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朝暮
说起对一个人生活状态的称赞,“松弛感”可能是其中之一。这个词来自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一个场景:一位女士带全家人出门旅游,遇到孩子证件过期、行李需重新托运等突发状况。围观者猜测他们一定会暴躁,但没想到一家人并没有发生冲突、争吵,而是从容地重新安排,轻松平常地解决了一件外人看起来很麻烦的事情。帖子发出后引发讨论,网友纷纷感慨:“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处在忙碌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想拥有这样的松弛感呢?
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成年人每天忙碌不已。繁忙的工作、琐碎的生活让人难以松弛,常常处在神经紧绷的状态。
松弛感不是心大、懒惰,更多的是指在烦琐、忙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秩序。“很多人已经丢失这种状态很久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表示,“松弛感和社会上充斥的焦躁、不安、紧张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那种放松自如、安静平和的状态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
从神经理论来看,松弛感是一种腹侧迷走神经活跃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感到安全并与他人产生联结感,体验到希望、灵活等积极感受。
不少人认为,松弛感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状态,有钱、有闲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松弛感更多的是一种内在品质,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是松弛感的必备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拥有松弛感的人一般有很高的涵容力,即使外界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也能从容应对。这些品质和能力并不完全来自物质自信,大多数人都可以试着成为这样的人。
面对外界的语言攻击、突发事件、不符合预期的结果时,不要着急反应甚至反抗,时刻提醒自己慢下来,尤其不要冲动行事。
处变不惊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处理困难的次数多了,多从积极的角度总结经验,以后应对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漠不关心、无上进心不是真正的从容,提前做准备、做规划,有人生掌控感的人更容易松弛下来。尽量不要被生活、工作追着走,减少一些“不得不”,多一些“有备无患”。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愿每个人都能心灵自由,活得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