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情境下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及演化研究

2022-02-24 06:55温敏瑢杨芳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动态情境过程

温敏瑢,杨芳芳

(1.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2.贵州民族大学 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竞争优势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于竞争优势的来源及持续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所固有的独特性资源及隔离机制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Barney,1991),但伴随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资源异质优势逐渐退化,资源不可流动性的假设更是凸显了资源基础观的静态分析倾向和局限性。核心能力理论指出,具有实用性、价值性和难模仿性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Prahaland&Hamel,1990),该理论考虑到了企业能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因素,但该能力存在惯性或刚性,可能形成阻碍企业发展的“核心包袱”,如柯达早索尼六年发明了数码相机,但却固守在拥有核心能力和优势的胶片市场而与数码时代失之交臂;施乐公司亦曾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个人计算机样机共2000 台,却因着力发展大型计算机而终止了该项目。由此可见,资源基础和核心能力两种理论虽探讨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但仍是静态的诠释,难以明晰企业是如何快速响应外部技术和市场变化,以致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过程。为此,Teece 等(1997)基于战略资源观,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即企业根据需要,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快速适应和响应外部市场的变化和识别可能的技术机会。该理论强调企业能力与环境的动态匹配过程,揭示了复杂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即通过创建、整合以及重构技术和知识等资源,持续保持对市场和技术需求的敏感度和响应能力,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1]。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这意味着创新生态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径已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推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要情景。国内外领先企业纷纷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开放型创新生态系统,如苹果以IOS 操作系统为基点构建了软硬件集成创新生态系统,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以模块化架构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计算机产品生态系统,小米布局IOT(Internet of Thing)打造以小米手机为核心的创新生态链等。创新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内资源、信息的流动、均衡、协同、可持续迭代和演化,系统内要素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复杂的共生关系。动态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还要关注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和耦合情况,整体能力的提升不是以单个要素或单个企业的响应能力来测度,而是需要考虑系统整体的赋能效果。传统的动态能力构建模型强调单个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已不能应对创新生态情境的发展需求,生态情境与动态能力之间的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打开。因此,探索新情境下动态能力的构建模型和演化规律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关注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并希望基于创新生态情境,探析新情境下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及其演化规律。文章试图围绕政府、产学研及消费者多个主体,从立体和多维的角度,梳理和弥补现有理论视角的缺陷,进而对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提出新的构想。

二、动态能力及其理论模型回顾

1.动态能力现有研究概述

文章选取web of science 和CSSCI 为文献数据库来源,以“dynamic capability”为主题关键词,检索时间跨度为1997—2020 年的文献数据,经初步筛选后,共获得1170 篇英文文献和450 篇中文文献数据。时间节点以Teece(1997)在首次界定动态能力概念为准[2]。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分别绘制动态能力的中英文高频引文分析图,如图1、图2 所示。

图1 web of science 动态能力高频引文分析

图2 CSSCI 动态能力高频引文分析

对比分析动态能力的中英文参考文献共被引结果,文章发现,Teece(2007)、Barretto(2010)、Zollo(2002)、Winter(2003)、Wang(2007)、Zott(2003)是被引用最多的。

通过深度阅读和分析,文章发现,以往学者更多关注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问题,对于如何构建动态能力的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针对动态能力构建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四种研究视角挖掘动态能力的运行机理,并相应地提出了四种动态能力模型:一是用以分析能力演变过程,界定动态能力属性的阶层分析模型(图3);二是防止技术范式固化,减少核心能力刚性的双重过程模型(图4);三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将资源和能力进行重新配置和构建的整合模型(图5);四是提高组织学习能动性,强调内部学习机制的组织学习模型(图6)。

图3 动态能力的阶层模型

图4 动态能力的双重过程模型

图5 动态能力的整合模型

图6 动态能力的组织学习模型

基于能力演变视角,动态能力是企业能力的子集(Teece,1994),其形成是企业能力演变的结果。动态能力的阶层分析模型揭示了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来源是高阶能力,诠释了资源基础观面临的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基于技术范式视角,动态能力的构建是企业形成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的过程。动态能力是企业为了形成规范化的新技术体系,并以此获得核心竞争力和超额利润的重要举措[3]。动态能力的双重过程模型强调了从操作层面上将动态能力运用到实践当中,弥补了阶层分析模型中的操作缺陷。基于整合重构视角,即基于资源基础观,强调通过整合资源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将动态维度整合到企业的能力体系中。Teece 等(1997)从三个操作维度:流程、位势和路径,具体阐述了动态能力如何针对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对现有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形成新的优势资源,从而获取持续竞争能力的过程[4]。基于组织学习视角,Zollo&Winter(2002)将动态能力定义为学习后稳定的集体模式,认为其是组织惯例、过程和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组织学习是能力内化和吸收的关键过程,动态能力的组织学习模型揭示了组织学习与高阶能力形成的内在联系,为企业提供了动态能力构建的演化流程,详细描述了其内在运作机理,提升了动态能力的可操作性。

2.动态能力模型构建评述

动态能力的阶层分析模型关注能力本身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但并未对动态环境与企业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亦未提及如何获取动态能力的操作性问题。同时,高阶和低阶能力的划分属于相对的概念,如何针对动态环境对能力的阶层进行及时分析和界定等问题也未能解决。双重过程模型强调了从操作层面上将动态能力运用到实践当中,弥补了阶层分析模型中的操作缺陷,但该模型只提出了对能力的路径依赖性、结构惰性以及心理承诺进行柔性监控,对监控方式和有效性等问题关注度不够。整合模型中,如何保证企业内部整合、学习和重构过程的成功率,如何防止能力固化为“核心包袱”等问题仍未解决。组织学习模型当中,组织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往往是被动的,如何主动构建动态能力的问题仍有待挖掘。

同时,动态能力强调对环境的响应,即通过响应的过程进行组织内部学习,进而提高下一次组织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的效率和灵活度。响应的过程包括信息接收、解读、传递和反应,而上述四种模型在这个过程面临着同样的操作性障碍:一是信息接收和解读存在问题:构建动态能力的初衷是为了让企业在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其关键在于找准市场需求,并针对该需求重构和形成新的核心能力。但当外部环境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增强时,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针对该市场环境的全面、准确和大量的数据信息,难以深入剖析市场需求,从而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信息不对称及信息滞后的状态;二是信息传递和反应存在问题:不少企业在动态能力构建之初,将主要精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分析上,建立了细致宏伟的重构目标后才发现内外供需不匹配,脱离了企业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动态能力构建过程注定是失败的;三是由于动态能力构建过程当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构建障碍:拥有了准确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及预测结果并不意味着动态能力构建的成功,能力构建的过程同样会面临环境变化及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传输、过程监控、结果反馈等机制,确保动态能力构建按照市场需求的方向进行,并及时进行监控和调整。

综上所述,文章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动态能力既是一种让企业在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协同能力,又是一种具备感知、吸收和再创造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同时也是积极促进创新在各个主体间双向扩散的柔性能力。由于传统视角的四种动态能力构建模式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于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如何更好地构建动态能力以强化企业乃至整个创新平台的竞争力等问题仍未解决。因此,文章希望基于创新生态系统情境,探寻动态能力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并剖析不同情境下动态能力构建的不同过程及其演化规律。

三、创新生态情境下的动态能力模型构建

1.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仍未统一,主要的结论有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协同的机制,即包括对各种投入、产出、客户关系的协同[6];二是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存在大量互动合作、竞合共生、动态演化的多主体所构成的复杂系统[7];三是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创新网络,不仅包括多主体的复杂性,还需具备协同、整合、信息传导等功能,以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为目的[8]。据此,文章基于创新网络的角度,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拥有多个主体的协同机制,是不同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共同进化,进而实现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的创新网络。

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出现,其根源来自组织对知识的需求,是企业为寻求知识、吸收知识、重组知识和内化知识的创新模式和关键渠道[9]。企业对知识的搜索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汲取和吸收可能的内外部知识资源(同质性知识资源为主);其次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甚至竞争企业的合作吸收外部异质性知识资源;最后是通过与学研机构、用户等多主体合作,吸收外部领域内前沿知识和跨领域异质知识资源。与此相对应,以企业对知识需求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创新生态系统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企业生态系统,指的是企业为满足发展需求在创新过程中与影响其创新活动的组织或个人建立各种合作关系,以汲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技术等资源[10]。此时的生态情境更多体现在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和相互依赖;二是产业链生态系统,指的是以核心创新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其他相关配套主体共同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系统。此时的生态情境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竞争和互惠共生(其中,相关配套主体可能包括学研机构、用户,但并不是生态系统当中的主要参与者);三是平台创新生态系统,指的是由核心企业、互补企业及与其相关联的众多异质性利益相关主体组成,协同耦合、价值共赢的创新系统[11]。此时的生态情境最为复杂,例如小米创新生态链、美的美云智数平台、阿里巴巴的淘宝平台以及海尔的HOPE 平台,这些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的显著特征皆表现为由某一核心企业搭建或发起平台,承担生态系统的领导和主导者角色,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实现企业提升能力、优化顾客体验和提高创业孵化成效等目标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石海瑞等,2018)。

以上三种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差异如表1 所示,从核心主体上看,呈现出由单一主体向多主体演化的特征;从创新重点上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关注产品创新,重点提高企业的专有技术能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关注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平台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关注跨领域技术耦合及商业模式创新。同时,创新系统中的网络边界亦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物理边界和技术边界的扩大和模糊化趋势。

表1 三种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2.创新生态系统与动态能力构建

创新生态系统是学者们提出用以适应国内外独特竞争环境的创新范式,而这一目标正好与动态能力的构建动机一致。动态能力,从本质上看是知识处理的循环过程,包括知识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吸收利用[12]。因此,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情境,探讨动态能力的构建差异和模式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紧迫性,能从更为系统和宽广的视角研究动态能力的构建问题。

(1)基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情境的动态能力构建

通过对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领域中应用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出在对BIM技术进行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其可以在建筑体采光性能的模拟节能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利用BIM技术将建筑物采光情况进行模拟,进而调整建筑物的采光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对建筑物所需消耗的能源数量进行降低。第二,在对采光情况进行模拟后,利用BIM技术对建筑物造型布局等数据进行改变,进而选择最优的室内采光设计。

在以企业为核心的组织内创新生态系统中,动态能力构建的关键在于预见危机和及时做出反应。传统的四种动态能力构建模型并未重视主动预见危机的方法。据此,文章提出基于大数据管理的动态能力模型(图7),该模型由四个过程组成,分别是“知觉响应”过程、大数据管理过程、被动的动态能力构建过程以及主动的动态能力构建过程。

图7 基于大数据管理的企业动态能力模型

首先,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是由“知觉响应”过程完成,通过大数据管理过程收集环境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企业实践中,大数据管理过程表现为数据生成、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分析预测四个环节,具体操作可细分为:确定研究问题,建立大数据管理团队,寻找解题的关键指标及衡量指标的方法,寻找数据来源,获取数据(指定数据范围),处理数据(同意并部署分析和统计方法),获取数据结果并将其可视化,根据数据结果采取行动[13]。大数据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很多差异性和非周期性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数据反馈和决策调整。其次,在初次面临环境变化的短期中,企业主要进行的是被动的动态能力构建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生成变异阶段,创新的能力或以隐性形式存在的新想法开始萌芽;二是内部选择阶段,在变异产生后,企业会根据大数据管理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价、选择或调整;三是知识复制,即通过复制活动使新方法在组织各个部门当中运用;四是保持和传承阶段,即将新能力制度化和惯例化。最后,在长期中,企业通过主动构建动态能力以掌握适应环境变化的主动权:一是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收集内外部环境的数据信息;二是整合关键信息生成针对性的分析报告;三是在正确预测环境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主动地创造内生变异,通过内部流程活动形成针对环境变化趋势的具有能动性和前瞻性的能力创造过程。

(2)基于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情境的动态能力构建

文章基于焦豪(2013)、何泽军(2012)的研究成果[14,15],将动态能力划分成四个维度,分别是环境洞察、组织学习、协调整合以及变革重组。在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核心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核心企业感知外部环境变化趋势,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企业内部动态能力构建(该过程主要参考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能力构建过程),同时,龙头企业根据战略部署需要,对上、中、下游企业进行角色安排和能力匹配。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上游企业主要形成调整和适应类型的能力,根据核心企业的需求,挖掘、发现或开发出更环保、更便宜及更易获取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下游企业同样形成调整和适应类型的能力,承载核心企业的创新成果,开发出适合创新产品及其附属商品的物流、销售和服务渠道;中游的同类型企业,其动态能力的构建类型有所不同,主要是形成环境洞察、组织学习、协调整合、变革重组的能力,并由核心企业把握创新方向和技术路径。构成动态能力的不同能力不一定由单个企业独自形成,可以由产业链当中的不同位置、不同职能、不同类型甚至是相互竞争的企业共同形成,使动态能力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下形成,进一步提高企业间合作的紧密度、协同度和灵活性。

图8 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能力构建模型

(3)基于平台创新生态系统情境的动态能力构建

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由于其具备多主体耦合协同的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异质主体间不同技术范式、市场运作、制度规定以及价值文化等矛盾冲突,因此,动态能力构建过程难度很大。对于平台生态系统中的主导企业,他们身兼搭建网络平台、赋能孵化企业以及完善价值网络的重要角色,主导企业自身动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对创业企业以及整个平台的赋能效果和价值扩散(宋立丰等,2019)。此时,主导企业除了需要增强大数据管理能力以提高自身的动态能力水平,还需要关注其与异质主体间的耦合和价值共创。其中,耦合性是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关键效能指标,在文章中指的是平台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主导企业、创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生演化的关系(王萧萧,2018)。

对于平台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业企业,即处于创业阶段,以寻求资源和机会为目标,利用平台生态系统的资源发展和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开拓型中小企业。通常具有高风险、小规模、成长快和创新强的特点[16]。创业企业区别于主导企业,他们并不具备构建大数据管理系统和创新赋能的能力,因此,其动态能力的构建更多体现为调整和适应类型的能力,即承载或利用平台创新资源和核心企业的创新成果,寻求适合创新产品及其附属商品的物流、销售和服务渠道。

图9 平台创新生态系统中主导企业的动态能力构建模型

(4)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动态能力演化过程

企业内部创新生态系统立足组织自身发展目标,以终端产品为导向,短期合作为主要形式,利用学研的现有科技成果,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竞争优势。这个阶段,创新系统内部的主体合作多停留在问题解决层面,合作多以终端产品为目标,对于动态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企业对科研成果的协调整合能力外,提升其对技术前沿、政策倾向以及市场趋势的灵敏性和认知度,提高其环境洞察能力是重点。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由产品层面逐步向技术和研发端上移,注重培育产业链中的共性技术能力,企业从关注产品专有技术向行业技术基础转变。在该阶段中,创新网络中主体合作以技术转化和应用为着力点,以挖掘和开发行业共性技术为目标,动态能力方面以培育组织学习能力为重点。平台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异质性合作主体打破彼此的结构边界,实现技术、制度、产品、市场等多方面的耦合协同。借助完善的技术交流和研发平台,使各主体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促进创新产出。进入这个阶段,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合作以培育企业的变革重构能力为重点。纵观创新生态系统内外部核心要素影响下的能力演变过程,我们发现,平台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要求最为严苛,对知识的需求体现为注重产业链前端基础知识、前瞻性知识,同时,亦关注跨领域异质性技术的融合和匹配。

图10 动态能力演化过程

四、结论

企业所在的竞争环境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围绕如何获得竞争优势、摆脱“核心包袱”并且在动态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力等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以回答资源基础观以及核心能力观所无法诠释的能力与情境联动的内在机理。

创新生态情境对动态能力的构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阶层分析模型、双重过程模型、整合模型以及组织学习模型皆仅仅从企业本身出发,将动态能力的构建限制在组织内部的狭窄空间内,忽略了其与上下游企业、与政府、高校、研究院所甚至消费者的创新链条。为补充以往模型的不足并应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文章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系统中的创新要素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部分,并根据内部条件中核心主体的类型,将创新生态情境分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和平台创新生态系统三种形态。根据不同情境中内部构成要素的特点,给出了相应的动态能力构建模型。同时,针对三种创新生态系统,对动态能力的培育重点及能力演变过程进行了解读和剖析,进一步挖掘创新生态情境下能力演进的过程。

文章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可视化工具呈现国内外动态能力研究的概况,发现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动态能力对绩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果问题,对于如何构建动态能力的问题仍有较多可探索的空间;二是通过梳理经典文献,整理和归纳了四种经典的动态能力构建模型,并对各个模型的特点和缺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四种模型共同的操作性障碍也进行了深度挖掘和阐述;三是基于创新生态情境,探讨了新情境下动态能力构建的新挑战,同时,以知识需求差异为依据,将创新生态情境分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和平台生态系统三种类型,并详细刻画不同类型中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内容和演化规律。

总之,动态能力构建的研究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应多运用新的理论和视角来弥补以往研究的局限和缺漏。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着重关注不同情境下,如何选取合适的动态能力模型,既让企业拥有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又让企业变得更有竞争力,更快地实现战略目标,赢得战略高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动态情境过程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动态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