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三小学 杨素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写话有这样一条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那么,如何由浅入深地引导低年级的学生顺利地展开写话,让孩子们敢想、敢说、会说、乐写、能写?
笔者认为,要从释放孩子们真实的内心开始。为什么呢?请听我的教育故事。
从二年级开始,我让学生试着每天写一句话,没有主题限制,只写想写的一句话,坚持每天写。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孩子们的作品就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他们只会写“放学了,我写完作业就去玩儿了”“放学了,我的作业没写完,我不能去玩儿了”,水平高一些的会加一句“真开心”或者“好难过”。翻来覆去的主题都围绕着写作业,难道孩子们的世界只剩下作业了?事实绝不是这样的啊。
我意识到这个学段的孩子大多都在看图写话,写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还不会写自己的感受,更不知道每个人都是可以有写作需求的,包括他们自己。所以很多孩子到了中年级,让写真实感受就会无从下手,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过自己——也就是说,孩子们不会释放自己真实的内心。
那到底怎样打开孩子们写话的思路和角度,释放他们的内心,丰富写话的内容呢?我还是坚持要求写一句话,不过在原来无主题写话上附加了一个要求:不写和作业相关的句子。于是,我就看到了下面的作品:
“我摸了羊,它白白的,软软的。”
“今天真热啊,好想去海边游泳。”
这就是在记录与众不同的感觉、感受。慢慢地,孩子们尝到了甜头,有的写铅笔袋,有的描述一棵草,有的记录摔了一跤……孩子们会关注到身边人、身边物:发现有同学胖了,只是穿戴还一样;发现弟弟吐的口水泡泡特别多。这些原来认为不起眼的事情竟然都可以记录下来,这些本来平凡的事物渐渐地在他们的笔下变得不一样,变得鲜活……
写作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写作。面对孩子们用心记录的话语,我们不妨采取将批改简单化的做法。将评语和奖励都指向一个点,即孩子的自我感受。当我们拿着放大镜,去找写好了的句子、用对了的词语,孩子们才会一点一点建立起写作的自信心。针对释放孩子们内心世界这一个目标,我们把孩子们所写的句子中最能体现他们的独特感的地方,用波浪线标注,引起他们的注意,引导他们用这种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
此外,对于他们表达的内容要充分肯定。不管他们的文字里流露出来的感受是荒唐的还是幼稚的,甚至是那些在日记里指责老师的句子,也要适当给予肯定,只要不是价值观过分扭曲,都应该给予鼓励。这是让孩子提升写话能力或者学会用写话表达自己很关键的一步。
我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和引导,给孩子创造表现内心情感世界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记录,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内心可以通过写话的方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愿望和烦恼可以通过写话的方式向别人倾诉,可以记录专属于自己的稚嫩和天真。当学生把写话看作一种需要时,他们的心灵就会由此而日益丰盈,他们的习作水平就会日益提高。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成长。
记得女儿刚入小学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体检,回家后我特意和她聊这件事,结果孩子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妈妈,今天一个小拇指指甲特别长的阿姨给我们体检啦”。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因为在我的预设里,孩子应该说体检阿姨很温柔或者很严厉,小朋友们很紧张很兴奋……然而不是,儿童和成人的关注点不一样。这就是儿童视角。
从儿童自身的角度看世界,他们满脑子都是饿了困了,大吃一顿,大玩一场,看见一个怪里怪气的人……我们成年人常常认为这些意义不大,我们更希望孩子多些知识、文明礼仪等。孩子们的发现到了我们的眼睛里,都变得不值一提,甚至总是被否定,被不屑一顾,被忽略。于是他们开始担心:我的想法会不会被笑话?这样写是不是很傻?老师会不会批评?妈妈会不会生气?……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不能说、不敢写,尤其不能和大人说。
周国平先生曾说:“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那天,我顺着女儿惊讶的口吻和她聊了很多关于指甲的奇奇怪怪的事。如果当时我否定她,或者避而不谈,那么肯定听不到后面她说:哎呀,留长了小拇指指甲,是不是为了和其他手指比个子呢?也许,站在孩子的视角去引导,他们的文字里真的会长出灵魂呢。
总而言之,习作是学生记录见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途径,要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不去胡编乱造所谓正确的假话、空话。要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基础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回归儿童的生活层面,使小学生把习作作为一种真实的表达需求、一种心理释放,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提升其表达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