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之火点亮中国冰雪产业

2022-02-23 00:00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冬奥滑雪冰雪

北京2022年冬奥会接近尾声,更多目光也聚焦中国冰雪产业发展——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群众上冰上雪,各地将冰雪资源转化为冰雪经济,“冷”冰雪变身“热”资源,冰雪产业获得繁荣发展。

冬奥惠及广大民众

  北京冬奥会上,7个大项、15个分项“全项目参赛”令人振奋,参与项目、选手人数,在我国冬奥历史上创造新高。

随着冰雪经济持续升温,冬奥筹办实实在在地惠及赛区及周边的广大群众。近年来,随着室内滑冰场、室内滑雪场等真冰、真雪场,以及旱雪、滑雪毯、仿真冰场等高科技的应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全域发展的势头喜人。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国内冰雪旅游收入将超1.1万亿元。

目前,东北、京津冀、新疆等地区冰雪运动发展动力十足;以西藏、青海等省份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冰雪旅游观光带和以四川、贵州、湖北等省份为代表的中西部冰雪休闲带初具规模,“东西南北一年四季”的中国冰雪经济新格局已经成形。

截至2021年年初,各地已建成654块标准滑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的增幅分别达到317%和41%。近几年,芬兰、挪威、日本、韩国等国滑雪队纷纷选择张家口崇礼雪场进行训练。

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借风提速

 作为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举办地之一,张家口赛区多块场地上演着精彩纷呈的世界级较量。赛场外,这座塞外山城立足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冰雪产业也在强劲发展。

 “张家口着力打造冰雪装备制造业,建有高新区和宣化两大冰雪装备产业园,通过打造轻重装备结合,研发制造服务兼顾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冰雪运动装备制造基地,推动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张家口市副市长刘海峰说。

 作为全球造雪行业领军企业,意大利天冰公司于2018年7月入驻张家口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该公司的造雪设备已为6届冬奥会提供服务,并为北京冬奥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提供造雪设备和自动化系统。

 “冬奥会契机使得冰雪产业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我们依托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区,用一流的技术和产品服务冰雪产业、服务冬奥。”天冰冰雪设备张家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师鹏飞说。

 宁波金峰文体器材有限公司借“轮转冰雪”契机,通过提前布局赛道和数年研发积累,产品销量每年都有超过20%的增长,去年共销售包括冰刀鞋在内的各类鞋品近40万双。

 2月15日的冬奥赛场上,17岁的中国选手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勇夺金牌。与苏翊鸣一起登上领奖台的,还有另一番中国骄傲,那就是该项目铜牌获得者、加拿大选手马克斯·帕罗特手中的雪板。帕罗特的雪板由国产滑雪品牌Nobaday提供,这是国内唯一一款登上奥运决赛赛场的滑雪装备。这已经是Nobaday第二届奥运之旅了。2月9日的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比赛中,帕罗特用这块雪板夺得冠军。这也是中国的冰雪装备获得的“奥运首金”。

滑雪装备只是奥运赛场上的一小部分参与者,从开幕式的各品牌“羽绒服大比拼”就可以看出,运动品牌也在充分落实赞助商的权益。国产运动品牌匹克赞助了七个国家运动员的开幕式入场服装。在国内,安踏作为中国奥委会的官方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多支国家队的主赞助商,曝光力度显然是最大的。目前安踏共赞助了22支国家队(包括夏奥会参赛队伍),今年冬奥,安踏赞助的包括中国高山滑雪队、短道速滑队、冰壶队等,多数是夺牌热门。

运动品牌之外,制造业也加入奥运装备的准备当中,例如由工信部牵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一汽集团自主研发与生产的雪车。

冰雪新人才“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内蒙古东北冬季漫长,冰雪资源富集。去年,坐落于此的呼伦贝尔学院获批增设冰雪运动专业,是中国拥有该专业的10所高校之一,当年9月首批招收了40名学生。

四年内,这些“冰雪新生代”将系统学习短道速滑、冰球、单板滑雪、花样滑冰等课程,还将在当地及哈尔滨市的多个滑雪场实习实训。去年,学校还投入50万元为他们购置了教学设备,包括冰球鞋、冰球服、冰球杆、护具、冰壶等。

和呼伦贝尔学院一样,一系列高校纷纷行动,从“第一环节”开始发力:北京体育大学自2016年起相继成立冰雪运动学院、冬奥培训学院、中国冰上运动学院等,全方位布局;河北体育学院冰雪运动系自2015年成立以来,近两年已有500多名毕业生走上相关工作岗位,目前还有在校生近1800人……

这是近年来中国加快培养冰雪人才、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冰山一角”。

北京冬奥会的到来提升了冰雪运动的热度,“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成现实。

在国家体育总局“校园冰雪计划”的推动下,2020年中国遴选出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00所。这一数字到2025年预计将为5000所,根据智研咨询的预测,可覆盖超过280万户家庭。

“白雪换白银”“冷”资源变“热”产业

 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不仅赋予冰雪装备制造业强大推力,这份“冰雪奇缘”也为我国冰雪旅游发展掀开新的篇章,各地在大潮中抓紧 “白雪换白银”,推动“冷”资源变成“热”产业。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8至2019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2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860亿元,人均消费为1734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端起“雪饭碗”,吃起“旅游饭”。

吉林地处冰雪黄金纬度带、东北亚冰雪资源核心区,这里近年来紧抓北京冬奥会契机和得天独厚的冰雪优势,连续举办5届雪博会、连续5年推出“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系列主题活动。“冰雪”已成为吉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活跃全省经济的重要一极。

 有“雪乡”之称的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工人樊兆义也摇身变为了民宿老板。

 “一开始是翻建自己家的老房子,就3个房间,1个厨房。前几年投入了400多万元建起像样的民宿,有30个房间。”樊兆义说。目前,雪乡拥有的经营主体已超过200家,旺季时一床难求。

过去,陆文、王兴龙等人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甘肃农民。2019年底,甘肃白银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建成投用后,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春节期间,备赛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训练如常。每天午夜开始,基地越野滑雪赛道负责人王兴龙会带领他的团队,对雪道进行“美容”——造雪、压雪。

 “冰雪运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業。现在团队成员的平均月薪已超过4000元。”王兴龙说。

《2021年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以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为基础,以冰雪大众休闲健身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以冰雪体育旅游为带动,冰雪装备制造为支撑,我国冰雪产业体系正快步完善。

(本版稿件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讯、澎湃新闻等)

猜你喜欢
冬奥滑雪冰雪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冬来啦,滑雪去
小熊滑雪记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