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美,岳兴
(1.锡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026000;2.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政府,吉林 吉林 132000)
樟子松属于一种树冠稀疏的阳性树种,其针叶大部分集中于外表面,在树林中缺少侧方自然光照时,樟子松的树干长枝快,当侧方自然光照充足时,针叶和侧枝则相对茂盛,若幼树处于其他树冠下方,容易出现生长不良的情况。病虫害也是导致樟子松无法正常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研究防治樟子松病虫害的有效路径。
我国樟子松种植面积广阔,樟子松产量大,樟子松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充分适应山地石砾土、风沙土等。樟子松木材纹理相对笔直,是良好的木材,能够用于家具和建筑等方面。其树干能够采用割树脂的方式进行松节油、松梨的提取,树皮则可用来进行栲胶的提取。其树干、树形十分美观,经常被人们用于绿化树种、庭院观赏植物。另外,还可作为三北防护林。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中国樟子松原木,截面尺寸小于15厘米的进口数量为913.2吨,进口金额为10.8万美元;2021年1月-12月中国樟子松原木,截面尺寸小于15厘米的进口数量为25515.2吨,进口金额为321.5万美元。
该病害通常出现在樟子松叶的尖端部位。在出现病害的初期,发病部位的病斑为褐色,伴随病斑进一步变大,其颜色会逐渐变为红褐色或红色,表现为短条状。若樟子松的针叶发病相对严重,整个叶上都会布满病斑,导致其枯黄并落叶。从发病顺序来看,位于樟子松树冠下方的叶会最先染病,随后朝着树冠上方的方向不断蔓延。当樟子松处于重病阶段时,整颗樟子松都表现出火烧状态,在此情况下,樟子松十分衰弱,从而最终枯死。
2.1.1病害原因
从松针红斑病的病原来看,病菌先分布在针叶的表皮下方,由最初的腔室状发展成盘状。与此同时,樟子松分生的孢子盘颜色为黑色,多个或单个并生于同一子座。而子座则表现为黄褐色,樟子松分生的孢子颜色为无色,表现为略微弯曲状或笔直的线状,在发展成熟后会存在1至5个隔膜,但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3个隔膜[1]。通过观察PDA培养基可以看出,松针红斑病的病菌生长较为缓慢,可以生成红色素,使培养基受到影响并被染为淡红色。同时,与固体培养基相比,麦芽液培养基可以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菌丝处于液体培养基时,理想温度为15℃~30℃,处于20℃时,菌丝的产孢量达到最大值。菌丝产孢、生长的最优碳源是麦芽糖,产孢的最优氮源是天门冬素,生长的最优氮源是色胺素。菌丝产孢的最优pH值是5,生长的最优pH值是3~5。
从发病规律来看,病菌会通过未成熟分生孢子、菌丝等形式寄存于病叶来越冬,在下一年五月至六月出现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是首次侵染樟子松的病害来源。在雨水的溅射作用下,带有病菌的分生孢子会朝着外部扩散,如果在风雨交加条件下,雨滴可携带病菌展开远距离传播。病菌经由伤口、气孔向樟子松入侵,最高能够潜伏60天(如图1所示)。
图1 樟子松的松针红斑病
2.1.2防治技术
在国内,松针红斑病属于一种新型病害,多出现于黑龙江地区。要想避免该病害大范围扩散,首先,种植人员就应把好进苗关,在进苗时严格开展检疫工作。其次,出现松针红斑病后,种植人员应及时修剪发病针叶,并将修剪后的发病针叶采用统一烧毁、深埋等方式处理,让松针红斑病的侵染源减少。再次,种植人员应强化栽培管理工作,增加肥料的施用,及时对樟子松浇水,使樟子松抗病能力不断提升。最后,当樟子松的病菌孢子处于放散期、放散前或是新叶生长后等阶段,应将75%浓度的喷克菌溶液、百菌清溶液喷洒至樟子松上,从而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樟子松最严重的针叶病害为针锈病,在发病过程中会导致松针大范围脱落,使樟子松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当樟子松染病后,先出现褪绿斑,这些斑点长度各异,存在褐色丘疹,这些成行排列的丘疹在后期会变为暗褐色,其对侧会出现黄色疱囊,高度为1~1.5毫米。当其成熟后,疱囊会发生破裂,随后溅射出粉状黄色物体[2]。病叶在此期间枯黄并脱落,若长期发病,则樟子松的主枝将会变短,有时会导致整株完全干死。
2.2.1病害原因
从针锈病的病原来看,樟子松的针叶两面存在锈孢子器,锈孢子呈串生状态,形状为椭圆形或近球形。随后转为夏孢子,夏孢子的颜色为黄色,形状为近球形或球形。最后转为冬孢子堆,冬孢子形状为圆柱形。
从发病规律来看,秋季时病菌冬孢子会寄存于樟子松针叶并越冬,在来年四月,锈孢子器将成熟并将大量锈孢子散布出去,在风、雨等天气向其他针叶进行传播,从而对樟子松产生危害。在5月或6月,生成能够散布夏孢子的夏孢子堆,再次侵染樟子松,到秋季则产生冬孢子堆。该病害一年一次,若当地气候相对温暖,则最早可在3月份发病,反之,若当地气候相对寒冷,则发病时间也较晚。
2.2.2防治技术
为了防治针锈病,种植人员应严格执行检疫工作,避免针锈病大范围蔓延与传播。应将紫苑、黄花等病菌寄主及时清除,使针锈病的侵染源被有效切断,从而达到针锈病防治的目的。与此同时,种植人员可通过药剂进行防治,在3、4月份向樟子松喷洒65%浓度的代森锌、45%浓度的代森铵水,从而发挥良好的防治效果。
2.3.1基本类型
该病害通常出现在一年至二年生的樟子松幼苗上,有时会出现在三年生的樟子松大苗上,不过从发病率来看,松苗立枯病发病率最高的依旧是一年生樟子松。松苗立枯病的症状会伴随樟子松苗木成长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主要包括根腐型、茎叶腐烂型、猝倒型以及烂芽型四种基本类型的症状。
①烂芽型。烂芽型又叫作种芽腐烂型,人们播种樟子松后,病菌在樟子松种子还未出土和发芽前便已经侵入,种芽各组织都因病菌的破坏而腐烂,并表现出樟子松断条、缺苗等状况[3]。②猝倒型。猝倒型松苗立枯病发生在樟子松幼苗已出土的扎根阶段,其苗木根茎未发生木质化,且木栓层、角质层没有产生于樟子松外表面,此时,病毒的侵入途径是樟子松的根茎,侵入一段时间后,樟子松会出现大量褐色斑点,这些病斑表现为水渍状,并且褐色病斑的面积也会不断扩大,最后,病菌将蔓延到樟子松的苗颈组织,使苗颈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樟子松的苗木倒伏,并全面引发猝倒型松苗立枯病。③茎叶腐烂型。当樟子松的幼苗正式出土后,受到空气湿度、幼苗分布密集等因素影响,病毒会对樟子松进行侵染,使其茎叶粘结,致使樟子松的茎叶大范围腐烂,茎叶外表面分布大量白毛丝状物,导致樟子松的苗木最终枯萎死亡。④立枯型。在樟子松的苗木出现木质化后,病毒从樟子松的细根、根皮等处侵入,导致相应组织产生坏死和腐烂现象,樟子松处于地上的部分由于缺少水分而发蔫、枯萎,但却保持直立状态未倾倒,若将樟子松的病苗拔起,则其根皮会在土壤中保留。
2.3.2病害原因
从松苗立枯病的病原来看,主要包括侵染性、非侵染性两种不同病原。其中,松苗立枯病的非侵染性病原是因播种覆土厚、土壤积水、地面板结、土壤温度高而产生。侵染性病原包括腐霉菌、镰刀菌、丝核菌等,这是松苗立枯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发病规律来看,环境湿度、温度与苗木立枯病的发生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樟子松的种子正式发芽后,若空气和土壤环境存在较大湿度或遭遇降雨、低温等不利天气时,樟子松幼苗都会有染病的几率。与此同时,土壤选取也与松苗立枯病存在直接关系,若土壤排水不良或相对黏重,则樟子松的发病会较为严重。若前茬作物为瓜类、番茄、马铃薯、大豆、花生、棉花等,樟子松在种植后会增加发病几率。另外,冻害、涝害、旱害以及氮肥施加过量等情况也容易引起松苗立枯病的出现。
2.3.3防治技术
为了使松苗立枯病得到有效防治,种植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合理选取樟子松种植土地。土地应尽量选取砂质壤土,这类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应避免选择黏重或低洼的土壤。若樟子松的育苗土壤为盐碱地,则种植人员应通过明矾、硫酸亚铁将土壤酸化[4]。详细来讲,种植人员应在播种樟子松的前3~7天,将1%~3%浓度的明矾、硫酸亚铁的水溶液喷洒到土壤中,喷洒量为4~5kg/㎡。对育苗地进行选取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留意上茬作物相应的茬口,避免育苗地的上茬作物为茄子、棉花、马铃薯等。
其次,应将樟子松种子处理到位。对针叶苗木进行育苗工作时,经过隔冬埋藏处理后的樟子松种子应优先选用。为了避免樟子松的种子出现腐烂现象,应使用浓度为1%的高锰酸钾展开60分钟的消毒工作,也可使用清水反复清洗樟子松的种子。
再次,应进行土壤的消毒处理。通常来讲,种植人员可选用多种药物进行土壤消毒处理,这些药物包括浓度为0.5%的代森锌、浓度为0.5%的高锰酸钾、浓度为0.25%~0.5%的福美双、浓度为0.5%的明矾等,另外,福尔马林、漂白粉也是较好的消毒药物。在以上消毒处理方法中,代森锌、五氯硝基苯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更佳,二者分别采用5g/㎡的规格制作为混合型药物土壤,在樟子松播种以前,将该药物土壤一部分铺设于苗床上,另一部分用于播种后的覆土,从而取得良好的松苗立枯病防治效果。
最后,苗期预防。在樟子松的苗期,种植人员应施加5%浓度的明矾喷液或30%浓度的911乳油,从而充分实现松苗立枯病防治目的。
总而言之,研究防治樟子松病虫害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樟子松种植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充分把握樟子松病虫害类型及原因,能够按照松针红斑病、针锈病、松苗立枯病的病害原因,及时采取有效防治举措,从而提高樟子松的种植水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