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树忠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地质遗产是记录地球演化和地质过程的遗迹地,研究地质遗产对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好地保护今天的地球生态环境,理解和践行“双碳”战略有着积极意义。地质学上的“金钉子”,是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在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以解决地质历史的时间对比问题。目前,我国已建立了11颗“金钉子”,是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之一。这也体现出地质遗产的重要科学价值。
近年来,我国对地质遗产地的保护越来越规范。长兴煤山过去是连片的采石场,老乡们从中挖掘出大量精美化石后,当地在1980年叫停了采石并展开保护。现在,在煤山剖面采集样品,需要事先向地方政府报备且仅限于科学研究。同样,在珠峰,虽然攀登者人数不减,但大家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这也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直观反映。
保护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开发和利用。正相反,保护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规范有序的开发、科学合理的利用也能更好地实现保护。在我国东部省份,一些地质遗产地周边配套建设了博物馆、科技馆,帮助大家加深对地质遗产的理解,长兴煤山就建了两个博物馆;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地质遗产多数建在地质公园、地质遗产保护区内,保护与发展更接近原生态、自然态,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
开放科学是集开放科学知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科学传播、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式参与等各种思维过程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开放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全球开放科学治理需要中国的加入。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推进开放共享,与世界分享研究成果。例如,由我国自主创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的姐妹刊《细胞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主办并出版的《光电科学(英文)》等刊物目前都采用了开放获取的办刊模式。
开放科学浪潮推动了学术出版生态的变革。现在,出版界认为全球正在进行三个变革:第一个变革是从纸质到电子版的变革,这个进程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大概完成了90%;第二个变革是从订阅制到开放获取的变革,这个变革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大概完成了35%;第三个变革是从内容到服务的变革,即从提供内容到提供数据等相关服务,目前这个变革已经开始了。
2021年,全球以开放获取形式出版的科学文献只占当年出版文献的35%,全球开放科学进程仍然处于快速演进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开放科学的基础,中国科技期刊正在朝开放科学方向转型,能够为全球开放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70多年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全数字化高速高精运动控制多轴联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从第一台机床的制造到“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等的实施,我国科技工作者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低到高,打开了通往制造强国的大门。如今,我国工业母机可以满足国内重点行业对制造装备的基本需求。
近年来,工业母机将持续向着高性能化方向发展,以研制高速、高效、超高精度数控机床为目标,满足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产品高速发展和新材料应用的需求;向着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高精尖复杂零件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加工质量、生产效率的提升;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床产品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加速融合,实现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和自决策,支撑智能制造系统;向着绿色化方向发展,突破轻量化设计、新型材料及环保介质应用、绿色制造工艺、低碳排放控制、综合能耗降低和能量回收利用等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工业母机的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我国制造业的星辰大海。我们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统筹资源进行联合攻关,聚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重点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助力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梦。
蒋庄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21世纪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巨大成果,除了技术上取得的突破,也体现出复杂大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空间站系统复杂度高,多学科深度耦合,技术跨度大,传统研制与运行模式不能适应。因此,全面数字化研制是空间站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注重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将工程成果应用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技术可利用空间站在轨独特的太空环境开展实验或试验,载人航天工程将发挥更大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国民经济。
近年来,在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美国等航天国家加紧布局新太空格局的背景下,以航天科技为技术载体、以航天产业为重要依托的太空经济,正受到世界主要航天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太空经济活动包括探索、开发、利用太空的全部产业活动及其衍生产品和增值服务。太空经济的本质是航天科技水平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对接和模式创新。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探索和利用太空的能力,拓展太空应用。在我看来,空间信息服务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太空经济主业,我们仍须紧盯应用与服务。科
杨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