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难题及对策建议

2022-02-23 12:26李秀东
群文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文化

李秀东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窗口和文化发展的标志,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属于公共财产,为全体公众所有。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设施之一,它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人口素质、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在社会系统中,城市公共图书馆具有的属性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教育理念和公共服务。

一、当前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走入21 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愈加迅猛,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渴望将更加突出,但是城市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重大挑战和难题。

一是物理空间难题。纵观全球,几乎所有位于国际大都市的国家图书馆和特大型城市公共图书馆总馆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物理空间紧缺的烦恼。由于知识更新加速,新增的文献资料和知识载体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内容庞杂,每年都占用了许多新的空间。尽管,许多国家公共图书馆新建时都在预留新的空间,以备未来的长远发展,但是经过一段时期,又会重新面临书满为患的问题。

二是新馆建设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口密度与数量不断攀升,而城市可用地的空间又十分有限,加之国家已经划定生态保护和耕地用地红线,城市发展面临的矛盾将集中呈现在用地紧张方面。而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将占用相当一部分的市区建设用地,许多图书馆又处于城市核心区,用地矛盾更加凸显出来。

三是发展定位难题。城市公共图书馆被公认为城市的信息枢纽和公共文化中心。比如,上海市近年来提出了“城市教室”的理念,着力将图书馆打造成为读者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公共大课堂。世界图书馆界则出现了“信息共享空间”“市民客厅”等发展理念。不同的发展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现在与未来发展的建设选址、建筑设计、服务形态与服务方式。在国内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会出现一些模糊认识,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四是社会竞争难题。由于书城、24 小时书店、网上图书等不断兴起,图书馆在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知识传播方面已经不再占据绝对优势。社会公众的阅读习惯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到访图书馆的读者日益减少,社会公众在获取知识信息资源方面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如果这些来自社会竞争的难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图书馆边缘化的趋势将日趋明显,必将威胁到传统图书馆未来的发展。

五是专业技术难题。技术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和推动力。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一卡通等,都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可以说,技术创新使得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时间、空间、方式都有了无限扩大完善的可能。但是由于各地图书馆硬件设施、技术条件、人员队伍等力量参差不齐,真正实现就近、快速、一站式、无障碍的图书馆管理,面临专业技术的现实考验。

六是网络化信息服务难题。传统图书馆往往强调提供一定的物理空间,使读者在温馨舒适的特定区域学习。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网络、通信、信息传输技术加速更新,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也更加倾向于网络化传输。城市公共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网络化成为图书馆发展必由之路。

七是读者群体发展难题。图书馆存在一些忠实读者和潜在读者。不同类型的读者群有着不同的读书习惯,读者群也在不断细分。比如,城市工薪阶层、知识分子、青少年学生、新兴就业群体、新入城农民工等,如何有效应对这类群体的读书需求,改进和创新图书馆管理服务,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挑战。

八是服务工作难题。图书馆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个分支,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管理活动。传统的8 小时工作制以及行政化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在信息化时代亟待改革。如何在图书馆规模扩张的同时提高软件服务水平,有效满足科学研究、日常阅读、专业查询等服务需要,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网络化使用,将成为图书馆服务必须攻破的难题。

九是建设模式难题。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投资方式来看,基本上都是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全额拨款,但是国家投入和社会投资公共建设的图书馆比较稀少,完全由社会上个人投资兴办的图书馆更少。

二、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对策建议

图书馆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知识型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事关未来长远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从2005 年10 月11 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05年12 月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党中央国务院一再提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6 种类型中,以图书馆居首。党的十八大以来,又进一步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2016 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文化产品、惠民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这充分说明,公共文化事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宽广。

着眼当下发展,城市图书馆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转型发展,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思路可供借鉴。

(一)进一步明确城市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城市公共图书馆自身的角色定位取决于其对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认知,称之为“角色认知”或“角色领悟”。“角色领悟即每个人由于受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所充当角色的不同理解。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角色的扮演。”与社会群体、个人一样,图书馆同样具有自身的角色定位。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就是有丰富的藏书、宽敞的建筑、读书的场所等等。面对当下大数据时代扑面而来,图书馆的业态形式、发展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信息资源的载体从原来以纸质为主,逐步扩展到光盘、数据库及网上资源等多样化的载体。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不再局限于本馆的文献书籍资料。图书馆走出了“藏书楼”的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社会物理概念的固定建筑,如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存在形态更受青睐。服务理念上,传统图书馆主要通过工作人员利用本馆拥有的图书文献资料,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览、外借、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图书馆的这些角色定位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第一,图书馆要把角色定位成公共文化资源的提供载体。从公共文化的角度看,图书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公平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公益性。作为基本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首先是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基础。立足于公共文化的提供载体这一定位,能够有效降低图书馆的使用门槛,使所有人能够平等、无障碍地走进图书馆,实现全民共享。第二,图书馆要把角色定位成现代化信息资源的流通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信息媒体如网络、电视等成为知识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为了生存发展,也必须从传统的借阅、阅览管理,逐步向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转变,建设物理实体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竞争需要。第三,图书馆要把角色定位成公共文化教育的服务机构。城市公共图书馆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读者服务这个宗旨,应该在服务态度、服务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以此赢得读者的支持、信任和认可。

(二)社会公众应该对城市公共图书馆有合理的角色期望

图书馆的角色扮演会出现种种问题,关键的原因在于图书馆与读者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角色期望,也称为期望或者社会期望,它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图书馆的角色行为与读者期望应该属于互动的关系。读者期望是在与图书馆的相互行为即互动中形成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社会组织的角色行为扮演。图书馆要实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必须要了解、把握和认识社会期望。而社会公众也要合理地调整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期望,使自身需求和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达到合理的契合。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有差异,物质基础和条件不同,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社会公众应该对这一实际情况有充分的把握和认识,避免出现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其次,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发展对图书馆带来的客观困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加快普及,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和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信赖和依赖程度加深,应该引导社会公众客观认识到这一重要变化对图书馆带来的冲击,理性看待公共图书馆的现状。

(三)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入

图书馆是一个没有现实经济产出的单位,但它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影响是长远、潜移默化的。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应该把公共图书馆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是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支持力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2018 年实施以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经费的确有了相应的保障,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价阶段性上涨,各方面成本不断上升,这也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全额拨款的公益性单位,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应继续加大对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运营的支持力度,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二是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运行机制。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需要相应的法律规章来保障其规范运行。应加快图书馆立法步伐,完善长效化的政策机制,形成公共图书馆统一的管理和运行标准,为图书馆发展提供强大的公共政策支撑。三是建立完善科学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立足于传统发展基础,体现预见性和科学性,建立公共图书馆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设施的一部分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实现规划引领、稳步发展。四是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设立公共图书馆劝募机构,宣传、鼓励和开发民间捐赠,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图书馆事业中来。

(四)城市公共图书馆要不断谋求创新发展

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着眼于未来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

一是加快技术创新。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创新,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应加强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在图书馆的深度运用和融合,把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和现代的电子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网络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图书馆管理以及图书的借阅、文献资料查阅的自动化。建立24小时电子服务系统,推广图书电子影印阅读,实现特色化发展。二是提高覆盖面。大型图书馆虽然向社会公众开放,但受益最多的还是附近的居民。在国外,社区图书馆已逐渐成为社区建设和居民需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使更多的人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应大力推动图书馆向街道社区延伸,特别是通过设立分馆网点等方式,大力发展社区图书馆。三是加强宣传与推广。公共图书馆不仅是普及教育的第二教育课堂,而且还是科技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是公众应当享有的一种权益。针对目前人们对公共图书馆认知不足、阅读需求不强、图书馆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宣传,广泛提升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促进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四是坚持读者导向。随着市场化快速推进,图书馆也要树立竞争意识,加强对不同读者的阅读心理、服务特点和读者工作规律的把握,在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中充分体现读者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图书馆整体环境、阅读及学习的设备、开放时间、公共服务等,都必须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从而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效能。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