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彦
(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1)
优待军人家属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就非常重视军人家属的优待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激励士气,切实解决根据地民生问题,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内进一步推进了对抗日军人家属的优待政策。
抗属指“抗日军人之配偶,直系亲属及一向依靠其生活之亲生弟妹(十二岁以下者)为限”[1]。抗战时期由于大批青壮年应征入伍,家中劳动力短缺,抗属生活状况普遍困难。“大批的抗属辗转在生活的痛苦和生活压迫的线上,……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教育,及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情绪的发展和他们最迫切的要求”[2]292。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抗日军人家属的优待工作,在《十大救国纲领》中明确规定“优待抗日军人家属”。依据党中央的指示,晋绥根据地政府早在1941年就颁布了《晋绥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条例》对优抗工作做了安排,“凡是抗战军人的父母妻子,地方人民都要尊敬他、帮助他,解决他们的困难问题。见了抗属要恭敬,使一般人民都认识了抗战军人负担着伟大的、光荣的任务,他们的家属也就有了特殊的光荣了”[3]16到1943年1月进行了条例修正,正式颁布《晋绥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对优抗工作作了更具体的安排。“抗属之物资优待,在根据地内以代耕土地为主,辅助粮食为辅,在游击区完全以粮食优待,在敌占区完全以粮食优待;以上均须保证抗属最低限度之生活。如家庭较为富裕不需要物资优待者,必须给予各种荣誉优待。”[1]也就是说优抗工作主要是以代耕土地、发放优待粮为主。为此每个自然村都成立了代耕队,凡村中能劳动之男子,除抗属外皆需编入,代耕土地从春耕到秋收。对发放优待粮也做了具体规定,“对抗属中无男劳力,而依靠或从事纺织等事业生活,但缺少资金者,每人每年补助小米1-3斗,未享受代耕优待而生活困难者,每人每年补助小米3升至1斗”[4]128,基本以满足生活最低需求为主(见表1)。
表1 1941年晋西北21县优抗代耕土地统计表[4]114
政府还建立了专门的优抗工作部门,规定“行政村村长、自然村主任代表为优抗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行政村设优抗队长(或由自卫队中队长兼),自然村设优抗分队长(或由自卫队分队长兼)。在村长、村主任代表领导下,办理代耕及其他优抗工作;村抗联(特别是农会及妇救会)负协助责任,必要时得由以上人员组成行政村之优抗会及自然村之优抗分会,以推动检查优抗工作。”[1]
在上级政策的推动下优抗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抗属在政府优待和群众帮助下,家庭经济困难基本得到解决,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例如偏关县抗联为了解决贫困抗属粮草种子困难的情况,“将48石多的粮食贷给556户贫苦农民,又向富农借了34多石借给170家。抗属135户获得了优待米3 000余斤。并按每亩地7个半工计算,代耕了124户抗属的土地。太穷的抗属多种5垧,使其年有丰余。抗属多的地方,则以地区远近调剂牛力或折工,让群众自由代耕,顶抗战勤务。”[5]半年之后,偏关县共给抗属代耕土地1 388亩,优待食粮76大石,每户平均得到优待粮60余斤。在春耕中,政府给62户抗属发放农贷7 770元,给56户抗属贷粮4石8斗,发动民众帮助劳动力小的抗属耕种[6],解决了抗属的基本生活困难。抗属均表示对政府的优抗工作极为满意。其中一个抗属给部队的子弟写信:“咱家今年庄稼很好,生活也比往年改善,今年政府给咱贷款一百元,粮食五斗,又给咱代耕土地五垧,帮助人工、牛工十来个,想你见信后,一定会欢喜吧!” 另一封信中说:“此次中秋节,政府发动大家给咱家慰劳了羊肉一斤,月饼五个,果子半斤,米三斤,又准备秋收时,派人工帮助,现在抗属在社会上是站在优先的地位……”[7]。
除了代耕土地,发放救济粮以外,根据地还帮助抗属建立家务,如建立优抗合作社,帮助抗属发展副业,建立抗属小学帮助抗属子弟免费入学等。1943年,行署发布命令将中秋节作为劳军优抗节,指示各级干部完成四项工作:①在中秋节发动群众给驻地部队、前方部队、医院伤病员及村中抗属送礼物,如瓜、果、蔬菜及其他食品;②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请抗属吃饭,密切抗属与政府之关系;③各机关学校,在各驻在村请抗属吃饭,并捐募物品劳军优抗;④组织慰问团,慰问驻军与伤病员及抗属[8]。各级政府部门和群众也积极响应政府的优抗政策,争相给抗属送礼。1943年中秋节神府军民和抗属联欢,群众纷纷自动拿出白面、羊肉、鸡蛋、果子请抗属们吃饭饮酒。四区太和寨并请抗属及战士看戏3天,六乡群众给抗属砍柴4 700百斤,互济食粮8斗,慰劳农钞3 000余元,除原有代耕地外,又代耕抗属土地100垧,五乡给抗属砍柴17 000斤,贾家新庄给每家抗属送麦子5升,杜家新庄给每家抗属送羊肉5、6斤[9]。岚县民众广泛动员儿童给抗属扫院,挨家挨户进行慰问;民兵自卫队给贫苦抗属背柴,挑水,帮助收割莜麦;中秋节,各村公所准备白面、羊肉、瓜果,开座谈会请抗属吃饭;群众亦自动捐送大批瓜果慰劳,抗属异常兴奋,均穿上新衣参加开会。开会时,让抗属坐在前边,各村长亲自殷切慰问,报告抗战消息和八路军的生活情形,说明抗属是有功人家,是村中最光荣的公民[10]。
政府的优待政策和群众的帮助,使许多抗属切实感受到了政府的好。他们一方面积极鼓励在前线的家人奋勇杀敌;另一方面在政府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优抗的群众运动中出现了许多模范抗属。他们不仅不要政府的优待,还帮助其他抗属和群众,对各地的优抗工作都起了积极的带头和推动作用。
关于模范抗属的评选标准,虽然未曾看见有专门的政策法令,但是从根据地颁布的模范工作者标准要求中亦能窥探一二。模范工作者条件主要有三点:“1.在生产工作及学习中,能够团结互助起模范作用,使全面生产工作及学习有进展者。2.在实际行动中能以群众利益为前提,可称为爱民拥军模范者。3.为人正派吃苦耐劳,爱惜公物,遵守纪律,执行决策,服从领导,能积极完成任务,而始终如一者。”[11]也就是说,成为模范一要能带动群众生产,再是严格执行政府政策。从众多的模范抗属的事例中,亦可以总结出这些特点。总的来说模范抗属的评选标准主要有:一是自身生产工作成绩好,不用政府优待;二是政治觉悟高,支持抗战事业,也能带动民众支持抗战,拥军爱民;三是参加生产劳动的成绩,能团结群众,带领群众搞生产,并产生积极效果。在一切为了抗战的情况下,党更强调后两条。
几乎所有的模范抗属事迹中都提到模范抗属是如何拥军,如何支持抗战的。例如,模范抗属秦保合不仅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去部队当兵,而且在家留下一间窑洞,随时招待过往的部队和政府人员。模范抗属王正敖在拥军会上,自告奋勇地承揽了村中招待工作,热情招待过往军人。兴县魏家滩模范抗属、拥军模范妇女康桂英为晋绥日报寄了白衬衣裤一套及慰问信一封,托记者转交前线慰劳英勇战士。她在慰问信中说:“我现在太忙,一时来不及再多缝了,我以后还要织一些裹腿给前方战士用。”[12]抗属乔满女招待过路军人时总比家里平时吃得好些。她时常对村中妇女说:“军队在前方打仗流血是为了老百姓,咱们应该好好招待军队。”[13]村中有什么公事,她都积极参加,按期完成,军鞋做得很结实,公粮也碾得很好,招待过路军人更耐心,因此被大家选为模范抗属。模范抗属张秋林不仅自己拥军为战士做军衣,还动员全村妇女做军鞋。她把一部分妇女编成拥军优抗队,每到一家,就讲解共产党新政权帮助人民翻身和过好日子的事实和道理。在她的工作计划中,加强妇女拥军教育,保证全行政村每家抗属全年不缺柴炭水,是很重要的一项[14]。模范抗属白改玉当了村主任后,把村里招待过往军人制度变得很有次序。过往伤员都能吃到白面,住好房子。他又发动群众新做了26副有腿担架。他村有9个退伍军人,他都安置得很好[15]。可见,能否支持根据地政策、支持抗战、带领民众拥军成为评选模范的第一标准。
生产和战斗是根据地政府的两大任务。是否能成为模范,生产的成绩尤为重要,尤其是能够带动群众,由一点的工作到全面的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三区农民王正敖因为“积极生产,热心公益事业”[16],被民众选为全区的模范抗属。他将村中5个除草变工小组,变成一个大队,被大家选为除草变工大队长。他在会上说:“大家选我领导,就要订纪律,我的地全部在暑退时锄三次,你们锄不了三次的锄二次,组与组竞赛,输的出麻绳一条,咱们大家竞赛吧。”[16]全村民众围绕着他展开了热烈的竞赛。他得到过区公所的奖品。区公所在给他的的慰问信中,“希望他今后更努力,领导全村人民生产,聆听政府号召,执行政府的法令,把他的村子创造为生产的模范村,并号召全村人民向他看齐。”[16]当政府提倡妇女纺织,模范抗属康桂英首先响应,自己定出计划,热心学习纺纱织布,10天工夫学会了土机织布。并到木崖头村组织妇纺教给别人。20天中,教会织布妇女20余名。以后又到白家沟教会快机织布妇女30余人。之后她又在本村开办精纺精织训练班,共有30余个妇女参加。她先后教会80多个妇女纺织,很自豪地说:“我的男人在前方打日本,我要在后方好好发展纺织,帮助别人这才是最光荣哩。”[17]抗属张秋林不只是模范抗属,也是第三届、第四届群英会妇女特等劳动英雄第一名。她不仅不要政府优待,还积极参加全村工作。因为工作积极认真,被大家全票选为妇救会秘书,之后还积极组织纺纱小组,动员全行政村妇女纺纱,不但自己纺,亲自教,还发动妇女互相学习、开展竞赛,甚至把村里装神弄鬼、贪财害命的神婆改造过来参加纺织,取得突出成绩。当张秋林被选为劳动英雄赴会时,街头上出现了,“人们都要来看看西北的女状元张秋林,女人们丢开了孩子,商人放开了摊,一个50多岁的老婆婆也往人堆中挤”[18]的景象。兴县二区劳动英雄白改玉既是模范抗属又是模范民兵,又被全村选为生产大队长,带领群众搞减租减息、变工生产,还努力倡办群众的文化教育,被大家选为小学校长。这些典型模范抗属的例子均表明模范抗属的评选不仅要自身积极支持抗战,更要能带动多数群众,个体和群众汇聚成集体的力量来推动根据地政府整体的工作。
积极塑造模范人物,推动模范人物的带头作用是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晋绥根据地从1940-1944年前后举办过四届群英会,共奖励表彰了1 000多名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涵盖了农业、工业、金融、合作运输等各个部门。其中就有模范抗属这一部分,可见政府非常重视模范抗属在思想政治和日常生产工作中所起的积极带头作用,而模范抗属的塑造也极为重要。
晋绥根据地政府在拥军优抗的工作中非常重视抗属的思想教育问题。通过发动抗属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和文化水平,同时改变平时生产生活中的懒散行为。尤其是要让抗属认识到亲人在前方英勇杀敌是极其光荣的事情,自己在后方也要做出生产生活中的积极表率,并鼓励前线的家人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怕牺牲。为教育和培养抗日军人家属中的优秀分子,晋绥根据地成立了比较有名的塞北抗日军人家属学校,一是政治教育,如联共党史、毛泽东文献等;二是职业技能学习,如纺线织布、开荒种地等。1944年《晋绥日报》报道了该校的情况,“该校用变工办法,按搓花、纺织分工,以前每人每天只能纺二三两,现在能纺四两五经钱。织布机现已开动,她们正研究织标准布。此外,大家还做棉军衣,有二十个人每日可做两套。反扫荡中,随时转移,但一到驻地就组织缝纫。为使战士不受寒冷,她们连夜赶工,缝的又快又好,大家情绪很高。缝衣所得工资,一部解决冬天炭费 ,一部充作私人生产。在抗校培养下,许多妇女都学会生产技术,提高了文化水平、政治认识,四十一岁的王大姐也学会了记账。”[19]抗属一边进行生产劳动,一边积极拥军。此外,在根据地经常举行的村民大会、妇救会还有逢年过节的抗属座谈会上都会从不同层面对抗属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妇救会在抗属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当时根据地广大青年参军,使得年轻军人妻子在家生活困难,有的想另行改嫁,影响了军队的凝聚力。因此,妇救会成为为抗属做思想工作的主要部门。许多妇女干部通过解决抗属的实际困难,调解婆媳纠纷,耐心做思想教育工作,使得抗日军人妻子能安心生产。例如,兴县的新战士白应军,入伍前担心自己的未婚妻另找对象,就给县长写了一封信,后来通过妇救会的教育工作,女方打消了另找对象的念头,并积极参加生产,还当了支前模范[20]133。
经过政府的长期努力,根据地抗属普遍思想政治认识得到提高。如1943年保德县召开的抗属座谈会上,各位抗属积极发言述说八路军、共产党的好。一位抗属老母亲说,“八路军待人和气,不拿老百姓一点东西,怕老百姓负担重,自己还生产,对抗属代耕土地,还发优待米。政府是好政府,军队是好军队,近几年来,地方扫清了土匪,毛主席共产党治理的实在好”[21]。一位抗属老父亲自称虽不能拿快枪快刀,但可以给八路军送水送饭。他还给在八路军中的儿子写信,叮嘱他努力打日本和那些胆敢挑动内战的反动派。座谈会上六十余位抗属慷慨发言,最后大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告保德出征战士书。书中详述晋西北家乡因共产党、八路军、新军挡住敌人,发动生产,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所有抗属有政府优抗代耕生活都有保障,再三叮嘱出征军人:当八路军要好生跟着毛主席,保卫共产党保卫边区。再如,兴县模范抗属乔满女招待过路军人时总比她家里平时吃得好。她时常对村中妇女说:“军队在前方打仗流血是为了老百姓,咱们应该好好招待军队。”[22]模范抗属王正熬在拥军会上,自告奋勇地承揽了村中招待工作,热烈招待过往军人。他还经常教育村中妇女做军鞋要和给自己家里人穿一样结实。可见,根据地政府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抗属能正确认识抗战的重要性,认识家人跟随共产党参军打仗的光荣感和正义感,并能带头积极拥军。
从1942年开始根据地政府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模范运动,至1944年晋绥根据地政府共举办了4届群英大会,各地大大小小的表彰会亦有不少,民主选出许多劳动英雄。政府不仅给了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还给了奖章、称号等精神奖励,以提高他们的拥军热情。行署的模范劳动英雄奖励办法中明确规定,“各类模范劳动英雄,得甲等奖第一名者,除发给奖品外,并各发光荣旗一面。回其本县(或本工厂)经举行大会表扬后,存挂县中(或厂中)留为纪念。”[23]离石模范抗属张秋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是离石县第一个说服公婆送自己的丈夫参军打仗的妇女,自己又发动全村妇女搞纺织运动,在第三届、第四届群英会上连续两次被推举为特等劳动英雄第一名,获朱总司令奖章一枚,奖旗两面,织布机等其他生活用品若干,成为整个晋绥边区妇女学习的榜样。兴县一区抗属乔满女,因生产工作积极,被村民选为该村的模范抗属,行署发给毛巾肥皂等物品以示奖励。当她接到了行署的物品后兴奋地说:“妇女要自己努力,才不会被人家小看你,不这样一辈子也得不到解放。”她告诉大家:“我今后要努力生产和村里的工作”来报答大家对她的希望[22]。三区农民王正敖积极生产,热心公益事业,被民众选为全区的模范抗属,受到区公所隆重的奖励。
抗属秦保合在村民大会上被选为模范抗属时,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他那张愉快的脸。过去几十年愁吃愁穿的困苦生活,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数的皱纹,现在快乐地笑了[24]。在群英会上,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胸前佩戴大红花进行发言,报告自己的生产成绩,会后政府设宴招待劳动英雄,最后敲锣打鼓地游行。精神奖励使得根据地的抗属更加积极地参加到生产劳动中,同时也是根据地进行模范塑造的有效手段之一。
晋绥根据地政府将娱乐活动作为影响群众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边区广大农村进行文艺演出,利用戏剧、民歌、秧歌、开联欢会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战及模范抗属事迹,以增强群众的拥军热情。《晋绥日报》关于优抗和介绍抗属事迹的文章有200多篇,对模范抗属进行大篇幅专题报道,光介绍模范抗属张秋林的文章就有22篇。通过在报刊上介绍模范事迹,既能激励抗属,塑造模范形象,又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方针,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利于政府联系群众。此外还有大量宣传模范抗属的戏剧、秧歌剧等。1944年晋绥三区湫水剧社编演了剧目《张秋林》:离石县出了个张秋林,她是晋绥边区的劳动英雄。7岁上学会纺棉花,15岁织布顶呱呱。革命到底铁了心,她送呀丈夫参了军。支援抗日呀救中国,她办起了“秋林合作社”[25]471。描述了模范抗属、劳动英雄张秋林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发展纺织、支援抗战的事迹,在根据地广为流传。群众还编了民歌:“吃苦耐劳张秋林,自力更生为人民,大机织布你能行,晋绥边区最有名”[26]。还有很多在当时流行的赞扬模范抗属的民歌,如《妇女学纺织》《拥军》《做军鞋》等,真实地描述了根据地抗属在家带领群众参加纺织劳动、踊跃支援前线的事迹。此外,每到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根据地群众都要给抗属拜年送礼,开联欢座谈会。1943年行署将中秋节确定为劳军优抗节,通令各级政府在此节日前后要和群众团体配合,发动群众慰劳军队与抗属[27]。此后,各群众团体、剧社联合起来在中秋前后通过演剧、唱歌等文艺娱乐方式来加强抗属和民众的联系,成为根据地政府塑造宣传模范抗属的又一方式。
树立模范抗属的目的包含着以模范为介质,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国家与基层有效地连接起来,尤其是抗属作为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既能代表普通群众又能作为政府的发言人。因此,模范抗属是实现党与群众、国家与基层互动的桥梁,要带动基层群众在接受党政策的同时形成对党的政治认同。党对模范的要求不仅是做好工作,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塑造模范来产生更大的政治影响力。1945年,根据地政府优抗材料中明确提到:“推广和培养模范抗属,经过他们的模范作用,可以提高群众的优抗热情以及抗属的生产情绪,应有计划地培养和奖励他们,以他们的模范事迹教育群众”[28]。党通过模范组织群众带动群众,将政治影响力带到基层实践中。事实表明,几乎所有的模范抗属都高度认同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政府,认为自己获得的一切殊荣都和党的领导、政策密不可分。正如群英大会英雄模范的毛主席电文中所说:“因为有了你(毛主席),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好光景,因为有了你,我们也都变得聪明了,只要听了你的话,我们就能够作甚作到,谋甚谋到。”[29]
综前所述,根据地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优抗政策,物质上帮助消除抗属生活困难,又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来规范抗属行为,精神嘉奖来强化角色认同,最终成功地塑造了既能自身优秀,又能产生政治影响力的模范抗属。这些模范抗属政治上高度认同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生产上积极努力,团结和组织群众为抗战服务,既消除了抗日战士的后顾之忧,又带动了根据地的生产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影响力,成为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也成为根据地建设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