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茫
常读书的人都知道,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一般都放在书或文章之前,所以又称为“前言”“导言”“绪”“引”等。但一篇序言能变成一本独立的书,这却很少见。
因为序言写得洋洋洒洒而独立成书的,最为人乐道的是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1918年,梁启超和蒋百里一起游历欧洲。回国后,蒋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为之作序。不料梁一动笔便一发不可收拾,洋洋洒洒便是八万字,比蒋的正文篇幅还长。他觉得“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这让蒋百里啼笑皆非,只好请梁单独出版,并为梁的书作序。此即梁启超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后来梁启超又将此书补充至二十五万字,是为《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
胡适的秘书胡颂平编了《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后,请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作序。这篇序,余英时一口气写了四万字,后来即以《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为题,另出单行本,与《年谱长编》同年由台湾联经公司一起出版。后来,联经公司以大陆出版的《胡适日记全编》为底本,增加内容,出版《胡适日记全集》,又请余英时作序。余这回一鼓作气,竟写了八万字,于是只好出单行本,题为《重寻胡适历程》,与《日记全集》同年同由联经出版。再后来,还是余英时,在为《顾颉刚日记》作序时写得又太长了,只好以《未尽的才情》为题单独出版。
也有人把自序变成了一本书。历史学家顾颉刚,为《古史辨》第一册写的六万多字的自序,是一篇典型的长篇学术自述。这篇序言,顾颉刚埋头在书房里足足写了两个月,引得妻子也笑他:“你这篇文字不成为序文了!一篇《古史辨》的序,如何海阔天空,说得这样的远?”后来中华书局把这篇序文以《古史辨自序》为题,独立出版。当年,胡适称此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自传,无论是谁,都不可不读”。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撰录《胡适口述自传》之余,准备写一篇“短序”。之后就在《传记文学》里见唐德刚下笔千言,把胡適一生牵惹到了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不料这一“短序”竟然以《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为题,在《传记文学》上连载了十期,长达十几万言,需要单独出版成书,而不能再作为《胡适口述自传》的“短序”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胡适杂忆》。
为什么这些文人动辄就将序言写这么长?序言固然不好简单地以篇幅长短论优劣,比如说钱钟书的《谈艺录》自序与陈寅恪为《王静安先生遗书》所写的序言,两者都不过二三百字,但剖析学术,感慨人文,寄托情怀,是学术史上当之无愧的名文。而对于普通读者如我等来说,恐怕更多的还是喜欢阅读长序,因为长序总含有较多的信息,充实的内容,可作更深入的参考。序言也能变成书,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