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的藏宝之路:古玉从不败美人

2022-02-23 01:49徐建中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玉玉镯冯唐

徐建中

谈得了情,经得了商,作得了诗,写得了文章,这个人就是冯唐!一方面,他是作家、诗人;另一方面,他是协和医学博士、前麦肯锡咨询全球合伙人、前华润医疗CEO、中信资本PE高级董事总经理。在很多人眼中,冯唐是游吟诗人、文坛才子,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只是他人生高光中的一角。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顶级的收藏大腕,特别偏爱收藏古玉。他曾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古玉是他生活中的贵人,他甚至认为古玉不朽,胜过美人。那么,冯唐和古玉究竟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

偶然相逢,初识玉镯情切切

冯唐1971年出生于北京,他从小成绩就非常好,17岁考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8年后拿下医学博士,后来弃医从商,在商界照样风生水起、出类拔萃。

他在自己涉猎的每一个领域,都希望做到极致,收藏也不例外,而对古玉产生兴趣,源于一次偶然。

那天吃饭时,老板娘送来一盘免费瓜子。艾丹从外衣兜里掏出一只玉碗,一边把瓜子倒进去,一边说:“嗑瓜子也得有讲究,用玉碗装着,吃起来特别香。”

冯唐盯着那只玉碗,白、润、腻,光素无纹,碗口镶一圈一厘米宽窄的黄金,瓜子静静躺在玉碗中央,仿佛一下子高贵起来。冯唐当时对于收藏玉器还一窍不通,便问;“这个玉碗是古董吧,什么年头的?”

艾丹说:“你看这碗的玉种非常好,尤其是工匠没有乱添工雕花,所以可以断定是清朝早期到清朝中期之间的东西。”

冯唐用手摸了摸碗身,里里外外仔细看了一遍,除了一片冰凉,并没看到什么清朝的印记,便疑惑地问:“就这么一个小玩意,你怎么就能肯定一定是清朝的?”

艾丹哈哈一笑:“你怎么知道是草鱼不是鲤鱼、是唐诗不是宋诗、是好姑娘不是太妹、是好企业不是烂公司?道理是一样的,见多了,琢磨多了,就知道了。”

冯唐点点头,这话他比较认同,就像自己诊断过的那么多恶性肿瘤,因为见得多,即便不切片化验,单是看到那凹凸不平的外观,基本也能做出诊断。

原来,识玉和诊病竟然异曲同工,他这样一想,居然有些喜欢收藏这玩意儿了,便问:“你衣兜儿里还有什么宝贝,拿出来瞧瞧?”艾丹微微一笑,掏出一对玉镯,青白玉,二龙戏珠,在灯光下温润细腻,仿佛年轻姑娘刚刚洗好的头发,散发出诱人的柔光。

冯唐心下一动,过几天正好是妻子的生日,这么漂亮的玉镯,不如买下来送她吧。艾丹一听,本不想卖,但想到朋友买的是生日礼物,情深意切,也不好拒绝,便说:“好吧,清朝中期的玉镯,就给八千元吧。”

冯唐也不迟疑,当时包里正好有一个信封,是报销回来的现金,便立马付了钱,把玉镯收好,只等着送给妻子。

回到家,等不及妻子生日,冯唐便提前把玉镯放在妻子面前。看着玉镯上的龙仿佛在游动,妻子越看越喜欢,轻轻偎依在冯唐怀里,情话绵绵。倏忽间,他觉得玉镯既然能为自己带来这种美妙的感觉,古玉就是自己的贵人。既然缘分来了,就应好好珍惜,从那一刻开始,冯唐决定收藏古玉。

真真假假,粉身碎骨挡祸灾

收藏古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按冯唐一贯的作风,他希望同样做到极致。于是,他决定虚心向艾丹学习。

在北京古董界,艾丹有一双火眼金睛,道行深不可测,冯唐自称是艾丹的徒弟。

艾丹带着冯唐逛了一趟北京的古玩城,看了不少玉。艾丹说,街面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所谓古玉都是假的,不要轻信自己的判断,尽管潘家园地摊上的玉器看着真像玉做的,看着真老,但还是别轻易相信,自古以来,造假就是一种高科技。

一趟走下来,冯唐发现玉器收藏这个行当非常神秘,也特别有意思,里面竟然真藏着不少欺诈的成分。

一块外表普通的玉,没有商标、没有注册、没有质检,怎么确定它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呢?所以这里面特别考验人的眼力,一不留神,很容易被蒙骗。

這让他想起大学时,上植物课的场景,老师在桌子上摆一排叶子、树枝和花瓣儿,然后让冯唐和同学们猜是什么植物、什么科、什么种?

冯唐深思了一下,忽然觉得鉴别一块古玉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眼前摆着一排玉器,哪些是老的、哪些是新的、哪些是高仿、哪些是粗仿,甚至哪些根本就不是玉,而是一块石头或者塑料,都需要慢慢积累经验,才能准确判断。

面对辨别古玉真伪的疑问,很多人觉得是一门玄学,冯唐却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古玉收藏的“好玩”之处。

严格来说,中国玉指透闪石和阳起石等软玉,如果宽泛定义,还包括缅甸硬玉,即翡翠,也包括玛瑙、水晶、碧玺、绿松石、青金石等。

随着对古玉了解的深入,冯唐对它越来越痴迷。尤其是玉的体积小,便于携带,这比瓷器、青铜器之类要方便得多,而且在海关过境时警报器从来不响,这对于经常在香港和国外跑来跑去的冯唐,就方便了很多。

并且,在投资价值方面,玉的升值性非常好。2004年,冯唐花5000块钱,买了一块“籽玉”,没过几年,就涨到了5万元。而当年他送给妻子的那对玉镯,已飙升到6万元。

很多个孤寂的夜晚,冯唐喜欢静静地抚摸古玉,手指所触之处,光滑温润,熨帖无比,内心的烦躁便一扫而光。有时候,他觉得古玉能听懂自己的心语,就像一位多年的知己。

有了艾丹的帮助,冯唐在收藏上基本上没走过什么弯路。买玉的时候,一般都有熟人和朋友带着,在大家都认可一件东西的情况下才掏钱买。有时候不小心看错了,还可以退还给古董商,毕竟大家都是朋友。

相比之下,冯唐觉得有些刚开始玩收藏的人就没有自己幸运了,他们好大喜功,一上来就想做大,结果变成了所谓的“国宝帮”。这些人在收藏上也花了几百万元,家里堆了一屋子古玩,却没有一件是真的,全是赝品。

如果玉商说,他手上的藏品是上个月才挖出来的,多半就是赝品,千万别信。

冯唐渐渐发现,长见识没有别的好方法,除了多看图录,知道正品长得什么样,还得多上手实物,实物给人的综合信息远远大于图录。就像当初学外科,手术图谱看得烂熟,能背着画出来,可上了手术台,将病人的腹腔打开,却和手术图谱长得完全不一样,一下子就傻眼了。所以,图录得看,但要在实物的把玩中学会变通。

看冯唐对古玉如此用心,艾丹说:“古玉是有灵性的,看看,摸摸,不烦。你要把它当成亲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冯唐明白艾丹的意思,从此就一直佩戴古玉,从不离身,因为,他相信古玉是他的贵人,一定能为自己带来好运。

可那一天午后,冯唐在家泡茶时,身上佩戴多年的古玉突然碎了。他心下一惊,一种不祥的感觉涌上心头,都说玉能挡灾,看来有大事要发生。

然而,还没等冯唐想明白到底会出什么事,他就突然高烧起来,更奇怪的是,医生一时间也没检查出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

冯唐很是焦急,没想到第二天却发生了奇迹——烧退了。冯唐顾不得去深究原因,他总觉得古玉在提示自己,一定是什么重要事情发生之前的征兆。片刻思索之后,他毅然辞去了华润集团的CEO一职。

很多人并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他是脑子烧坏了,没想到几天后,华润集团的董事长宋林突然出事,被立案审查,冯唐因为辞职才没被牵连。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冯唐首次谈到了自己的名利观:“我是最近收藏古玉才明白,名利跟一个人的状态无关,而跟修行相关,不是说你很富有,你的金钱观就OK,也不是说你很穷,你的金钱观就NO,这些,都需要修行。”

冯唐觉得,收藏古玉正是一种修行,古玉粉身碎骨替他挡下一灾,不管是不是巧合,他对古玉是更加珍爱而痴迷了。

玉不离身,古玉文化永传承

如果说,古玉挡灾只是冯唐对玉石收藏领悟的最初级阶段,那么接下来他对古玉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就是收藏的最高境界了。

一天,艾丹送给了冯唐一本书——英国人杰西卡·罗森写的《中国古玉》,虽然是英文版,但冯唐很顺利地读了下去。他惊奇地发现,古玉文化远比他原来想象得要高深,准确来说,古玉不单单是古玉,而是一部记录历史的活化石。

原来,玉是一种可以用来研究不同时代人的精神、审美、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媒介,比起玉,家具和瓷器最早只能追溯到宋朝,青铜器虽然出现得更早一些,可是到了汉代以后就很少被广泛使用。而玉石却记录着中国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每个朝代的玉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一发现让冯唐激动不已,他喜欢读古人的文字,可是如果只看文字,没有实物的参照,总让人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而玉器无异于提供了一种实物参照。

以前,冯唐读商朝的甲骨文,发现里面写的主要就是两件事:打仗和祭祀,很少提及日常生活。可现在他看那个时期的玉器,发现上面的花纹和描绘的内容很多都张牙舞爪、怪异凶残,这种气质和当时的文字风格是相通的,雖然比较抽象,却非常神奇。

读到了唐朝,冯唐能在唐诗之类的文字里读到更多表现日常生活和人物感情的东西,但看唐朝的玉器,会发现很多玉石上雕刻的都是花花草草,更加写实,更贴近生活,不像早期那么抽象古怪。

这些认识让冯唐如获至宝,文化的传承,少不了对历史的研究,而这些知识,他后来都运用在了自己的书中。

如果说,冯唐最初喜欢上古玉,是认为它是自己的贵人,能驱凶避邪,带来好运;那现在痴迷古玉,则是为了传承古玉文化,因为玉能让他神交古人,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冯唐喜欢中文,但是只细读文章不能完全理解书写文章的那个朝代。中国人用玉,历代不绝,更久于使用文字的历史,参照古玉,对一个朝代的文化理解更容易深入进去。

接下来,冯唐又读了大量相关的书,包括单册的玉器图谱、玉器全集、出土玉器集、考古记录、拍卖记录等。通过这些书,他熟悉了各个朝代玉器的器型、纹饰,这些知识可以用来鉴别玉器的年代。

除了读书,他开始有计划地收藏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玉器。每到一座新的城市,他都会去光顾那里的古玩店,看到喜欢的玉,必买无疑。

刚开始,冯唐喜欢清朝中期的东西,石头白,雕工好;然后很快转战汉代,玉器简洁、自信、嚣张、凌厉,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制玉几乎不用琢功,多用切刀,八刀成型,神气十足;进而转向商周,巫医不分,灵异通神,当时的人平均寿命才三四十岁,生命如花和朝露,看着商周玉上的飞鸟、游龙和长发飘舞的人头,仿佛看到了古场景的疯狂和浑厚。

渐渐地,基本上每个时代的玉器,冯唐都收藏了一些代表性的器物,零零碎碎已经收集了几百件。并且,他慢慢开始在收集方面有所偏好,渐渐更喜欢那些高古时期,也就是汉代以前的玉器。他认为那时候的古人做事特别认真,制作一件玉器往往需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所以做出的玉器都是精品。

2008年,冯唐的杂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出版,里面有一篇专门谈玉的文章,题目叫《人活不过手上那块玉》,文章写道:“不朽有诱惑,立德立功立言有难度,所以,潜意识驱动人们热爱收藏。老的东西,流到今天,相对于时间,相对于向不朽的卑微的努力,才是对的东西……还是玉好,不朽不烂,不言不语,摸上去永远是光滑如十八岁姑娘的头发和皮肤,陪完你一生,才想起去陪别人。”

若有敬重藏在心,好玉从不败美人。古人有句话叫“君子比德于玉”,认为玉有“六德”:温、润、结、细、凝、腻,正好对应了君子的六德:仁、厚、礼、义、智、信。从古代起,很多文人都喜欢在身边佩戴一块玉,这种风格很能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质。

就单一物件而言,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是玉,西方是金。相比之下,文字只有四千年,唐诗只有一千年,宋瓷不到千年,明朝家具五百年,而中国用玉却有八千年,历朝不绝。有着这么悠久的文化历史,冯唐每次看着古玉,心中充满了自豪。

某杂志曾这样评价:“冯唐真正厉害的是,他既能做个霸气侧漏的商人,也能做个文艺洒脱的作家,还能做传承古玉文化的收藏家。”

2021年,冯唐的新书《有本事》上市,其中囊括了他二十多年职业生涯中,他干一行成一行,许多决策都精准得吓人,当别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只是用手指了指新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听从内心,敬畏天理,传承文化,好玉从不败美人。”

编 辑/征 贞

猜你喜欢
古玉玉镯冯唐
敬与恕
平安归来
敬与恕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山水黔南
水家情
妙用玉镯
牛 人 荆歌
溥仪的本领
怎样养护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