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 苏振华 孟群智
航天一院科技委着力打造全领域专家团队,组建了科技委专业组近千人专家队伍,实现了一院重点专业全覆盖。文章介绍了一院专业组建设概括,总结了专业组建设成果,分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后续工作思考,为进一步推动专业组发挥专业建设和引领专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一、专业组建设概况
航天一院科技委在加强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的时代背景下,一院科技委以“技术立院”、打造科技新一院为目标,强化专业组建设,加快推动做实做新做强。
1.专业组定位。①新时代定位:专业组是航天一院科技委和院专业技术发展的支撑机构,是引领技术发展、推动专业建设、活跃学术氛围的核心力量。②新愿景目标:发挥专业组在推动技术进步、专业融合和学术交流工作的重要作用,将专业组建设成为航天一院战略研究平台、高端交流平台、型号支撑平台、学术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③新建设原则:突出创新引领和军民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服务航天一院发展战略,支撑未来发展和新领域拓展;软硬结合,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培育新兴、核心专业。
专业组通过体系化布局专业设置、差异化选聘专业组组长、科学化制定考核体系、系统化打造五大平台四方面创新举措,系统实施了5类专业架构、25个专业组、近千人专家团队的全面建设和考核管理工作,实现了院重点专业全覆盖,为院专业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2.专业组职责。在航天一院科技委“对内集智,对外引智,纵向牵引,横向支撑”的运行新模式下,专业组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细化了六大工作职责。①战略规划。面向主业发展需求,前瞻谋划发展方向,根据一院发展战略和领域发展规划,开展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论证,密切跟踪本专业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提出科学合理、清晰明确的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路线图。②专业建设。围绕专业技术领域发展需求,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技术体系,提出发展目标和思路,明确专业技术方向和核心关键技术,合理谋划专业方向布局,全面覆盖专业组体系建设所需方向,有效牵引本专业技术发展,有力支撑本领域专业建设。③平台建设。搭建专业技术平台,针对部分核心专业,系统梳理并完善文件模板、标准规范、工具、模型等知识资源,形成软件平台、标准规范、仿真试验平台、数据库等实用性技术成果,推进成果共建、共享、共用。④课题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支撑院士/顾问和领域专家开展课题研究;聚焦前沿共性技术,承担多渠道课题研究;突出关键问题导向,负责航天一院科技委下达的有关重大项目研究和分析论证工作;强化重点需求突破,开展专业组自主研究类课题。⑤学术交流。活跃学术创新氛围,推进专业技术发展,充分依靠航天一院科技委学术交流体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布专业技术成果,打造专业领域特色鲜明、创新融合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提升专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加强青年专家挖掘,建立专业分布、专业水平、年龄结构梯次合理的专家队伍。⑥工作建议。跟踪研究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规律,对专业领域中的科技创新、技术方向、途径、政策等方面開展研究,为一院专业技术领域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支撑好航天一院主业发展和改革创新。
3.专业组考核与评价。为进一步加强专业组履职情况考核,建立科学公正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先进、奖励突出,提升专业组规范管理能力,航天一院科技委系统构建了专业组考核指标体系,丰富考核指标及内涵,优化考核指标权重及计分方法,规范考核工作流程及要求,完善专项激励措施。建立了专业水平与贡献、学术交流与研讨、运行管理与保障三类一级指标和战略研究、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十项二级指标,科学化专业组履职能力考核,充分激发专业组创新动力和活力。
二、专业组建设成果
航天一院科技委专业组组建一年多以来,紧密围绕战略规划、专业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1.战略规划。各专业组积极开展本专业技术领域战略研究和规划论证工作,密切跟踪近150个专业技术方向最新发展动态,研究编制了100余份年度研究报告和内部刊物,提出了40余项技术发展路线,最终形成了30余份专业领域发展规划论证报告。
2.专业建设。各专业组积极主动开展专业建设,初步构建了近30个专业技术体系,开展了前沿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搭建了专业技术平台,有效牵引了本专业技术发展,有力支撑了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
3.课题研究。针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集团公司、院科技委等渠道,各专业组共承担103项课题研究,其中院士课题10项,集团公司科技委课题34项,一院科技委CST基金5项以及软课题和专项研究54项。
4.学术交流。丰富完善航天一院科技委学术交流体系,围绕“5G”、“故障辨识重构”等主题,举办了5期CALT科技大讲堂、9期CALT学术研讨会、12期CALT学术沙龙和16期CALT专题讲座,有力支撑了领域发展及重点领域布局,扩展了专业视野,推动专业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专业组专家累计在SCI、EI、ISTP以及核心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超350篇;在院级及以上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专题报告或主题发言达500余人次。
5.人才培养。各专业组积极发布专业技术成果,助力领域技术发展,培养专业领域人才,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加强青年专家挖掘,丰富青年人才展示平台,专业组成员累计担任上级或军方专业技术领域专家达130余人次。
三、专业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航天一院科技委专业组作为一院战略研究平台、高端交流平台、型号支撑平台、学术研究平台、人才培养平台,自组建以来,积极主动开展专业组建设,但仍在学术研究成果显示度、工作策划落实、型号支撑作用、自身管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组学术研究成果显示度不高。专业组主动开展本专业前沿和基础性课题研究的不多,承担的科技委软课题研究成果能够形成可操作可实施的工作建议不多,专业组学术研究成效不显著、成果转化应用亟需加强。
2.部分专业组工作策划落实不够。部分专业组组长履职主动性不够,投入到专业组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专业组成员参与专业组工作的积极性不够,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与年初目标有差距。
3.专业组型号支撑作用有待加强。针对专业基础、型号共性、跨专业等问题,专业组间的技术交流较少,缺乏互动,专业横迁效果较差,对型号工作支撑力度不足。
4.专业组自身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专业组内部规范化、流程化管理能力不足,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管理流程体系,工作要求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专业组内部考核约束机制不健全。
四、工作思考
1.加快推进精细化管理。秉持精细化管理理念,规范专业组运行和管理模式,制定专业组规章制度;以精细化、规范化为手段,将工作章程、工作项目、工作要求等要素有效融合到专业组运行与管理流程中,明确各类工作事项的标准规范及工作要求,确保专业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职责清晰,切实做到工作内容可量化、可评估、可考核。
2.持续强化学术研究。鼓励专业组主动承担各级科技委课题研究,并面向成员设置专项研究课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制約型号的关键问题,集智攻关,确保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切实解决院发展中、型号发展中的根本性、全局性、带动性重大技术问题。
3.科学规范专业建设。为专业组配备顾问组/指导组,加强各领域专家对专业组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专业专家对专业组的咨询把关作用;以需求为牵引,突出重点,构建满足当前型号研制需求、面向未来技术发展的系统完备的专业技术体系,在领域开拓、方向遴选、技术培育方面形成一批有价值的实用性成果;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支撑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将形成的计算软件、仿真系统、规范标准等各类知识资源纳入专业技术平台。
4.不断强化履职考核。持续健全完善考核指标体系,鼓励、支持、引导专业组开展重大创新、取得突出成绩,向院提出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意见和建议,并对科技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视情况予以考核加分;持续落实专业组奖励措施,鼓励各专业组研究制定《专业组成员工作守则》,建立专业组内部考核奖惩机制,专业组挂靠单位会同成员单位,依据专业组成员及技术秘书考核结果及时兑现奖惩。
5.着力推动共享交流。各专业组结合课题研究成果,鼓励专业组跨单位跨领域优势资源共享,并支持专业组自发组织研究团队联合承担课题;不定期召开专业组组长会议,总结专业组工作经验,交流分享各专业的技术发展思路,同时依托科技委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专业间、型号间研讨交流,促进专业横迁和成果共享。
6.有效发挥平台作用。依托专业组平台,积极对接专家工作需求,参与领域规划论证和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推进技术成果在专业领域方向的落地;同时,坚持体系化人才队伍建设,以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跨专业、跨领域人才的引进、培育、推荐,培养本专业的领军人才、全能人才、后备人才,并重点关注青年专家的培育。
7.继续做好支撑保障。专业组挂靠单位、成员单位的支持是做好专业组工作的重要基础,要为专业组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增加专项经费支持力度,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推广成熟技术应用;支撑专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资源投入情况,确定建设范围,实现平台建设基本覆盖全院,技术攻关基本覆盖各领域核心技术。
航天一院科技委将持续推动专业组建设,一方面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专业技术发展,鼓励和引导专业组间联合攻关,探索研究新领域、新方向,填补专业技术建设领域空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汇聚领域专家智慧,指导规划论证、专业建设和成果推广,规范专业组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组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航天一院科学技术领域话语权。
(作者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