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婧(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
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带动了一系列乡村旅游设施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的发展。2016—2019、2022 年五年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将民宿作为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在2021 年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重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因此,民宿作为近年来政府主推的新兴乡村产业,发展重点应放在民宿本体与全域旅游规划相衔接,结合手工业、文创产业、研学、户外运动等产业资源,形成“民宿+”产业联动,以文化意识合理发展农村旅游,挖掘旅游项目深度,创新旅游产品,让农村旅游变成文化的一种流动,乡村旅游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为文旅发展打下基础,进而形成具有民俗特色的乡村文旅IP 形象。因此,研究民宿产业与乡村文化间的关系,探索民宿产业与文化资源整合、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在乡村民宿设计视域下,以鄂西土家族的文化基因为研究对象,建立鄂西土家族的文化基因谱系,探寻鄂西土家族的乡村民宿设计实施路径。
1.文化基因释义
文化基因主要是指由先天和后天所获取的最微小的信息单位和信息链。20世纪50 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文化基因”的探索研究,李明等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传承危机并提出应对策略。赵传海认为,文化基因是不同民族的精神密码。刘沛林在“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提出“景观基因”的概念。刘畅等提出蒙古包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与设计转译。由此可见,文化遗传学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和可复制的。在遗传过程中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不同文化形态的遗传便是通过基因不断复制和传递保存、维持和继承的。不同少数民族特色的村落有着不同民族文化基因,而文化基因成为乡村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乡村民宿认知
民宿是指以本地住户的住房及相关的闲置资源为依托,其建筑面积不超过八百平方米,经营的房间不得高于四层,主人参与接待,让游客体验到当地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和生产居住特色的小型住宿设施。
而现如今,民宿作为乡村产业融合的基础设施,通过系统整合与融合乡土文化、农旅产业、自然生态资源,在民宿住宿、餐饮等核心业态上拓展了康养、研学、电商、体育等各种业态,形成了乡村产业闭环。
自2015 年以来,国内民宿行业呈现暴涨趋势,成为当今热门行业。而民宿旅游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年轻群体与亲子家庭,该类人群更关注住宿的个性化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多人到乡村旅游或是参与乡村亲子研学。因而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向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需要沉浸式体验当地人文特色,丰富游客情感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架起游客与当地文化深层次交流的桥梁。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宿产品存在民族文化基因缺失、同质化、缺乏规范管理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民宿旅游发展中注入民族文化基因,可以转变当地产业结构,是促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同时乡村振兴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经济基础与发展空间。
土家族是中国十大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也被称为毕基族和毕基卡族。土家族的地域范围包括大楼山、武陵山和大巴山,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本文重点研究的鄂西土家族文化主要是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文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东邻建始,西接利川,南毗鹤峰、宣恩、咸丰,北连重庆奉节。1982 年,划城关镇及近郊置恩施市,1984 年,恩施县、市并,名恩施市。境内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其中以苗族、侗族和土家族为主。恩施市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和独特的特色。这里有古朴神秘的“恩施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有享誉中外、保存着古代巴族传统婚姻习俗的“恩施土家女子会”;有《六口茶》《桑树扁担》《松软》等众多民间民歌;有漆器髹饰、皮鼓制作、响铜乐器制作、藤编、竹编等传统工艺。巴蜀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山脉文化、江河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北纬30 度的恩施正向世人展示其迷人风采和无穷魅力。鄂西也是西南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进入中原的唯一地方,这使得传统的土家族文化也吸收了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经过改良和改造,形成了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
《话语的秩序》中首次提出谱系学概念,是以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对权力、伦理的历史演进所做出的一种特殊考察。笔者先后前往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等不同类型的村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将彭家寨作为案例地,围绕土家族文化传承演变与发展现状,对当地村民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将遗传学的文化基因理论与民族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结合,从文化基因角度系统解析鄂西土家族文化,基于符号学理论对土家族文化基因进行符号提取,并尝试借鉴谱系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构建鄂西土家族文化基因谱系图,实现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调研,笔者对彭家寨的地理、建筑、人文进行深入研究,将鄂西土家族文化基因分为物质文化基因、精神文化基因、制度文化基因三个类别,对鄂西土家族聚落进行文化基因图谱建构(如图1)。
图1 鄂西土家族文化基因谱系图(图片来源:作者本人设计)
物质文化基因由建筑文化方面、生产生活方面、饮食文化方面构建而成。在建筑文化方面,干栏式的民居建筑是最具特色的物质文化景观,有风雨桥、吊脚楼建筑、凉亭街等特色建筑群。其中彭家寨的吊脚楼建筑仍保存完好,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堂屋、火塘房、厢房、闺房等,以及立屋、上梁、说福事等起造习俗。在生产生活方面即是巴人渔猎生活方式,盐运贸易生产方式。土家盐业历史悠久,在这片“硒”土地中,鄂西清江一带大部分保留完整的古村或古城,都与古盐道和古商道紧密相连。在饮食文化方面,土家族以稻谷为主食,喜好酸、辣,口味偏重,有土家族的“合渣”“土腊肉”“凤头姜”的特色美食以及当地油茶汤、苞谷酒等特色饮食。还有土家族的“四道茶”,口味独特,礼仪讲究,很多景点都把它列入了国家传统的民俗演出项目。
精神文化基因,主要包括服饰文化基因、节庆文化基因、民俗活动基因、艺术文化基因四个方面。服饰文化基因以青蓝色为衣服的主要色调,喜欢滚边挑花,边口滚栏杆。最出挑的服饰是“露水装”。其中西兰卡普织锦技艺是土家族服饰最典型的代表。节庆文化基因在恩施土家族指的是正月赶年、二月土地节、四月牛王节、六月向王节、七月女儿会等等。艺术文化基因指的是土家方言、山民歌、灯戏、宣恩耍耍等多种民间音乐舞蹈。而土家族的民俗活动基因,表达亲人深厚的感情,体现出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制度文化基因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与行政管理两大方面。民族传统基因即汉、苗、土家族,多姓氏杂居;行政管理基因即整个村子由驻村干部、村支书、寨主、村委会、组委会等共同管理的行政制度,他们以一个共同民族身份共同生活在这个地方,以“村寨”为单位生活在一起。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对鄂西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基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护其物质载体所在的生存环境,让土家族建筑文化基因以原真的状态不断传承。应采用基因遗传的方法对原有文化基因进行提炼,以打散重构或者突变的方式进行文化基因的传承。恩施土家族传统生产生活文化基因的生存环境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逐渐被冲击,维护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提供适宜的条件,比如在乡村民宿建筑上保留穿斗式建筑结构,以火塘布局形式设计公区。通过联合本地村民一起提供当地美食、手工劳作、艺术文化等活动,比如品尝当地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合渣、苞谷酒,增加恩施皮纸、织锦等手工艺制作项目,沉浸式感受土家民俗风情。
如今,土家族传统村落中存在着大量难以保持自身传承、濒临断代的乡村文化形态。地方政府应担负起文化基因传承的责任,建立地方文化数据库,系统性收藏土家族聚落文化基因,运用现代媒体推动土家族乡村民族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推进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打造文化IP,打破传统文化基因保存的限制,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视化的旅游资源,在活态中实现文化基因的续存。比如旅游旺季时可在游客较为集中的乡村民宿区域设置西兰卡普织锦制作体验区,游客对于能够亲手参与制作的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购买欲望。再者可增设土家族民族服饰体验区,利用数字技术的方式还原土家族节庆文化基因、艺术文化基因,将田间耕作、唱山歌以视频采集的方式带游客进行交互体验,一方面能够增加游客的民族文化体验感,另一方面也激发本地村民参与民族文化基因传承的积极性。
1.物质基因再现转译
土家族物质文化基因中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如当地乡村交通不便,建造资源匮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准确直观地再现乡村村落的景观对象,延续传统历史文化面貌,让体验者能够理解并识别出文化主题,形成对话交流。鄂西土家族聚落中吊脚楼及关庙是物质文化的主题基因,它不仅承载着恩施土家族村落的历史文脉,而且建造构造及细节具有极其高度的识别性,适合对其进行再现转译。例如设计乡村民宿时思考对建筑材料的运用,利用在地化的材料变成一种建造策略,回收土家族村落中的小青瓦、夯土墙体材料,当地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水磨石。这些都是一些在地化的材料,既能方便地进行就地取材,又能够有效地进行回收利用与再生环保。另外延续建造记忆和建造工法,采用钥匙头和四合水式的吊脚楼营造形式,依照山坡的地势自然建造,将正屋与两头的厢房上部连接在一起,体现土家人尊重自然、在地营造的设计理念。因此在建造工法上,遵循当地匠人的传统建造工艺,建筑主体的墙体材料回收利用原夯土房上拆除下来的土料,拆除后堆放在建筑旁边空地,民宿建造时将其重新夯筑作为墙体,一方面节约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夯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被充分体现。同时考虑了其通风采光、保温隔热各方面的性能,建筑外围墙体上开很多通风和视线穿透的小窗洞,空气顺着这样的空间形态产生自然风的流动,建筑材料也缓解热量吸收,再加上旁边小溪的水面和古树绿荫加强了建筑的微气候循环,从而保证室内外的温度。
2.形态基因抽象转译
形态是一种象征性的经典文化载体,既有美感又有内涵。鄂西土家族的形态样式丰富,以西兰卡普为典型代表。较于其他写实的传统纹样,鄂西土家族的几何纹样形态运用较为广泛,被看作是恩施土家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单八勾纹、双八勾纹、四十八勾纹,反映出土家人追求本源的审美意识。再如台台虎纹样,是由水波纹、小船纹及菱形面组合而成。水波形态代表洪水,小船形态代表葫芦,菱形面纹形态代表布所、冗妮。用台台虎织锦绣的窝窝被称为儿童的护身符,寓意保佑子嗣健康平安。西兰卡普形态基因的抽象性充分体现出恩施土家族对大自然的想象和模仿,对土家人对大自然的模仿与想象,体现出土家民族向往美好的生活的心态。
为了重建西兰卡普的当代价值,笔者探索传统形态进行抽象转译的实施路径,将传统形态传递的思想与现代审美进行结合,从而实现满足现代审美需求及使用习惯的产品。比如设计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民宿衍生品,通过对西兰卡普形态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提炼出具有典型特色的造型案例,将阳雀纹等具有代表性的形态作为参照,按照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对称式等方法进行排列组合,解构西兰卡普文化元素,总结其元素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重组形成新的主体结构和形态,巧妙地运用到基础设施设计中,让游客在体验老街时留有深刻的印象,充分展现土家族的特色风貌。
3.隐性基因系统转译
隐性基因是指鄂西土家族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仪式、生活习俗、体验感受、生产价值及艺术审美。鄂西土家族的隐性基因通过系统化设计转译成显性化特点,增强人们对乡村民宿的体验感和归属感。比如在民宿空间建构中看风水,将梳子山等景观引到室内,建筑的大开窗都面对梯田古树与环山,最大限度地将山景映入室内空间。同时将屋檐设计得很低,让体验者喝茶看景时视线控制在屋檐限制的高度范围内,集合了听水看小溪河、望山、观屋、赏树的所有视角,宛如静坐在亭下便环山入目,沉浸式体验民居生活与野趣。因此,在鄂西土家族的设计中需要系统而秩序地将文化礼仪和仪式活动对体验者进行指示与索引。
乡村民宿的旅游体验可以分为实体空间、主人服务、周边环境三个部分。实体空间是乡村民宿的核心,承载着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各类旅游产品与体验活动的生存空间。主人服务是影响乡村民宿经营的关键因素,游客进入当地生活空间体验风俗与文化,良好的服务质量以及主人文化、当地文化的输出构成民宿的关键吸引力。周边环境是支撑乡村民宿发展的重要因素,协调稳定的生态空间为民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为乡村民宿增添了家的氛围。实体空间和主人服务属于乡村民宿的内部空间,多数民宿非常重视这两方面的提升,而周边环境作为乡村民宿的外部空间,其在乡村民宿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
而乡村民宿处于整个村寨的大环境中,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仅取决于其在民宿内部的感受,也会受到村寨内整体环境的影响。因此,以住宿和餐饮两大核心民宿业态为基础,与艺术文化资源、山地户外资源充分联动,拓展“民宿+节庆文化”“民宿+建筑研学”“民宿+户外露营”“民宿+网红电商”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鼓励建设线上平台并推广应用,建立智慧化民宿品牌形象体系,推动民宿与乡村经济和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二次消费,对推动乡村振兴起到有效作用。比如结合当下露营需求,设计西兰卡普系列露营产品,为露营增添民俗特色归属感,为宣恩乡村休闲旅游带来独具土家族文化的户外体验,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吸引更多户外爱好者,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露营基地。同时采用“短视频+纪实摄影”的营销方式对宣恩老街进行宣传,扩大受众群体,起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同时,基于“共同缔造”理念,耦合高校教学与科研需求,创建传统村落实践教学研习建设模式,政校地企合力推进传统村落高校实践育人的崭新生态,通过信息技术和物化手段,构建起“绿色、艺术、数字”的创新协作群,夯实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本功能,进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拓展功能,延伸旅游开发和国际交流创新功能。基于产出导向理念,“产学研创”助力实践教学与科研反哺传统村落的更新演进,优化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效化路径。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基于文化基因视角对鄂西土家族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出鄂西土家族文化基因谱系图,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核心基因,探讨乡村民宿的发展路径与创新思路,提出再现、系统、抽象的设计路径,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