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疗效观察*

2022-02-24 10:47滕德凤覃桂水张青青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1期
关键词:雷火面神经面瘫

施 琪 滕德凤 覃桂水 赵 杰 张青青 杨 悦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周围性面瘫以单侧周围性面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患侧出现闭目皱眉、鼓腮示齿无力,伴见耳周疼痛,并可存留鳄鱼泪、面肌挛缩无力等后遗症[1],影响患者面部外貌,使其出现自我形象紊乱和社交障碍,损害身心健康[2]。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作学习竞争压力的加剧,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等原因导致中青年成为本病的“易感人群”[3],年轻患者对容貌更为在意,急于恢复正常生活,因此对治疗周期及效果要求逐渐变高。临床现以激素、抗病毒、神经营养剂等治疗为主,但由于药物疗程长、毒副作用及禁忌证多等原因,患者多倾向于同时寻求中医药治疗[4-5]。笔者采用揿针联合雷火灸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对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缓解疼痛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有关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1];首次发病,处于急性期者[6];年龄>18岁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研究者;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者。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肾疾病和精神病者;伴有出血性疾病者;对雷火灸成分、不锈钢或金属过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各34例。常规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2.88±10.83)岁;病程(10.03±2.18)d。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42.32±11.33)岁;病程(10.21±1.97)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干预方法 1)常规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案,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1营养神经,地塞米松抗炎,更昔洛韦抗病毒,普瑞巴林止痛。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揿针和雷火灸治疗。(1)揿针治疗:穴位选择根据循经(近部和远部)取穴、随证配穴、左右配穴法相结合的原理选穴,具体定位参照《针灸学》中制定的腧穴定位标准[7]。主穴取患侧颊车穴、地仓穴、翳风穴、牵正穴、完骨穴、对侧合谷穴;随证配穴:鼻唇沟变浅者配迎香,味觉减弱或消失者配廉泉。采用日本清铃一次性灭菌揿针,规格为0.2 mm×1.5 mm,患者摆好体位后,操作者用75%的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将针尖对准穴位,垂直于皮肤缓慢刺入至皮下,使胶布平整贴合于皮肤,固定后轻轻按压确认无牵拉或疼痛感即可,留针24 h,期间每个穴位1 min按压60次,每天每个穴位按压3~5次,24 h后用取针器夹住胶布一端将针体拉出取下。患者每日同一时间更换揿针1次,连续治疗两周。注意事项:该产品独立包装保持无菌状态,若外包装有破损或被污损时不可使用;操作前检查针体,若有弯曲和扭伤时不可使用;施针部位若出现发红或瘙痒等异常反应时,需立即去除;留针期间若患者需接受某些如核磁共振等特殊检查时应去除。(2)雷火灸:器具采用重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生产的灸条,规格为28 mm×105 mm(生产批号:1705081A)。患者接受揿针埋针治疗后嘱其仰卧位闭目,将灸条对准耳周及埋针穴位上方2~3 cm处行回旋灸至局部皮肤发红发热为度,每次治疗时间约1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1.4 评价指标 1)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耳周疼痛程度,患者采用0~10分描述疼痛程度,数字越大疼痛越剧烈,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烈疼痛[8]。2)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量表(H-B分级量表)。该量表由House和Brackmann于1983年编制,是临床评定面神经损伤程度的公认及常用量表[9]。此量表根据患者面部肌力或对称性、静态状态和面肌运动等情况将面神经功能分为6级(Ⅰ~Ⅵ级),Ⅰ级为正常,Ⅵ级为完全麻痹,分级越高,面神经损伤越严重,面瘫程度越严重。3)面部残疾指数(FDI)是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制定的用于评定患者面部残疾指数的量表,包括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两部分共10个问题,FDIP量表中的5个问题采用0~5分计分,FDIS量表中的5个问题采用1~6分计分。两个量表各自计算总分,评分越低,代表面瘫对患者身心功能的影响越严重[1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在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情况下,则采用t检验,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校正t检验,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前NRS评分比较,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后N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常规组(均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常规组n 34 34治疗前4.38±1.44 4.56±1.42治疗后1.24±0.74*△2.29±0.79*

2.2 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H-B分级比较,差别不大(P>0.05)。两组干预后H-B分级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FDIP、FDIS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FDIP、FDIS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两组经干预后FDIP、FD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均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P、FDI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P、FDIS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n=34)对照组(n=3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DIP评分15.12±3.18 22.71±3.03*△16.00±3.33 19.18±2.42*FDIS评分17.06±3.16 23.12±4.01*△17.91±3.11 20.26±1.83*

3 讨 论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由来已久,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一方面,机体正气亏损,脉络空虚导致卫外不固;另一方面,风邪侵袭,阻于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治以祛风散寒、扶正祛邪[11]。揿针疗法起源于《素问》中“静以久留”刺法,兼得针刺优点同时可予埋针穴位持续柔和的刺激。面瘫病之初起时邪毒尚浅,正气暂未耗损,此时介入揿针治疗可祛风散邪,疏通局部经络,调整虚实,改善面部微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加速炎症吸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12],揿针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收缩立毛肌,通过其中的立毛线路传递刺激信号,并与交感神经线路共同作用而产生针刺效应:其一,揿针可使相关穴位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作用于神经末梢、血管等组织的化学介质,进而起到改善消炎镇痛、活血通络的效果;其二,揿针作用于相关穴位后,可通过级联反应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机制,从而调整人体内环境状态,有助于修复面神经传导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研究中观察组34例患者接受揿针治疗依从性高,方案无脱落者,分析原因有二:第一,揿针治疗方法简单易行,作用时间长而稳定,留针期间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第二,揿针属于皮内针,治疗时未及组织深层,不伤及大血管及神经干,痛感较轻,故而患者更易接受。

雷火灸由干姜、沉香等多种中药粉末和艾绒制成,灸条燃烧时温度可升至240℃,其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治疗面广,热力和药力综合作用可达温通气血,调和阴阳,减轻疼痛和水肿,消除炎症之效。现有研究显示雷火灸治疗面瘫的作用机制[13]:一是利用药力和热力的双重作用改善血运,抑制血管通透性和炎性因子释放,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解除面神经压力,松弛局部组织,促进面神经功能肌肉功能修复;二是雷火灸利用对流和红外共振辐射作用将燃烧产生的热量渗透至腧穴处的深部组织并在其内进行热传递,从而为病变细胞提供活动能量,纠正炎症时期自由基代谢紊乱状态;三是雷火灸产生的高温可调整内啡肽和5-羟色胺数量,提高患者痛阈值,改善疼痛。目前已有学者将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4]、混合痔术后创面水肿和疼痛[15]等研究中,临床效果显著。本次研究显示,经治疗两组患者NRS评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5.666,P=0.000;Z=-4.735,P=0.000),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揿针联合雷火灸可缓解患者耳周疼痛,改善其面神经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面瘫病位在经络、经筋,阳明经筋和太阳经筋失于濡养,功能障碍失于约束,一侧面颊痉挛牵引对侧而发于本病,治疗重点在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止痛[11]。故而本研究的选穴阳明经中颊车穴和地仓穴进行治疗,可振奋其中经气,达扶正祛邪、补气活血之效[17]。翳风穴位于耳后颈部,刺激该穴可达祛风散邪之功。现代医学表明[17],翳风穴的体表投影位于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处,选取此穴可刺激面神经干,兴奋局部神经肌肉,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牵正穴为奇穴之一,因可纠正口角歪斜,使其复正,故而命名为牵正,是治疗口角歪斜的常用穴[18]。合谷穴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守于关口,刺激此穴可疏调阳明经气、调和气血。现代研究证实[19],刺激合谷穴可改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脑功能区信号,改善其大脑功能。完骨穴位于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主治头面五官疼痛病症[7]。迎香穴当人中沟中,是手足阳明两经于面部的交接点,为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敏感穴位,疾病初起正邪相争、气血运行失衡,刺激该穴可调节经络气血,改善鼻唇沟变浅[20]。廉泉穴位于舌骨上方,布有舌下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选择该穴位有助于味觉功能恢复[7]。诸穴同用共奏理虚养脉、疏风通络之效。

FDIP量表主要评估患者进食、饮水、发音、眼部症状和刷牙漱口的难易程度,而FDIS量表则评价患者情绪、睡眠、参加社交活动等社会心理状态情况。侯云霞等分析了量表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提出将FDI量表与H-B量表合用评价更能全面展示干预方案的有效性[21]。此次研究结果证实,经干预,两组患者FDIP评分和FDIS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FDIP评分和FDIS评分改善优于常规组。Vanswearingen等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本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面部躯体功能及其引发的社会生活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2]。一方面,本病起病急骤,患者面部形象损坏且功能破坏,一时难以适应和接受疾病现状,导致其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易出现悲观愤怒、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影响社会生活功能[2];另一方面,较差的社会心理状态通过神经—心理—免疫机制影响机体,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增加了相关患者对本病的易感性[3]。王军等对16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病因学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出现的症状与劳累和情志不畅有一定的相关性[23]。发病前多有劳累者,易出现味觉障碍;发病前情志不畅者,则以流泪、耳周疼痛等耳眼等不适为主。综上所述,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有关,治疗患者面神经功能障碍,缓解患者疼痛等措施有助于改善其社会心理状态。

本次临床试验证实,揿针联合雷火灸两种方法合用既能增强患者面神经兴奋性,又能加速炎性渗出物吸收而减轻疼痛,加速肌纤维重新得到面神经支配进程,促进患者面神经及其社会心理状态恢复。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少、仅选择处于急性期的患者、未跟踪方案的远期效果,使研究结论外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增加样本量,扩大样本选择范围,跟踪随访,进一步探究揿针联合雷火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雷火面神经面瘫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医者颂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