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君
(南通大学医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三支一扶”计划是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基层的政策,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支一扶”计划是基层人才培养与人才服务基层并重的项目,将一批批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高校毕业生输送到基层,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人才队伍成长;另一方面也有效缓解中西部地区、乡村基层人才匮乏现状,为基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可以说,“三支一扶”计划对国家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作为人才培养、输送的有效平台,“三支一扶”计划同样是年轻人放飞梦想的舞台。近几年在疫情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而借助“三支一扶”计划,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
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平台,“三支一扶”计划是年轻人放飞梦想的舞台。高校毕业生发挥自身才能、长处,将才华充分施展到农村基层之中。伴随“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服务,更多的年轻人带着梦想担起责任,扎根到具体的实践之中。高校毕业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走上基层学校三尺讲台,给农村儿童带去知识;将科学的养殖技术、防疫知识送到养殖户手中;带着医学知识走入贫困山区卫生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守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一代代“三支一扶”的青年,在不同的岗位、领域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三支一扶”计划,高素质人才带着技术、知识、创新素质走到基层,为落后地区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接受良好的理论教育,但实践课相对缺乏。借助“三支一扶”计划,既能够很好地帮助高校毕业生增加学习锻炼的机会,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成长,还能够在实践锻炼中、在基层历练中磨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品质。同时,“三支一扶”计划使得年轻人更加重视基层工作,能够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其扎根基层、建设农村的认同感,从而获得成就感。
从政府方面来看,“三支一扶”计划健康长效发展机制较为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不同部门协调性存在欠缺。中央结合“三支一扶”计划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响应上述优惠政策,也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但“三支一扶”计划的相关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衔接性相对较差,且不同地区落实程度也不同。从“三支一扶”计划工作涉及范围来看,它涉及多个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在“三支一扶”计划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环节由不同部门负责,互相了解程度不高,且缺少有效的沟通,很容易导致政策实效性不能落到实处。
其二,招募培养机制有待完善。在一些地区的人才招募过程中,相关部门未考虑到基层实际情况、志愿者专业情况,未实施岗位互选制度。尽管招募的志愿者会在正式上岗之前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指导工作,对毕业生转化成社会人的不适感降低,但就具体培训指导工作效果来看,很少定期开展交流工作,或是定期交流工作缺少有效性、针对性。刚刚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大多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缺少有经验的导师开展精准帮扶,就不能对志愿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指导。
其三,保障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尽管地方财政越来越重视对“三支一扶”计划的专项补助,但由于不同地区重视程度不同,财政补贴状况也不一样,待遇参差不齐,普遍偏低。一些地方组织工作机构也有待完善,缺少专门的“三支一扶”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也存在部分志愿者没有按时到岗、不履行职责的情况,对志愿者的考评管理工作不重视,存在考核等级无优劣之分的形式化情况。
“三支一扶”计划项目的良性运转离不开教育、财政、人事等多部门联动。高校作为输送毕业生的源头单位,在“三支一扶”计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对“三支一扶”计划是否重视、宣传是否到位、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等都决定了项目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项目的长效发展。一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三支一扶”计划就业项目,且缺少健全的组织机构,也缺乏运行管理机制,部分高校缺少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在选择毕业生时,存在较大的被动性,并未将其看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也缺乏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角度进行相应规划,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本领。对于选拔后的就业学生,也未开展有效的跟踪服务,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从而基层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学校“三支一扶”的宣传力度相对较低。学校在对“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宣传的过程中,未充分应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三支一扶”计划项目中。在理想状态下,学校应当借助多种形式,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对“三支一扶”计划项目进行有效的宣传。由于学校的宣传力度不足,学生不能够充分了解“三支一扶”计划的就业政策,因此选择“三支一扶”计划的积极性相对较低,进一步使得参与其中的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少。
高等教育受到精英择业观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趋向于良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的薪资待遇及较小的工作压力,这些都与“三支一扶”计划的工作岗位性质相悖。青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对现实形势与国情了解不充分,对基层社会就业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与功利的价值取向。深入基层、深入贫苦农村的工作需要高校毕业生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才能真正做好这一项工作。
对部分高校毕业生而言,“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且岗位选择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更倾向于到大城市中就业,很难将自身的职业成长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未正确认识“三支一扶”计划的就业前景,缺少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甚至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未做好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准备,在片面地认识了“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的发展优势、政策红利后一时兴起服务基层,将基层服务经历作为升学、择业的跳板,实际到岗后不能对本职工作有正确的认知,因此对基层岗位并不十分重视,未尽应尽的义务,无视岗位职责,存在心理落差,容易出现消极怠工、意志消沉的情况。
“三支一扶”计划主要是为了招揽人才,并将人才引入基层农村,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推动基层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从项目的招募到服务期满到志愿者再就业,我们要促进建立良性科学的运转机制。一是制度保障机制,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三支一扶”计划使得不同部门的工作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对于政府不同部门而言,要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上,推动服务型治理模式转变,加强沟通配合,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从而保障“三支一扶”计划发展的长效性、稳定性。制度保障机制涵盖了“三支一扶”计划的招募制度、培训制度、运转制度、考评制度及监督协调机制等。二是就业保障机制,对于很多志愿者而言,服务期满等于失业,他们面临巨大的再就业压力,服务期满后有超过60%的志愿者要二次就业。因此,项目要建立就业保障体系,让学生从不愿去到抢着去,建立生态绿色的政策环境,努力消除政策屏障,增强基层服务与就业的吸引力,建立就业绿色通道,从职业规划、就业方向和就业能力等多维度加强指导,上下联动,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待遇保障机制,对于任何一项工作而言,报酬是单位对劳动者的认可与尊重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影响个人劳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志愿服务项目的薪酬待遇都远低于应届毕业生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项目要做好经费预算,推出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在岗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安家补贴、社会保险等基本待遇保障外,充分发挥地方企业的作用,通过社会赞助等方式,多途径提高志愿者的薪资待遇,建立结构完善的薪酬体系。
在“三支一扶”计划项目中,基层农村就是大学生历练成长的最好实践基地。对高校而言,要建立健全引导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将“三支一扶”计划就业项目放在重要位置,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高校要对“三支一扶”计划的优惠政策积极宣传,借助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优势,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对有参与意向的大学生,高校要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三支一扶”计划,也可以借助朋辈教育进行基层就业活动宣讲,引导优秀志愿者回学校开展宣讲工作,促进“三支一扶”的接力棒传下去。强化“三支一扶”计划激励措施,借助不同方式,促进毕业生深入基层农村,不同工作小组要注意扎实推进“三支一扶”工作不同环节顺利开展。
同时,“三支一扶”计划要实现精准对接,搭建精准输送平台,把基层最需要的人才输送过去,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在前期访谈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基层志愿者学用脱节矛盾较为突出,大部分志愿者在基层裹身于事务性工作中,从事文职类工作。人才使用不合理,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大学生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没有真正深入基层,这就需要高校把好出口关、基层单位把好入口关,并且在志愿者服务期间全程跟踪,做好引导服务,精准输送,精准服务。
高校要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从内心建立对“三支一扶”计划的认同感,逐步认可“基层天地广阔,大有作为”的理念,积极主动地投身基层建设,树立扎根基层热土、抛洒青春热血的信念。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相结合。要注意引导大学生积极担起历史使命,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服务水平,不可抱着“跳板”心理、“过客”心理等错误思想,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基层锻炼的机会。大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在自身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上,明确就业岗位、方向,保证择业理性,担起岗位职责。
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后扶贫时代”。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三支一扶”计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后扶贫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该项目在农村基层教育、农业、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年轻人的青春价值,确保“三支一扶”计划工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