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区分局 段福刚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展势头猛、现实危害大、打击治理难的痛点,以及反诈工作面临的基层警力紧张、社会共治机制不全等难题,2022 年4 月以来,重庆市北碚区立足“经济、适用、易于推广”原则,通过深化警企合作、警校共建、警民联动,构建“1+3+N”全民反诈大联盟,开发反诈预警平台、劝阻小程序等应用,融合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事前自动预警、事中及时劝阻、事后溯源反制,逐步形成了“预警+劝阻+宣防”立体化反诈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预警防范效果。
但受技术手段限制、队伍劝阻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预警失败案件的占比居高不下等难题。笔者结合日常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和2022 年9 月2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要求,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预警劝阻工作提出些许思考,逐步形成了“人工+数据”相结合的预警劝阻模式,避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保护当事人财产免受损失。
重庆市北碚区常驻人口80 万人,有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3 所,中等职业学校6 所、中学18 所、小学47 所、幼儿园120 所。2022 年4 月以来,北碚区公安分局通过深化警企合作、警校共建、警民联动,构建“1+3+N”全民反诈大联盟,开发反诈预警平台、劝阻小程序等应用,融合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事前自动预警、事中及时劝阻、事后溯源反制,逐步形成了“预警+劝阻+宣防”立体化反诈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预警防范效果。机制建成以来,全区电信网络诈骗发案较一季度环比下降7.15 个百分点,比主城序列多下降24.55 个百分点,比全市多下降29.27 个百分点,实现发案降幅远大于主城、全市平均水平,损失上升幅度远小于主城、全市平均水平。
一是秒接秒提醒。联合电信公司开发“北碚版”反诈预警平台,利用电信大数据的全量搜索、关联分析、地理挖掘、话单分析等优势应用,用技术手段阻断诈骗传播信息流。当群众接触疑似诈骗电话、可疑网站时,反诈预警平台及时向手机用户推送手机闪信和预警短信,累计下发107 万余条闪信提示,其中预警短信11.5 万余条。
二是智能劝阻及时。与电信公司、百应科技合作,搭建AI 语音智能劝阻平台,与“北碚版”反诈预警平台联通。针对反诈预警平台推送预警短信的手机用户,AI 语音智能劝阻平台再次自动拨打语音电话进行劝阻,进一步提升劝阻成功率。AI语音智能劝阻平台已累计搭建20 余个类型80 余套精准话术,及8100 多个行业语料,6500 多个行业正则库,覆盖热点反诈劝阻和宣防场景,能够实现精准劝阻。
三是坐席劝阻高效。在北泉、水土、蔡家三个预警数量最多的街道,以劳务外包的形式,由电信公司派遣专业呼叫中心人员设立实体化运行反诈呼叫坐席,与民警、辅警合署办公,根据反诈狙击手、金钟罩平台预警数据开展反诈电话劝阻工作,切实解决基层警力不足问题,提升预警劝阻工作效率。
一是构建反诈大联盟。构建起公安牵头,镇街、学校、企业多方联动,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的“1+3+N”反诈大联盟,开展反诈平台研发、反诈劝阻、反诈宣传等工作,涌现出西南大学“玉兰卫士”“小蜜蜂”“啄木鸟”“美团骑手”等先进反诈劝阻队伍。
二是打通运转流程。自主研发“反诈劝阻小助手”微信小程序,通过“线上发布案情+指尖认领任务”,实现上门劝阻人员轨迹可跟踪、处置流程可追溯、上门劝阻效果可查询,打通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反诈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强化工作保障。由镇街落实奖励资金保障,对见面预警劝阻工作人员发放补贴,特别是对于成功避免群众大额资金被骗的情况进行单独奖励,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
一是构建知识底座。针对反诈海量数据,以案件构成“人、地、事、物、组织”五要素为核心,通过建立科学的标签体系,搭建北碚区智慧警务知识底座,实现人与事、人与人、事与事、人与物、人与地等关联关系的分析挖掘,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办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复盘研判提升。坚持问题导向,对预警失败案例认真复盘,查摆问题不足,分析薄弱环节,持续完善预警、劝阻工作流程,推动反诈预警劝阻工作多跨协同,不断提升整体智治水平。
三是引入心理学支持。依托与西南大学警校共建机制,引入心理学专业理论,对全区易受骗人群开展研究、刻画,编制预警劝阻话术对受害人进行“反洗脑”,有针对性地制定反诈宣传策略,提升反诈预警劝阻、宣传防范工作质效。
一是强化反诈劝阻培训。定期组织反诈大联盟劝阻队员开展反诈劝阻培训,向劝阻队员讲解最新诈骗手法、劝阻技巧、预警指令接收处置等内容,并且各派出所根据每日发案情况编写预警提示,并推送给劝阻队员,提高劝阻可信度。今年以来,共开展反诈劝阻集中培训18 次,培训劝阻队员300余人次。
二是聚力线上宣传引导。打造区融媒体中心、区级部门官方公众号、分局“三微三端”平台等新媒体宣传矩阵,发布反诈宣传稿件440 余篇次,点击量100 余万次;依托AI 语音智能劝阻平台,对辖区高发地区、易受骗人群采取“点对点”精准反诈宣传,覆盖辖区群众22 万余人次。
三是拓展线下宣传阵地。深入开展“无诈校园”创建活动,充分发动社区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美团骑手等反诈大联盟劝阻队力量,常态开展反诈“五进”宣传活动,不断丰富流动车宣传、场站定点宣传、旅店宣传、社区反诈讲座等宣传形式,构筑全民反诈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共张贴反诈宣传海报1.1 万余张,悬挂反诈标语700 余条,开展反诈宣传活动2400 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6万余份。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高、传播广、危害大、防范难”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以重庆北碚为例,2022 年以来发案921 起,同比下降14.96%,占全部刑事发案的44.49%,仍是第一大刑事犯罪,特别是群众经济损失高达5286.41 万元,同比上升7.82%。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在预警劝阻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直线-职能”机制在我国已经推行了较长时间,各个部门之间交流不畅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完全解决[1]。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严重制约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预警劝阻水平的提升。个别单位或个人认为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事情,防范犯罪也是公安机关的主责。在预警劝阻过程中或配合不积极、或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各街道(镇)、村(社)没有形成以志愿者、网格员、楼栋长等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劝阻队伍。因此,预警劝阻电话无法接通时,不能第一时间通过基层组织联系上劝阻对象。
预警劝阻工作,时间就是金钱,晚一分钟预警,当事人被骗的可能就加大一分,及时、准确预警是劝阻工作能够取得效果的前提和关键。在实际预警工作中,有些预警信息在当事人接到诈骗电话几个小时后才推送,即使反诈民警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当事人,其中一些防范意识低的受害人也早已完成了转账,预警滞后严重影响了劝阻成效。而且,一些预警信息不准确,当事人正常通话被识别为诈骗电话进行预警推送,反诈民警处置这些无效预警也延后了其他预警指令处置的开展。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2022 年以来共发生6 起100 万以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其中4 起为受害人被骗后系统才预警,2 起系统未对受害人预警。
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不断加强,各类预警数据和信息越来越多,劝阻民警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一些劝阻民警接触预警劝阻工作时间不长,缺乏主动劝阻的积极性,劝阻措施、话术单一,仅仅停留在电话、短信劝阻的层面,难以说服当事人,同时缺乏劝阻经验,不能根据说话语气、逻辑等细节识别出被深度洗脑的当事人,出现劝阻失误。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部分预警员,日均需预警劝阻100 人以上,本来能力欠缺,加之数量大,更是疲于应对,效果不佳。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使用诈骗话术对受害人实施“心理控制”,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自愿将资金转给犯罪分子。即使劝阻人员面对面向受害人讲解其所遭遇的新型骗术,一些受害人仍表现出不信任、抵触情绪,甚至抗拒的态度。当前,预警劝阻人员欠缺心理学知识,不能针对不同人格特征的潜在受害人调整劝阻策略。加强预警劝阻人员的心理干预能力,使预警劝阻活动向心理辅导发生转变,才能实现预警劝阻“反洗脑”功能与诈骗话术剧本“洗脑”的抗衡。
有效的预警劝阻可以成功避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保护当事人财产免受损失。按照《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要求,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预警劝阻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预警劝阻工作成效,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安全。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力量资源,建立职责清晰、协同联动、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打击治理体系。依托党校对街道、乡镇党政干部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题培训,做到精准施策,梳理本地常见电诈类型,精心编制《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及案例汇编》,提升防范针对性。密切同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的联动劝阻,对于电话通话时间较长、手机设为飞行模式或呼叫转移、不相信劝阻民警提醒等被骗可能性较大的潜在受害人,要果断采取保护性停机,为民警当面劝阻赢得时间。同时推送银行机构,监控潜在受害者名下账户,探索临时冻结机制,找到当事人并劝阻成功后及时予以恢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技术反制,建立对涉诈网站、APP 及诈骗电话、诈骗短消息处置机制。公安机关要继续加强同通信管理局等有关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及科技公司的合作,依据预警原理,加大预警系统研发,提升技术预警发现能力,对各种涉诈后台的数据进行渗透获取,深度挖掘QQ、微信、电话、短信、网站等诈骗通联工具项,汇集海量的涉嫌电信网络诈骗“黑名单”,通过AI 人工智能自动比对、研判,增加预警数量,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强预警信息的全面性,做到及时准确进行预警。
做精做强公安机关专业劝阻预警队伍建设。针对频繁出现的“杀猪盘”、刷单兼职、冒充熟人等诈骗预警类型,总结其诈骗手法及作案规律,梳理总结成功劝阻经验,根据不同的诈骗类型,制定相应的劝阻流程及劝阻话术,编写预警劝阻工作手册,定期举行业务培训,提升民警劝阻能力。
同时,按照《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组建社区干部、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预警劝阻队伍,做好人、财、物保障,建立配套奖励工作机制,建立亲属、朋友、社区、派出所、反诈骗中心等社会多方共同联动和分级预警处置模式,分级分类进行刚性上门劝阻,不断提高劝阻成功率,全力降发案。探索建立健全全方位、广覆盖的反诈宣传教育体系,开展“五进”活动,形成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
进一步增强预警话术中“反洗脑”心理控制术原理应用,强化受害人心理研究,对抗诈骗话术对受害人的心理控制,以便在预警解除过程中准确判断受害人的反映特征。从而在短时间内让受害人对预警人员的身份产生认同感和信任,并且进行“一击命中”的劝解。
劝解的关键是要打开诈骗话术中层层联接的条件暗示所形成的“枷锁”。诈骗话术让受害人陷于资源与虚构情景相联结、配合的错误意识中,并有持续强化错误认识的势头,而劝解人员要以出其不意的穿透性关键词诱发受害人的错误认识发生逆转。
同时要根据受害人的心理反应及其外在表现,灵活选择预警劝阻的强度和方式,如采取强度不同的上门预警、见面干预措施,必要时采取技术切断措施,中断受害人的转账行为。
公安机关紧盯投资理财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刷单诈骗、贷款诈骗等常见案件,结合年龄性别、从业情况、生活情况、被骗特征等因素,分类搭建易受侵害群体分析模型,融合网络数据、行业数据和通信数据,建立疑似被骗人员、重点关注人员、特定行业人员三个主题数据库。组建社区民警、网格员、家庭成员三人小组,按照“本地一律见面劝阻、外地一律视频劝阻”要求,对疑似被骗人员开展精准劝阻和跟踪宣传。
目前,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中,预警劝阻作为技术反制措施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安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要求,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坚持打防结合、防范为先,强化预警劝阻,加强宣传教育,坚持科技支撑、强化反制,继续通过深化警企合作、警校共建、警民联动,开发反诈预警平台、劝阻小程序等应用,融合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完善对电信网络诈骗事前自动预警、事中及时劝阻、事后溯源反制,逐步形成了“预警+劝阻+宣防”立体化反诈新机制,避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保护当事人财产免受损失。
重庆警方成功打掉一电信诈骗“水房”团伙涉案金额达2500 余万元
9 月6 日,重庆江北公安分局通报,在“百日行动”中,重庆江北警方成功打掉一电信诈骗“水房”团伙,抓获公安部“拔钉行动”的境内二类目标聂某庆。
2021 年7 月,江北警方在线索摸排中发现,江北区一男子刘某名下的多张银行卡有大量异常转账记录,可能涉嫌电信诈骗案件。随即,江北区公安分局从刑警支队智侦中心、网安支队、法制支队和江北城派出所等多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案组,开展联合追溯调查。
经查,2021 年3 月至2021 年7 月,刘某将银行卡提供给一电信诈骗犯罪团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该团伙分别在四川成都、四川剑阁、重庆、吉林白城等地开设“水房”,联系境外人员吸取诈骗资金,招募“卡娃”利用银行卡进行洗钱。
警方通过长期的蹲点守候、缜密侦查,锁定了犯罪团伙成员的活动轨迹。2021 年9 月26 日,该团伙负责联系境外首要人员的聂某昆,负责吸人收卡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殷某、林某、郑某,及部分“卡娃”共计23 人均被抓获,查扣资产价值400 余万,该团伙涉嫌转账诈骗资金达2500 余万元。
案发后,主要犯罪嫌疑人聂某庆一直处于在逃状态。今年6 月,经研判发现,聂某庆曾出现在广东省佛山市。通过网上摸排比对,结合相关视频,专案组综合研判确系聂某庆,最终在广东佛山将犯罪嫌疑人聂某庆成功抓获。
至此,以犯罪嫌疑人聂某庆为首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被一网打尽。
警方提示:江北警方将对出租、出售、贩卖银行卡、电话卡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整治和惩戒。市民朋友要加强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千万不要因贪图小利而出售自己的电话卡、银行卡,这些都属于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