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梅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北京 100081)
“社会组织”是我国十七大以后的一种叫法,近些年与“民间组织”的称谓并存,逐步统一到“社会组织”的概念下,泛指和政府组织相对的民间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间非企业单位(现改为“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2021年,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显示,各级民政部门共登记社会组织超过90万个,其中全国性社会组织2292个,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9480个,净资产近2000亿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组织得到稳步发展,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益事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市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社会组织在发展中还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治理不完善、组织行为不规范、社会公信力不高等问题。因庞大的社会组织群体蕴藏着巨大的社会资产,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引起越来越多公众的关注,因此加强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1.机构财务管理人员不足,运行缺乏独立性
由于历史原因,现存发展的很多社会组织由行政单位或者事业单位发起成立,也就是常说的“官办社会组织”。这类社会组织的机构运行和发展往往依靠政府资源的帮助,如场地、人员乃至管理运行模式等,缺乏自身的独立性。近些年由企业发起成立的社会组织也不断增加,这些社会组织与“官办”社会组织类似,在人力和组织运行上也缺乏独立性,通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行。因此,这类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基于其依附性的管理模式,也是依附于这些发起机构,由其财务人员同时代管,导致对社会组织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重视不足。社会组织负责人往往是发起机构的负责人,没有财务管理的意识,观念不能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社会组织独有专业性和独立性,不能与时俱进,也进一步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2.财务专业人员缺乏,经验和责任意识不足
由于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和运行机制,往往获得资源的能力较弱,因此机构人员配置普遍较少,且兼职人员较多。正是因为资源和能力有限,部分社会组织甚至没有配备财务人员,由行政人员兼任,专职财务人员普遍缺乏。很多机构采用代理记账,无从谈起财务管理;大多数社会组织限于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即使聘用了专职人员,往往在任职资格、财务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平方面有所缺乏,甚至毫无社会组织财务工作的相关经验,对国家关于社会组织的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只是简单的财务记账与核算。财务人员对相关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的认识,无法上升到财务管理的层面。甚至很多机构财务人员做不到不相容职位相分离,资金资产管理混乱。
3.使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
目前,大多数会计人员接触和使用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而社会组织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存在营利和利润分配,因此适用的会计准则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该制度在科目、报表、核算内容方面与企业会计准则有诸多差异之处。由于人员不足、管理缺乏独立性,很多社会组织,在使用会计制度上往往沿用发起单位的会计制度,如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等,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会计核算、会计科目和报表填报等方面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选择错误的会计制度,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社会组织的业务活动状况、资产负债状况等。
1.内部制度建设不健全
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一些不良事件的曝光,引发了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危机,暴露出社会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缺失。内部制度建设包括机构管理的方方面面,约束着整个机构的运行规范。保证机构管理的正常运行,内部制度建设是否健全直接影响机构发展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由于很多社会组织人员构成简单、管理模式单一、独立性较差,负责人往往是行政机构负责人兼任或是行业领域专业人员兼任,缺乏对社会组织运行工作的相关知识储备和管理经验,对社会组织相关的法律和财务风险意识认识不足。因此在内部制度管理上重视不够。由于没有经验,相关人员会通过网络搜索模板或参考其他类似机构起草相关制度。由于各社会组织具体情况的不同,往往与实际机构管理差异较大。还有一种情况是制度仅限于字面,难以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只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
2.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是内部制度里非常重要的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组织有效运转的核心,社会组织发展中很多问题的出现往往跟财务管理直接相关。社会组织财务制度应包括:费用报销/支出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包括实物资产、货币资产、现金等)管理办法、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票据使用管理办法、印章使用管理办法等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基于以上所述现状,大多数社会组织在财务管理上往往也是简单处理,走“形式主义”,没有形成较为详细、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普遍存在为应付监管机构的检查,往往是简单从网络上下载模板,简单复制自发形成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全没有具体的和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制度。正是出于这种敷衍的心态,导致社会组织在财务管理工作上随意性较强,大大增加了社会组织的财务风险,社会组织信任危机事件频发。
根据社会组织相关管理条例或办法,社会组织需成立理事会,作为社会组织的最高管理机构,理事会包括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理事,一般秘书长负责社会组织日常管理运行,向理事长和理事会报告。社会组织还要求设置监事,监督管理社会组织的运行管理状况。由于多数社会组织机构人员结构简单,业务活动单一,理事会和监事通常为行业内相关人员或专业人员组成,理事会成立仅为满足管理部门对社会组织成立的基本要求,大多是理事“不理事”、监事起不到监督作用,往往是秘书长主要负责整个机构的运行管理,一人兼任多职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导致在财务管理流程上缺少必要的审核环节,经常出现一人经办申请,秘书长审批后财务部门直接支付。从而导致财务支付审批环节缺失,凭证资料的完整、合规上缺少规范的审核,同时也无形中加大了审批人的风险和财务风险。
1.加强机构人员配置,增强负责人专业能力
社会组织管理运行是否正规有效,主要取决于机构人员的配置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是机构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因此各社会组织在任命组织负责人时,应充分考虑其管理能力和与社会组织管理的经验和责任意识。新上任负责人,应对其管理的社会组织情况、运行模式、财务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另外,监管机构开展对新任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监管机构了解社会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机构新任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能够有效提升其管理的有效性和责任意识。机构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得到加强,有利于整个社会组织的有效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除主要负责人外,机构运行的各部门人员配置也要进行加强,日常行政、业务开展、对外宣传联络、财务等等,尽可能配备专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推动机构有效运行和良性发展。
2.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加强财务人员专业能力
社会组织财务人员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非营利组织财务的人员。财务人员设置要做到不相容职位相分离,会计、出纳不能由一人承担,尽量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基于部分社会组织资金现状,即使不能同时配置出纳和会计人员,也应至少配置一名专职且有财会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与采用兼职会计或者代理记账相结合的形式,前提也是要考虑人员的胜任能力,选择具有社会组织财务经验的人员和代理机构。同时,鼓励财务人员参与社会组织业务活动的相关环节,充分了解项目运行的流程。同时要求财务人员积极参加监管机构的财务人员或财务管理培训等,促进财务人员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提升整个机构财务管理能力。
1.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的作用既包括规范作用,以避免风险的发生和降低风险的程度,也包括促进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的制度建设能够有效提升社会组织的运行效率,能够保证社会组织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活动,促进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财务内部制度建设
财务内部制度也需要从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批流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制定。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大多数是来源于个人捐赠和企业捐赠,因此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不应是简单的财务记账,应严格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填报等最基本的财务核算流程。财务管理制度更不仅仅是简单编写一份模板式财务制度那么简单,应结合社会组织的特点,充分了解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既要面面俱到,又应有可行性。科学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指导社会组织财务工作有序开展,财务工作报告才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组织的业务活动情况、资金来源、使用情况、资产状况等,经得起行政机关和社会的监督。对于机构较小,无专职财务人员的机构,可聘请有社会组织财务专业经验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协助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关注监管机构、财务部门的政策发布,积极参加监管机构组织的财务管理培训,及时对照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不断完善。
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也是社会组织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基础。社会组织应根据章程要求,不断加强理事会和监事会在社会组织管理运行中的作用,内部管理制度应由理事会负责,在理事长和秘书长的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着重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用制度从内部进行自我约束;同时,积极、按时进行年度审计,接受监管机构的年度检查和评估工作,通过第三方审计和评估发现内部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完善。
2.加强内外部监督
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资金来源主要是外部捐赠,因此要接受来自内部和公众的监督,尤其是外部监督,对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理事会、监事会作用,对社会组织的工作计划、重大事项、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批和监督,避免形成社会组织秘书长“一支笔”管理。社会组织在财务管理中做到权责分离,遵守制约性原则,降低财务风险。根据社会组织相关管理政策要求,做好向社会的信息公开工作,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公开社会组织工作年报、审计报告、财务报告等相关需要予以公开的资料,做到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综上所述,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社会组织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在国家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和作用也在不断完善和加强。2022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社会组织健全内部治理机制。进一步推动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支持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优势作用。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第三分配中发挥好应有作用,而社会组织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充分发挥社会职能,做好公益服务工作。本文从机构人员、制度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对社会组织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期为社会组织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