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和平,裴丽萍,吴建芬,李胜琴,祝美姣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近年来各医疗卫生单位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也上升到较高的位置。实现德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1],要强调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筛选、融合运用自然成为专业课程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开发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基础,从专业角度系统开发思政元素资源是必要的[2],目前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运用研究较多,但涉及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全面挖掘的研究较少,应引起高等护理教育专家的关注。我校自2014年起在高职护理专业中设置实用护理科研训练课程,课程组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方面做了积极探索,现报道如下。
将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护理专业开设实用护理科研训练课程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446名,其中普高生226名,中高职衔接152名,单考单招生68名;女389名,男57名;农村户籍321名,城市户籍125名。
根据我国卫生法律、法规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科学研究价值等[3],参照有关专家报道的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结合实用护理科研训练课程目标,课程组研究提出思政元素,并经医院护理专家讨论论证,最后确定本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课程标准分成“文献检索”等15项内容,专兼职教师根据实用护理科研训练课程思政元素,提出课程具体教学内容模块所需要运用的主要思政元素及融入方案,然后集体讨论,经修改后确定。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在课程完成时进行,采用问卷形式,内容有:(1)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是否对课程学习有激发作用;(2)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是否对课程学习效果有提升作用;(3)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对你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规范科研活动是否起较大的正向作用;(4)你认为最合适的10种思政元素是什么(根据教师给出的30项元素进行选择)。
采用 SPSS 22.0 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用护理科研训练课程主要思政元素包括创新发展、批判性思维、救死扶伤、人道主义、诚信敬业、防止学术不端等30项内容,融入课程15个模块内容(每项教学内容2学时)的具体方案见表1。
100.0%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对自己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规范科研活动起较大的正向作用。437名(98.0%)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对课程学习有激发作用,不同生源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517,P=0.284)。397名(89.0%)学生认为对课程学习效果有提升作用,不同生源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41,P=0.980)。排在前 10 位的思政元素分别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诚信、人道主义、爱岗敬业、防止学术不端、爱国公益、关爱患者、保护公民合法权利、批判性思维,支持率均在90%以上。不同生源学生对部分思政元素的支持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 2。
表2 不同生源学生对实用护理科研训练课程思政元素支持情况[n(%)]
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涉及近20门课程,由于同一种思政元素不一定适合所有课程,也不一定适合同一门课程的所有内容,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思政元素是有必要的。
本课程组挖掘出实用护理科研训练课程思政元素批判性思维、科学严谨的态度、诚信敬业、关爱生命、防止学术不端等30项内容,每个教学单元选择出较为适用的思政元素2~5个,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融合,从效果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对自己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规范科研行为、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起到正向作用,而且不同生源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学生以上的看法高度一致,也说明课程组挖掘出的30种思政元素是比较成熟的,符合实用护理科研训练课程实际,符合从专业广角度及课程微角度思政元素的系统开发理念,研究结果反映出课程思政对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有价值[4],符合本课程思政改革的预期目标。
从支率超过90%的十大思政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科学严谨的态度、爱岗敬业、关爱患者、实事求是、保护公民合法权利、批判性思维6项思政元素普高生及中高职衔接生支持率均高于单考单招生(P<0.05),可能单考单招生源相对复杂,既有各类中职生,也有近年来的社会扩招生,反映出此类生源职业思想稳定性不够,提示我们要高度关注单考单招生的职业价值引领教育[5]。
要提高实用护理科研训练课程思政效果,需要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各环节,形成有效闭环。课程组认为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6],包括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单元设计、教学评价改革设计。
二是注意课程特色强化设计,实用护理科研训练的重要目标是创新思维与方法的培养,务必注意将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7],关注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技能训练,将思政元素渗透进去,而不是机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