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味儿

2022-02-25 03:30苏楠
中国新时代 2022年2期
关键词:年味年货味儿

苏楠

其实年味一直都没有变淡,年味儿,就在我们身边!

春节,承载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承载着我们对家的眷恋。

不过如今每到春节,人们总是感叹:岁月掏空了城市的年味,“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年味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淡”。

其实,关于年味的记忆从未改变,只是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年的我们长大了。曾经过年才吃得上的美食,如今在饭馆随处可见;曾经总要等到春节拜年才会穿戴的新衣新鞋,如今也变得不再稀罕;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平平常常的某一天。

没有了年夜饭的诱惑、没有了走亲访友的欲望、越来越少的仪式感、越来越少的纯粹童心。当人们的沟通联络变得越来越便捷的时候,有人开始怀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那般纯朴的生活方式。

年味未必是儿时那个味,时代变了,形式变了,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过年就会有年味。亲情的牵挂不变,与家人团圆的温情不变,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思念不变,年味儿就依然在那里。

年味儿藏在传统年俗的仪式感里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中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年味也越来越淡。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与仪式不同,仪式总是在变化的,但仪式感不能变。我们之所以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仪式感。仪式感代表着我们内心的重视,找回年味,就得重新找回那种敬重的心态。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一入腊八,过年的气氛就氤氲在国人之间。可以说,一碗腊八粥,便是农历新年的序曲。之后,送灶神、扫尘、备办年节食物、剃头沐浴、年画窗花装饰门庭、新洁衣裳、年夜饭、压岁钱、守岁、迎年、拜年、贺新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节仪式,等候着期待辞旧迎新的中国人。

而备年货,就是找回年味仪式感的重要的一步。

小时候,当一家老小开始忙前忙后往家拎东西时,浓浓的年味就在家中弥散开来。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年味也从线下飘到了线上。想吃什么选什么,各地的年货,动动手指都能即刻到家。

虽然购买年货的方式在变,但我们对团圆和幸福的向往,从未改变,全部浓缩在热气蒸腾的菜肴里。如今的年货,对我们而言,已不单单是对物质的期盼,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家人说不出口的爱与感激,是一年劳作后对收获最隆重的庆贺。买多买少,年味就藏在准备年货的这份心情里。

过年总是少不了贴春联、贴福字,一个“福”字,已成为春节最纯粹的符号,它集中了中国人关于过年的理想,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小到家庭幸福、阖家欢乐,大到社会富足、国泰民安,都是中国人的“福”。

从前几年开始,自从支付宝推出了集五福活动以来,每年腊月二十左右,大家都开始热衷于拿起手机,对准自家大门或者窗户上的福字左扫扫、右扫扫。每个人心中都期盼着快速集齐福卡,等待着除夕晚上瓜分现金红包的喜悦。

而在这之后,蒸花卷、挂年画、祭天地、祀祖先、守岁、拜年、给压岁钱……每一项年俗活动都充盈着满满的“仪式感”。

有了这些,才叫过年。

浓浓的年味儿从餐桌开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样一首过年的儿歌,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过年必然少不了糖瓜,这种黏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简单、易得,却是一直以来年的记忆。

年夜饭是味蕾深处最思念的家乡味道,是身处异乡的人们对于过年的最大期盼。与家人团聚,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重新唤醒童年记忆中舌尖上的味道。

在北京,最讲究的就是这“四四见底”的年夜饭了,即四盘凉菜、四碗热菜、四碗肉菜,讨一个四平八稳的吉祥年。芥末墩儿这名字一听就带着京味儿,是老北京年夜饭里必有的,被称为宴席“四凉”之首。将烫好的白菜一层层码好,并撒上芥末、白糖、米醋等,密封后两三天即可食用。年夜饭中大鱼大肉甚多,这时一口芥末墩儿下去,脆、爽、呛、酸甜,非常通气解腻。

饺子是许多人餐桌上重要的“年味”。有了饺子,就有了年味。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饺子象征着团圆,在丰富的菜肴后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有团团圆圆,家庭幸福的意思,但是这个饺子不是在年三十吃,而是大年初一,所以也叫“五更饺子”,这里可是大有深意,因为过年饺子里一般都包着硬币,这就寓意着在新年的第一天吃过大锅饺子的人,一整年都会顺顺利利,招财进宝。

因此南方人打趣北方人,“立冬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过年吃饺子……”看似简单的“吃饺子”成了一种习俗,也成了一种文化。每到重要时节,微信朋友圈里晒饺子的人越来越多。或许饺子并非节日和节气之时唯一的食物,但吃饺子的仪式感却是年节之时极为珍贵的。

浓浓的年味儿自己造

作家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中写过这样一个场景:“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梅有暗香,枝条斜逸,最适宜做小室插花。剪两枝,放在房间里,年味儿就跟着花骨朵一起冒出来了。

贴上春联,挂上灯笼,气氛组上线,年味就一点点加载出来了。再做些可爱的小手工,带来节庆感,过年气氛瞬间浓烈。而当我们真正样样自己操办后,也才更能体会到长辈的无尽付出和家的温暖。

以前过年,照相馆是最忙碌的,大多是一家来照全家福,而现在手机就能拍照了,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更要拍一张全家福。小小一张照片,一个个被定格的笑脸,留下的是岁月的影像,承载的是幸福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当然,全民娱乐的微信红包更是少不了,古稀老人给孙辈发,儿女给父母发,老公给老婆发,而同亲朋好友的红包就只能靠抢了。小小红包,快乐多多,旧年味的红包封,新年味的微信红包,都承载着亲情和友情,浓浓有年味。

道不尽的年味,其实从未远去,在文化自信中坚守,在科技进步中传承,它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年味的解释,作家冯骥才曾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曾经,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 如今,它藏在微博、 微信、支付宝的红包里;藏在舒心的休闲活动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寒暄说过年好的祝福里。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窗上那些寓意吉祥的剪纸、手中充满喜气的红包始终都会是记忆中最初的年味。2022年,许多人选择就地过年,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年味。无论在哪里过年,只要亲情在,无论距离多远家就在我们心中,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其实年味一直都没有变淡,年味儿,就在我们身边!

你感受到了吗?

猜你喜欢
年味年货味儿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土味儿”拼多多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馒头里的年味
味儿
备年货 迎新春
海坛年味
去无人超市办年货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