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秀敏
(1.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2)
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星火燎原的历史见证,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范畴。为此,2021年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将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1]作为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进革命老区人民福祉的特色优势,要发挥好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激发内生动力和优化产业发展的功能,切实为革命老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1]提供更高质量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鉴于此,应在深刻理解革命老区现代化发展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解读以红色文化助力革命老区现代化实践的现实价值,并为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建构科学路径。
把握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的丰富内涵,是明晰以红色文化赋能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之价值意蕴与具体路径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老区,并提出了诸多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科学传承,也是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初心使命为指引,围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总体旨归所进行的理论创新,这些论述深刻表明了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巩固拓展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的物质基础。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表明,物质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是保证社会总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革命老区大多数地处内陆山林,远离经济和行政中心,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地区自然环境资源比较贫乏、贫困存在代际传递等问题,是我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一大短板。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诸多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具有两个方面深刻的意蕴。一是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解决现实性难题的哲学智慧。对于革命老区在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及存在的现实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2],要坚持“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3]。这些论断深刻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系统论、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哲学思维,不仅注重处理整体与局部、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之间的矛盾关联,而且还十分明确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难题的题中之义。二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感恩回报的历史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明,革命老区在党的历史发展、民族复兴进程、新中国成立的建设实践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既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应引领革命老区的人民共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真正以革命老区的现代化振兴回报革命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
激活革命老区的内生动力是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这一论断表明,人类的思维、目的、精神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成为对象化活动的“作品”而凝结着人们的精神意志和价值追求。革命老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流血牺牲、顽强拼搏过的区域,中国的每一个革命老区都深深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都是党与人民心血相通、患难与共、共同奋斗的精神载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5],实现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要挖掘和发扬好革命老区的精神内涵,鼓舞老区人民在脱贫攻坚物质化发展的前提下,更要从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伟大革命宗旨上汲取为共同实现现代化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神动力。由此,不仅要努力将“扶智”与“扶志”有机贯通,更要做到让“扶贫”与“扶能”科学衔接,进而实现现代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实现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本质是人类解决生存困境的一种实践选择,现代化实践彰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不断求索的价值追求。因此,帮助老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革命老区实现现代化振兴的价值旨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开宗明义地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表明共产党的先进性在于始终以帮助最广大人民实现幸福生活为根本目标。遵循这一理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坚持以理论的高度审视初心,更以发展的眼光强调使命。他多次强调,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革命老区的老百姓,要让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同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所创造的各类财富。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阐明,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7],使广大人民全面享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概言之,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论断深刻说明了以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目标指引,实现让包括革命老区在内的全体人民拥有丰厚的物质生产基础、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繁荣的社会交往条件、富足的精神生活状态、健全的现代文明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扎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更统一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旨归。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创造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是党的初心与使命的集中体现。作为极具老区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对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产业发展是保障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的根基要素。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8]。乡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于要将传统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专业化的生产发展形态,这种生产形态不仅体现为社会总体的生产技术、发展效能和经济实力的提升,而且呈现为社会肌体从传统农业社会的凝固化到“社会生活的流动化”[9]。我国革命老区多地处偏远的山区和广大农村,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发展根基,在生产经营模式和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上容易出现相对静止、活力不足和经济增长缓慢等制约现代化发展的问题。然而,虽然文化的发展有自身特有的规律,文化同经济的发展也未呈现为亦步亦趋的特征,但“从总的趋向上看,二者的发展是一致的”[9]。因此,有效利用文化形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振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红色文化的物质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留存的各类遗存遗迹,这些资源对于“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10],以及优化革命老区现代化产业生态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有利于以现代化红色文创产业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振兴。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故宫博物院等文创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更深刻说明了在挖掘文物内涵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等产业能力,既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又能依托文创产品实现传播文化理念与价值追求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红色+”产业发展。在加大对红色文化物质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融合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理念,打造“红色+”系列文化产业,这种新业态不仅能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能帮助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于变革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加强社会肌体的现代化流动、整合革命老区的劳动资源配置和推动革命老区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红色文化内蕴丰富的历史经验,对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总体上看是人类经过不断地奋斗与探索,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的过程”[9]。红色文化制度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各类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和历史经验,其中蕴含着中国人民在西方列强的外在刺激下,以内在渴望为动力寻求美好生活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深剖红色文化的制度内涵,有利于从如下两个维度为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添“智”加“彩”。一是有利于引领人们从理论上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初心的本质旨归。科学挖掘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既有利于引领人们提升对中国共产党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论认知,又有利于帮助人们切实达到学史明理的目标,从而激发人们拥护党的领导和增强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的信心。二是有利于引导人们从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中获得实现现代化振兴发展的科学启示。红色文化中内蕴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诸多宝贵经验,比如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后,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农业、农民等问题的探索与实践;又如从小岗村农民的探索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广大革命老区所进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的推进等。这些历史内容总体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宏大叙事,其中所蕴含的诸多地方故事与重要经验又从微观上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使命意识与伟大实践。因此,客观梳理红色文化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老区人民探索老区建设的伟大历史,可以宏微并进的叙事逻辑引导人们以学史力行为旨归,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形势与新变化,正确总结宝贵经验和有效汲取科学启示。
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最深层的基因标识。传承革命精神对于激活老区人民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以及帮助广大老区人民提升现代文明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而论,第一,有利于变革老区人民的“等靠要”思想。深入挖掘各革命老区的精神密码,积极弘扬革命精神,有利于引导当地人民在知往事、忆艰难、鉴今朝的情感升华中,逐步从“等靠要”的思想桎梏中脱离,实现由“外在供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化。第二,有利于增强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创造力。弘扬红色基因,在切实帮助广大老区人民以地域精神特色为依托脱离“等靠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讲好“四史”故事,帮助老区人民汲取其中的理想信念、顽强拼搏、勇于奋斗、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等伟大精神,可更深入巩固“自我造血”的信心与决心,由此进一步提升老区人民推进现代化实践创造的内在驱动力。第三,有利于为革命老区培育堪当使命的红色人才。以实现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播为旨归,在革命老区的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当地革命精神教育,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解析,不仅可使老区人民从情理上深化对本土优势资源的认知,而且有利于有效防止代际返贫问题的发生,还可在讲清讲透老区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关联的基础上,既全面引领广大老区人民共同投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事业,又切实教育引导广大老区人民共同提升现代文明素质并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构建以红色文化助力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的实施路径,应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创建需要,有机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的内在关联。从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资源,科学构建“红色+”产业体系,营造良好建设氛围,提振现代文明素养等维度着力,实现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的发展目标。
构建“红色+”产业体系,是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的重要根基。马克思现代社会理论表明,推进传统单一生产模式向现代化、多元化、专业化经济形态跨越,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实现社会结构重组和现代社会转型的有效方式。因此,正如上文所述,构建“红色+”产业体系恰是合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推进生产力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各革命老区地方政府要秉承现代化发展理念,不仅要盘活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深刻挖掘红色文物的内在意蕴,而且要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制度,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以法律手段保护老区红色遗存遗迹,逐步实现红色遗存遗迹保护制度化法治化发展。由此,既为革命老区构建红色文化产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通过统筹文化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关联,改善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条件。二是要合理统筹规划,逐步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现代社会的变革内蕴着物质生产体系、劳动存在方式、社会生活条件、人类交往形式的结构性变化。这就意味着以“红色+”产业体系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要坚持合理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不仅立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而且要以革命历史为总体脉络构建“红色+”产业的经济辐射圈,要加强城乡联动,做到既在城市推进红色文旅、文创、文艺产业建设,又在老区农村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和红色历史乡村旅游精品,形成“红+绿”“红+民俗”“红+餐饮”“红+文创”等新时代红色文化特色文旅体验产业。不仅如此,还可实现跨域共建,通过跨越省域的合作,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旅游路线,比如江西可以中央“九月来信”为主线,联合福建龙岩古田会议会址,共同构建具有现代化和专业化意蕴的“红色+”产业链。此外,在调整革命老区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结构生产与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区域劳动资源,以老区区域特色进一步推进劳动生产方式和现代社会流动模式的优化发展,例如云南麻栗坡县结合边境风情特色构建的“红+边”“红+学”“红+绿”“红+农”模式,不仅有效变革了当地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而且推进了当地人民劳动生产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生活条件的富裕化提升和交往方式的现代化变革。
打造现代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是营造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氛围的科学举措。人类现代化社会发展是一个融合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值取向而起作用的”[9]。作为革命老区特有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既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又蕴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密码,是引领老区人民从价值取向上理解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要义的精神滋养。由此可见,立足革命老区的区域特性,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是营造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氛围和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理解现代化发展意蕴的科学举措。因此,要以宣扬红色文化的现代精神内涵为切入点,以契合广大人民现代化精神发展需要为立足点,再充分运用数字化传播手段营造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的建设氛围。其一,要构建数字化红色展馆,激活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体系上增加广大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艰难故事,而且要从理论本质上解读革命老区的先辈们对现代社会和美好生活期盼的求索历史和价值追求。此外,还要从技术层面上着力,利用“云展览”技术满足疫情防控常态化现状下广大人民的观览需求,利用现代化的声、色、光、电、图、影等要素,从环境渲染上全方位着力,加以VR、AR、MR等虚拟现实技术,为观览者全面打造沉浸式体验环境,使人们在观览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战争的残酷与革命英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牺牲的伟大精神。由此激活老区人民自主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内驱动力,也为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二,要打造红色智慧云课堂,全方位讲好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发展的真实故事。一方面要从教育内容上做到坚持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为基础支撑,再融合红色文化中广大老区人民对现代化发展求索的故事,打造红色历史宣传云平台,从而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故事连通共鸣之心,唤起老区人民对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制造氛围、凝聚意志、形成共识。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对象着力,运用数字化技术精准把握老区人民,尤其是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文化品位、心理诉求、用网习惯及媒介感知特征,精准对接老区人民的现代精神生活需要,实现从盲目的“团餐派发”到精准“按需配餐”的传播跨越,从而为精准引导老区人民突破落后的传统思想束缚、激发内在创造动力及积极融入现代化发展变革提供思想指引。
加强革命精神的系统性解读,是提升老区人民现代文明素养的有力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是人类能动性创造的结果,人既是现代文明的践行者,也是现代文明的享受者,实现现代化的本质是为了提升人的现代文明素养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所以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社会整体的文明风尚。如前文所述,革命精神内蕴老区人民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而抗争奋斗的伟大历史和鲜活基因,是融合着中国共产党的整体性精神品质和生动的地域性特色的“营养剂”。因此,科学解读革命精神的整体性特质和区域性内涵,是以宏微并进的叙事逻辑增强老区人民的现代文明素养和提升社会整体文明风尚的有力手段。鉴于此,应从组织领导、资金支持、政策保障、激励引导等制度的构建上,鼓励专家学者立足革命老区的区域特色,一方面要全面解读和宣传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具有整体性特质的革命精神,从中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优良基因,尤其是解析并宣传好其中为寻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文明进步而顽强奋斗的伟大品质。另一方面,要更深入剖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革命精神内涵,如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等。不仅要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把握革命老区当地先辈为了实现现代化发展和美好生活需要而浴血牺牲、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历史经验,而且要从未来奋进的维度着力,引导广大人民在融通地域性情感和共鸣性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初心与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要义的价值认同,从而以宏观性与微观性相统一的系统逻辑,为提振老区人民的现代精神文明素养提供更接地气的科学灵魂和特殊密码,由此彰显地域化和品牌化的现代文明风尚,保障革命老区现代化振兴的长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