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颖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其教学重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认相结合,应对标课改要求,突破课程壁垒,开展社会实践,真正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思政:《读本》;理论学习:实践体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如何推动其走进课堂、深入学生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以下简称《读本》)的教学成为契机。《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其教学重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认相结合,应对标课改要求,突破课程壁垒,开展社会实践,真正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
一、对标课改要求,从“三维并举”到“系统综合”
如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并特别补充了“八个统一”的具体部署,为新时代思政课的高质量教学提供了科学指引。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課标”)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为旨趣的课程目标。此目标的陈述并非对过去我们所熟知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否定,相反,每种素养都是对三维目标的系统综合,并且依然通过三个维度去整合,即活动型课堂、情境化议题和过程性评价。对此,课标还提出四点具体的教学与评价建议: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
《读本》的教学同样必须遵循上述指引。例如,在教学第4讲时,围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内容,教师“就地取材”,以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的蝶变为背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当地村民、企业家代表和乡镇党委干部,并参与到模拟议事会之中,为当地的发展困境提出解决办法。在活动中探究、发现、体验,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民主促民生的发展之道,也自然实现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再如,在教学第8讲时,围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这一内容,教师以“习拜会”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为视角,抛出“国强必霸”“修昔底德陷阱”等概念让学生研讨和辨析。在激烈的交锋辩论中,师生对中美两国的相处之道得出了一致性观点,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一过程既展示了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丰富的时事积累,也坚持了建设性和批判性、灌输性和启发性以及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又如,在教学第5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时,学校组织了系列课程活动,发动学生走进当地的乡村、街道社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充分调研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并形成成果汇报展示,有效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二、突破课程壁垒,从“传统单一”到“有机协同”
根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读本》实施工作的建议和要求,《读本》要作为必修内容进入课表,并与学科教材统筹使用,综合运用各地特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建设好思政课的主阵地,更要推动其有机融入各类课程中,形成协同效应。集中统一的必修课固然有利于高效完成《读本》的教学任务,却容易陷入片面单一、枯燥乏味的泥沼;融合实践的形式更多样、更灵活,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一)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化整为零地融入各个模块。而《读本》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以问题导向、专题设计的方式更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这一思想。两者的呈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却高度统一,课程内容也有许多相近之处。因此,两者可以相互对照与借鉴,做到有效衔接与融合。比如,《读本》第4讲《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必修4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衔接。
将《读本》内容拆分融入思想政治教材的教学,以“盐溶于水”的方式让课程内容更有趣、有料,有利于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智慧和思想魅力。
(二)融入其他学科课程
在“大课程思政,大格局育人”形势下,培根铸魂任务单靠思政课教师难免独木难支。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使各学科教师协同发力、同频共振才是务实之策。多学科的融合将丰满《读本》的知识背景,延伸《读本》的内涵价值,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迁移,锻炼多角度思辨的能力。
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曾与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共同举办了一次多学科视角下的“河长制认知”主题研修活动。该活动从人地关系的地理学科角度出发,以“绿色生态”为融合点,分析无锡东河塘污染的来源。在分析河长制的政治优势中,思政教师通过知识竞答、民主协商议事会和拟定世界水日宣传标语等方式让学生在争鸣和欢笑中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性;化学教师带领学生操作实验,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生物教师则直接将东塘河生态浮床培养的水生植物带到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使其切实地感受到结构决定功能,从而形成生命观念。
这样的实施方式赋予《读本》多角度、多方向、多学科的展示情境,既深刻阐释了《读本》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治认同,也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真实生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融入主题德育课程
主题德育课程与思政课相互协同,合力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将《读本》教学有机融入主题德育课程,可以丰富《读本》的教学形式,拓展《读本》的教学时空,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多元评价等方面的互补综合。
具体地,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青年团党课、校园文化艺术节、团队角布置、校本课程会演、专题讲座、小论文评比等形式加以拓展,使《读本》中的思政元素在各类活动中润物无声。“我们都是追梦人”“同心向党接续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金句都可以成为班团会的励志主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政治信仰和文化积淀可以成为文化艺术活动的情怀主旨;“老虎苍蝇一起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可以成为线上“青年大学习”平台视频学习的主要内容。主题德育课程还可以把《读本》中的《名言》《名词点击》《延伸阅读》《学习思考》等栏目充分利用起来,以一种可视化、亲切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促进新思想的入耳、入脑、入心。
三、开展社会实践,从“理论摸索”到“沉浸体验”
“知行合一,以行促知。”要想提升《读本》学习的实效,光靠理论摸索显然不够。只有深入分析学情,打破教学场域的封闭性和课堂活动的孤立性,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获得更深的感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读本》教学中开展实践,要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讲好家乡故事,讲清理论价值。
古运悠悠,粉墙黛瓦,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无锡这座江南水乡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无锡,许多百年老校都有自己的校史馆,这也是距离学生最近的红色党史学习资源。教学《读本》第3讲“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知识要点时,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搬进校史馆,让学生扮演现场讲解员,在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中深情讲述老一辈校友(共产党员)为革命历经艰难、成功办学的故事。有的故事甚至能被改编为课堂情景剧,由学生自编自导。在校史中学党史、明精神,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又能让他们体验先辈大任的情怀,自觉去传承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沿着古运河流淌过的足迹,无锡的东林书院、小娄巷、城中公园内的第一党支部旧址、惠山泥人博物馆、阖闾古城、各大名人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等都能成为传承家乡文脉的重要研学场所。学生在历史文脉的“打卡”中,探寻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爱国热情。
此外,无锡的许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为《读本》教学的开展增砖加瓦。比如,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旁听开庭、参观审判诉讼设施、模拟法庭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了形式多元、贴近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党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和恒心。在走访无锡市自来水厂、环境监测中心、水利局的过程中,学生也获取了无锡太湖蓝藻治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感受到家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这些本土资源因其特有的地域性和丰富的内涵,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教好、用好《读本》,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理论思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体验践行中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发挥其铸魂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倍伟.开启铸魂育人新局面用好《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实践探究[J].上海教育,2022(4/5).
[2]宋衍.习思想之本,见行动之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J].教育科学论坛,2022(31).
[3]李振,黄玲.从“三个衔接”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教学实施[J].福建教育,2022(30).
[4]韩庆芳,何国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实践与探索—聚焦高中学段[J].教育视界,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