容无法有效对接“一带一路” 装备制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等。

2.4 国际化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高质量师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石,要培养服务 “一带一路” 倡议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则需要大批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前沿专业知识与技术、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国际语言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做支撑。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院校没有系统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6]职业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国内高校和企业,外籍教师数量少,本土教师对所在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要求和最新发展趋势缺乏了解,真正精通国际语言、具有国外专业学习背景及现代教学能力的教师极为稀缺,仅依靠部分教师和项目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院校开展交流、讲座、培训、研修及短期国际合作项目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本土教师国际化水平,也无法支撑 “一带一路”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更不利于中国职教课程、标准、育人模式输出到“一带一路” 国家。

2.5 专业建设保障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实践教学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速,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变革日新月异,而囿于经费、场地、安全等原因,装备制造类专业硬件条件建设方面,高端制造业的实训室规模、数量、水平有限,实训室设备与真实现场相比仿真度不高,难以满足当前先进装备制造从业人员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教学课时比重较大,实习实训的频次和总课时偏少,且传统顶岗实习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和综合实践能力。

3 “一带一路” 背景下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国际化发展策略

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品牌、“走出去” 与国际接轨、引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未来,是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的共同诉求,就装备制造类专业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推动专业建设国际化。

3.1 强化专业建设规划指导,系统设计国际化路径

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应明确服务面向,科学分析装备制造业发展要求与趋势,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一是面向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 需求,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基础厘清专业建设思路及组群逻辑,提前布局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制造、融合集成等专业建设,对接 “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 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点,构建能有力支撑 “中国制造2025” 及共建“一带一路” 制造业发展的专业结构。二是顺应我国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要求,科学分析职业岗位新要求,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融合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要求,明确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各类装备制造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三是拓展国际化视野,明确专业国际化发展目标及路径,系统设计国际化要素,推动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机融入专业建设,凝练专业建设国际化特色。

3.2 对接装备制造类专业国际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1 年6 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 实施方案》,指出 “十四五” 期间,将大力实施 “技能中国行动”,突出需求导向目标、推进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一方面应立足国内外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要求,精准对接 “一带一路” 装备制造类国际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时融入国际化发展要求,明确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规格,注重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通用能力、应用能力、与国际接轨能力,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7]另一方面应对 “一带一路” 装备制造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装备制造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创新订单培养、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多种育人模式,落实 “1+X” 证书制度,引导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3.3 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支撑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培养能适应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则需要国际化课程支撑。在课程目标修订方面,应将让学生习得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国际通用能力等列入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更新方面,应主动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及时将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成果、国际通用技术标准补充到课程内容中,[8]对接职业岗位新变化,动态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同时增加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外语课程、国际案例等内容的比重;在实践课程中广泛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添加不同国家、地区对技术操作的不同要求。

3.4 强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宏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将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教师发展重点,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细化推进举措,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是可以利用“一带一路” 合作项目资源,开展交流互鉴,提升现有专任教师国际化素质。组织本土专业骨干教师参加装备制造先进技术培训,“一带一路”装备制造类专业研讨会、学术会议、国际会议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逐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本专业领域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融入课程及课堂;二是壮大国际化师资队伍,通过招聘和引进具有国外专业知识背景或国外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外籍教师数量,邀请外籍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发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三是整合学校内部海归派教师资源,积极开展 “双语” 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大外语口语和应用的教学课时比例,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培训。

3.5 拓展与 “一带一路” 装备制造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在实践教学方面,一是加大对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资金、场地、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支持,引进 “一带一路” 装备制造企业前沿技术及装备,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以培养高标准应用型人才,提升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平。二是主动拓展与 “一带一路” 装备制造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共建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标准,共同开发新形态教材,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推进 “1+X” 证书试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主动寻求与外资企业或国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全面拓宽 “国际化人才” 的就业渠道和机会,确保人才高质量就业、促进技能国际人才流动。

猜你喜欢
国际化装备一带
聚焦港口国际化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