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婷
2022 北京冬奥会金牌总数为109 枚,其中冬季两项(简称“冬两”)共设金牌11 枚。现代冬两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是一种将越野滑雪与小口径步枪射击相结合的竞速项目,于1960 年和1992 年分别纳入冬奥会的男子和女子比赛[1]。冬两在我国开展较早,自1980年冬奥会首次参赛以来,我国健儿参加了历届冬奥会的该项目角逐,尽管未能染指奖牌,但女子短距离项目在全部基础雪上项目中战绩最佳,不仅于淑梅在长野冬奥会上获得短距离赛第5 名,女子冬两队还在2001 年和2008 年世界杯中获得两次金牌,在世锦赛五次摘银[2],技战术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但随着老将退役,近年来我国冬两后备人才断层严重,张岩与唐佳琳在平昌冬奥会上以外卡参赛,分获7.5 km短距离赛的第38 名与第70 名,表明年轻运动员在体能、技术、训练等方面落后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鉴于冬两在冬奥金牌总数中占比较大,在我国开展情况较其他雪上基础项目更好,后备人才储备也更丰富,故全面、细致、深入地研究其项目特征,不仅对现役运动员补短板强弱项意义重大,对该项目的长远发展和突破也有重要价值。为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该项目在运动员生物学、比赛技术及训练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并提炼了项目特征,以期为其训练和备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为其选材与损伤预防提供有益资料。
冬季两项由越野滑雪与射击比赛组成,比赛场地分滑雪赛道、射击区、处罚圈、观景台及出发/终点区5个区域,竞赛则涵盖6 大类11 小项,即男、女的短距离赛、追逐赛、集体出发、个人赛、接力赛及男女共同的混合接力赛[3]。竞赛中,运动员身背步枪在专门线路上滑行一定距离,并在指定的射击区以站姿或卧姿向50 m 远的靶位射击5次。个人赛中每脱靶1次会被罚时1 min,其他类型比赛中脱靶1次须在返回滑雪赛道前加滑150 m(约25 s),接力赛中运动员在射击区则需额外射击3 次(男+女共8 次)。冬两竞赛时长介于30~50 min 之间,11 项比赛中有7 项采用集体出发,运动员的出发位置、中途比赛节奏、最后一轮射击和/或最终冲刺均受战术影响较大,故着力提高运动员及队伍的战术水平将极大提升以上项目的个人与团队成绩[3]。
白鹏等[4]归纳总结了世界级冬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发现男、女运动员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81.3~185.0 cm 和167.5~173.0 cm,平均体重分别为73.1~79.0 kg 和61.0~64.0 kg,身材强壮,与世界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极为相似。世界级男、女冬两运动员的平均体脂率分别为7.1%~10.5% 和12.7%~14.96%,显著低于我国男、女运动员,青年男运动员的体脂率则显著低于成年男运动员。研究者认为,上述形态特征可减少滑行阻力,提高运动员的滑雪速度,降低能量消耗,利于维持长时间、高强度的滑行,故推测形态较差(特别是体脂率较高)是制约我国冬两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的因素之一,开展青少年冬两运动员的体脂率关联研究则有望促进其选材与训练[4]。
2.2.1 能量代谢特征 冬两比赛由3~5圈的高强度越野滑雪组成,根据不同的竞赛类型,每圈滑行耗时5~8 min,两圈间以25~30 s的射击比赛相隔,是典型的耐力项目[3],有氧代谢对竞赛表现甚为重要。但因滑雪赛道设置了大量上坡段,当前运动员的滑行速度又大幅提升,故运动员还应具备较好的无氧能力[3,5]。研究表明,越野滑雪短距离赛的无氧供能比率约为20%~25%,长距离赛约为5%~10%[5],但冬两运动员比赛中始终负重滑行(步枪重约3.5 kg),故O2消耗量、HR、通气反应、血乳酸浓度、下肢做功能力等指标均随之增加,无氧供能比率也更高[3],而短距离项目女运动员,因体重与肌肉量均明显低于男运动员且步枪重量相同,故能量消耗更大。
2.2.2 滑行中的生理特征 从目前有限的研究结果看,冬两运动员滑行中的有氧指标变化与越野滑雪运动员相近[3,6]。E.TӨNNESSEN等[7]测试并比较了1990—2003 年挪威这两个项目的冬奥会和/或世锦赛奖牌获得者,发现两个项目运动员的VO2max绝对值非常接近,且其滑雪成绩与机体的总工作效率相关,但冬两运动员的相对VO2max比越野滑雪长距离运动员稍低,与该项目运动员无氧能力及速度更好可能相关[3,5]。白鹏等[5]归纳总结了6 项研究结果,发现世界级男女冬两运动员的相对VO2max分别为78.5~85.1 和62.0~72.9 mL/kg/min,与E.TӨNNESSEN 等[7]的发现非常接近,且女运动员的VO2max与其个人赛(15 km)的滑雪计时(r=-0.87)及射击命中率(r=0.91)显著相关[8]。研究还发现,男、女冬两运动员的乳酸阈强度摄氧量(VO2LT)分别为 53.1~60.2 和(51.5±2.4)mL/kg/min,约为 VO2max的 82%[4],且 VO2peak、VO2max及乳酸阈值分别与男运动员20 km 竞赛成绩[9]及女运动员陆地滚轮滑雪成绩相关[8],并在越野滑雪运动员中获得了类似结果[10-11]。此外,研究发现短距离赛中优秀冬两运动员在出发和静转动滑雪时HR 由80% HRmax升至90%HRmax以上,冲刺阶段时>90% HRmax[4,12],上坡阶段的HR波动则基本维持在180~190次/min[4]。虽然目前尚无冬两运动员滑行时的其他生理特征指标数据,但因越野滑雪与该项目运动员有氧能力高度相近,故其指标可作为参考,即优秀男运动员的运动通气率>250 L/min,血容量>9 L,心输出量>40 L/min,每搏输出量>200 mL[5];女运动员的运动通气率>180 L/min,血容量>7L,心输出量>30 L/min,每搏输出量>150 mL[13]。
综上,较高的VO2max、乳酸阈值和机体总工作效率是优秀冬两运动员滑行时的主要生理指标特征,较高的HR是优秀冬两运动员出发、静转动、上坡及冲刺时的生理特征指标。
2.2.3 射击中的生理特征 B.D.HATFIELD 等[13]将冬两的射击特征描述为“眼睛固定,肌肉参与少,注意自主控制,专注于目标线索和抑制环境干扰”,当前主流观点则认为注意力集中、能运用视觉运动处理系统预测最佳击发时机、能对大肌群进行神经运动调节,是保证运动员射击成绩的重要前提[14],故运动员射击时的生理水平不仅受滑雪负荷影响,部分精神生理指标还会因计时、竞争压力及射击时极高的动作控制要求而发生适应性改变[3]。
(1)心脏活动。研究[1]发现,冬两运动员滑行时的HR 约为其HRmax的90%,但在其接近射击区的过程中,HR 逐渐下降并在射击前迅速降至HRmax的60%~70%(站姿和卧姿)。根据摄入抗拒假说(intake-rejec‐tion hypothesis),研究者认为射击运动员HR的下降其实是注意力集中时的一种外在反映[15],但其下降幅度与运动员射击表现不相关。研究发现,优秀射击运动员往往在心舒张期内击发,年轻运动员则在心收缩期及舒张期内均会击发,但后一时期的成绩通常更好[16];另一项研究发现,在R-R间期的最初0%~50%或最终70%~79%期间击发,会显著提高非优秀射击运动员的成绩,由此可见,影响射击表现的关键因素并非心肌舒张,而是心肌收缩引发的机械性运动[17]。鉴于冬两运动员在射击前均经历大强度滑行,心脏负担加重,且20 年来运动员的平均射击时间缩短了近20%[3,5],故主流研究者认为R-R 间期击发是更好的竞赛策略[3]。此外,证据显示优秀冬两运动员的射击表现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几个参数显著相关,包括卧位(r=-0.83)与站位 HR(r=-0.79),站位 RMSSD(r=0.72)、LF(r=0.73)、HF(r=0.68)及HF/HR(r=-0.73),表明运动员的射击表现提升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的结果[18],故动转静过程中,随着HR 快速、稳定下降,射击稳定性也会显著提高[19]。
(2)大脑皮质活动。研究发现,比赛中冬两运动员不仅会因高强度滑雪出现外周疲劳,射击中还会出现中枢疲劳,故研究者尝试以脑电图研究其脑活动水平,以探索射击前后运动员的皮质活动特征及脑活动与注意力集中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射击运动员击发前7.5 s~击发后1.5 s 的慢脑波中,慢波电位直至击发前持续下降,但瞄准导致的下降更显著,持枪姿势稳定则可显著降低慢波的下降幅度,故认为慢脑电位可用于提供瞄准与运动过程间最佳平衡的信息[20]。研究还发现,准备阶段优秀男女射击运动员的α 带,低(8~10 Hz)、高(10~12 Hz)频区的ERD 少于非运动员,最佳射击表现时高α 频区的ERS 则增强,推测与优秀射击运动员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及更完善的大脑皮质网络有关,故该区内皮质联络更多,信息传递更连贯[19]。 额 中 线 θ 活 性(frontal-midline theta activity,Fmθ)与注意力的集中度高度相关,研究[21]发现,无论在无负荷下还是以85%HRmax完成6 min滑轮滑行后,男、女冬两运动员的射击成绩与Fmθ均高于越野滑雪运动员,表明冬两运动员的注意力更集中。而在无负荷及90%HRmax蹬车3 min后即刻,青年冬两运动员的射击准度相同,但蹬车负荷后的射击前,运动员的Fmθ 低于无负荷时,α 带的活动在颞部和枕部增加较多,且射击准度与Fmθ 高度正相关,与左中央和左颞角α 带的活动负相关[21],表明Fmθ 对感官输入的监控过程利于射击准度,但可能受亚极量运动负荷的影响,而Fmθ对运动无关区的较强抑制及其对运动相关区的激活表明,更高的神经效率利于射击表现,并可保证冬两运动员在身体条件较差情况下也能准确射击。综上,优秀冬两运动员射击前后的大脑皮质活动特征为:射击前慢波电位下降更显著;高α 频区(10~12 Hz)的 ERS 水平较高;射击前 Fmθ 较高及左中央、左颞角α带活动水平较低。
(3)其他指标。优秀射击运动员击发前通常以更长时间注视靶标,即所谓“静眼”,目的是使运动员在击发前排除干扰,被认为可客观评价运动员的可视化控制水平[22]。有研究[22]分析了10 名优秀男、女冬两运动员在安静与运动后(分别在各自的55%、70%、85%和100%VO2max强度下)、较低与较高心理压力下的生理唤醒、认知焦虑及注视动作等指标变化,发现100%VO2max强度运动后,运动员在较低和较高压力下的生理指标变化58%都可归因于静眼的持续时间及RPE,换言之,凡能在此大强度运动后保持较高压力下较长静眼时间的运动员,测试指标均较好,从而表明,训练静眼时间对冬两运动员大负荷高压竞赛环境下保持机能稳定可能颇具价值。
综上,优秀冬两运动员射击中的生理指标特征为:良好的身体感知及对预测最佳击发时机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该能力与运动员的心脏活动及击发前的注意力集中度相关。
IBU 数据显示,优秀冬两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为586 人/1000 人/年,且女性显著高于男性(55%:40%),“≥7 年的冬两运动年限”则是导致运动员较高损伤风险的独立变量[23]。冬两运动损伤多发生于训练中。据统计,训练与比赛中运动员的损伤发生比为4:0,其中,冬奥会正式比赛中的损伤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雪上项目,但赛前训练中的损伤发生率高达71%,15.1%的运动员出现伤病,持续时间≥1 天者达7.9%,各项数值均居雪上项目之首[24]。肌肉-骨骼类损伤是最常见的冬两损伤类型,发生率约为57.8%,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分别为下背部(38.9%)、膝部(35.7%)和肩部(25.4%)[23]。其中,下背部损伤多与滑行中携带步枪引发的肌肉持续静力性收缩有关,膝部损伤的主要因素则是跑步训练(致伤率为27.9%),滑雪、滚轮滑雪等其他训练项目对其影响较小[24]。综上,冬两运动损伤特征为:日常训练多发;女性与≥7年经验运动员多发;下背部与膝部多发。故后续训练与比赛中,教练员应重点关注上述情况,以尽量避免运动员损伤发生。
冬两的滑行技术源自越野滑雪,虽然后者的滑行技术按引入时间不同分为传统滑行(classical tech‐nique)与自由滑行(skating technique)两类[5],但冬两比赛中运动员仅采用自由滑行技术及其分技术(即2档~4 档滑行:Gear 2~4,G2~G4)、下坡团身姿势及各种弯道技术,以适应速度及滑雪场地中不断变化的地形需要[5]。自由滑行技术的特点是雪板不受雪槽限制,运动员利用身体重心的左右移动来增加蹬动力,可自由方向滑行且无脱滑现象,故采用该技术可提高运动员的滑行速度[25]。
冬两的越野滑雪赛道由约1/3 的上坡、1/3 的平地和1/3 的下坡组成[6]。图1 为自由滑行各档位分技术G2~G4 的动作分解图[26]。低档位的G2 滑行技术即单支撑的(摆动腿)蹬冰滑行技术,仅用于较陡的上坡段,G3 滑行技术即两步蹬冰同时推进滑行技术,多用于中等上坡段,高档位的G4 滑行技术即常说的一步蹬冰同时推进滑行技术,则主要用于平坦地形和下坡段[3,19]。研究发现,运动员在1.5 km 的短距离赛中需快速转换分技术30余次,在更长距离的比赛中则需转换数百次[5],而运动员在上坡段的耗时往往占全部竞赛耗时的50%左右[6],故G2~G4 分滑行技术中,用于上坡段的G2 和G3 技术对运动员成绩最重要,需重点掌握[3]。
图1 越野滑雪中自由滑行技术的分技术动作分解[26]Figure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a Subset of Skating Techniques Used in Cross-country Skiing[26]
运动员对不同滑行分技术的选择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也要针对不同的速度变化。自引入自由滑行技术以来,冬两比赛的滑行速度已大幅提高,当今世界杯短距离赛排名前10的男、女运动员平均滑行速度分别高达7.2 和6.3 m/s[27],若再加上比赛地海拔高度、赛道坡度、风速、雪质等因素的影响,则最高滑行速度还有近10%的提高空间[26],故比赛中运动员需根据速度的变化选择相应的分技术,速度越高,滑行技术档位越高,反之亦然。
冬两各竞赛小项中,运动员以站姿/卧姿完成一轮射击的平均时间为25~30 s,包括准备(10~15 s占位)、射击(10~15 s瞄准和射击)和离开(3~5 s)3 个阶段,技术上包括瞄准、保持最佳身体姿态、击发3 部分[4]。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仅需2 s 的瞄准时间,故姿势的平衡和稳定程度是决定其射击表现的最大变量,这就要求运动员每次射击时均处于适当的相同位置,姿势平衡、持枪稳定性、肩膀发力、击发等方面对此影响显著。
3.2.1 姿势平衡 数篇报道研究了冬两运动员站姿射击时姿势平衡与射击准度间的关系,发现射击准度与姿势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29~-0.45[27],优秀运动员的姿势平衡远高于非优秀运动员,其身体摆动更少,持枪稳定性更好,射击准度也更高。V.NIINIMAA等[28]发现,运动员的身体摆动与所处状态显著相关,自由安静站立时身体摆动最少,持枪瞄准时身体摆动显著增多,且越到比赛后程摆动越明显,表明运动强度和机体疲劳对姿势平衡有负面作用。研究[3]还发现,采用某种特定站姿更利于运动员保持姿势平衡:当运动员与弹道保持15°夹角站立时射击表现最佳,采用前后向(anteroposterior,AP)站姿比中外侧向(mediolateral,ML)站姿更易身体摆动,摆动频率约为ML 站姿时的2 倍,因此稳定性更差。究其原因,与该站姿更易导致运动员肌肉疲劳,增加踝关节活动有关[29]。据统计,ML 站姿及瞄准时垂直方向的摆动幅度可影响26%的射击成绩变化[27],故比赛中应尽量采用ML站姿以改善姿势的平衡。
3.2.2 持枪稳定性、肩膀发力与击发技术特征 除姿势平衡外,持枪稳定性是另一影响运动员瞄准及射击准度的重要因素,与射击成绩直接相关[30],并与肩膀发力和击发动作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当前,冬两运动员普遍采用置枪托于肩上并保持肘屈肌等距支撑的姿势持枪[29],故步枪与肩部之间的最优距离与紧密接触对维持持枪稳定性起决定作用。研究表明,高水平运动员无论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持枪稳定性都高于其他运动员,无负荷下的站姿射击中击发力度也更大[30]。已知运动员持枪时垂直方向的摆动及击发的利落度是决定其射击表现的最重要因素[31],而步枪水平方向的稳定性主要由肩部与枪托间的紧密程度决定,垂直方向的稳定性与双手持枪力度相关[32](持枪力度与高频震颤的传播呈正相关),且AP 站姿中的重心错位可导致运动员持枪时垂直方向的摆动[32],故综上可知,运动员站姿射击时的持枪特征应为:保持ML站姿;肩上夹紧枪托;较轻的双手持枪力度。研究还发现,击发技术与卧姿时的持枪稳定性中度相关[33],即卧姿射击时击发力度越大、速度越快,持枪稳定性就越好,射击准度也越高,故训练和比赛中也应对此予以关注。
当前的冬两竞技格局中,俄罗斯是经验丰富、历史传承悠久的竞技强国,法国与瑞典则是近几届冬奥霸主,故3国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经验值得借鉴。近来,相关人士报道了法国传奇运动员马丁.福尔卡德[18]、优秀瑞典冬两运动员[34]及俄罗斯优秀冬两运动员[35]的年度训练计划,为归纳、提炼优秀冬两运动员的训练特征提供了宝贵资料。
基于现有数据,3 国优秀冬两运动员的年度体能训练时间为670~900 h,由80%~90%的低强度(LIT)、3%~5%的中等强度(MIT)、3%~6%的高强度耐力训练(HIT)及5%~10%的力量+速度训练组成,见表 1[18,34-35]。
表1 优秀冬两运动员的年度体能训练概况[18,34,35]Table1 Overview of Annual Physical Training in Elite Biath‐letes[18,34,35]
通常优秀冬两运动员年度训练的60%~70%在5—11 月间进行,剩余训练在12—4 月的赛季中完成,从 LIT 起步,逐渐转为 MIT 或 HIT[34]。在 5—10 月的赛季准备期,主要的训练形式为滚轮滑雪(50%~60%)、自行车及跑步,每月仅进行数天的雪上练习;11月开始,多数训练在雪上进行,但主要以自由滑行技术训练(60%)为主,并对自由滑行分技术G2、G3 训练更多,仅在LIT 或恢复期训练时练习传统滑行技术[18,34-35]。其中,15%~20%的滚轮滑雪训练中运动员负枪滑行,但由于采用自由滑行技术时运动员上、下肢承受的负荷量差异显著,故冬两运动员的蹬车训练比越野滑雪运动员多,跑步训练比例较低[34]。此外,MIT 中运动员多以间歇训练或30~60 min 的持续性训练为主,且为严格控制运动强度,训练仅在相对连续地形上进行,但通常该训练在赛季准备期的频率仅为1~2次/周,赛季开始后则频率更低。HIT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均表明训练质量比训练量更重要,故尽管冬两运动员采用HIT 较少,却非常注重提升训练的质量(即如何优化运动员的体能、技术和心理)[18,34-35]。
鉴于过去20 年间滑雪速度的大幅提升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故优秀冬两运动员在速度训练中常采用最大强度的10~20 次短距离速度训练(恢复间歇2~3 min)[34],力量训练则在男、女运动员中侧重点不同,对前者施加较均衡的上、下肢力量练习(70%~95% 1RM),对后者则更侧重于上肢力量训练(<70% 1RM 的低负荷多次重复练习等)[34,35],且 6—7 月间采用频率最高,约 1.8~2 次/周,11 月减至0.9~1.3 次/周,12—4 月的赛季期则减至 0.4~0.9次 /周[35]。
参考3 国优秀冬两运动员的年度射击训练计划,优秀运动员单赛季的射击训练约200~210 次,射击子弹12 000~22 000发[18,34-35]。其中约60%的训练与耐力训练共同进行(主要在滑雪训练间,少数在跑步训练间),即 LIT 中约 9 000 发,MIT 中约 2 000 发,HIT 中约1 250 发[34-35]。女运动员在LIT 期间射击量最高,男运动员在赛季HIT期间射击训练量最大[35(]见表2)。
表2 优秀冬两运动员的年度射击训练概况[34-35]Table2 Overview of Annual Shooting Training in Elite Biath‐letes[34-35]
射击训练中,瑞典优秀运动员主要以分组竞争、模拟比赛的方式来加强运动员在压力和不同突发状况下的射击速度与准度,并在安静状态下的射击准度训练中着重训练其首发射击前准备、射击及离开射击区的速度[34]。此外,运动员也会在安静状态下的射击训练或无弹射击训练中进行站姿身体平衡、击发、持枪稳定性和/或持枪动作训练,及射击心理训练[35],并分别以激光轨迹、测力台和/或视频分析等手段来调整运动员的瞄准、身体摆动及站姿[3],且常在大风环境下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在大风天气下射击的适应力[34]。
我国开展冬两项目40余年,既有荣耀,亦有遗憾。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借东道主东风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民众与舆论关注、更好的基础设施与科技保障,无疑将有力促进包括冬两在内各冬季项目的发展,本人提出以下对策,以期对该项目的发展有所助益。
(1)政策层面。由东京奥运会可见,我国金牌入账多产生于“小、巧、难、女、少”类项目,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基础大项、“三大球”及男子项目上竞争力不强。冬季项目上,我国也采用相似政策,重点扶持“优势”的“小、巧、难、女、少”项目,积极挖掘“潜优势”类似项目,且“重冰轻雪”,对“非优势”的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冬季两项等金牌大项投入较少。体育项目的发展与政策导向、关注度、趣味性等息息相关,故若想发展冬奥基础项目,亟需制订长期、持续的扶持政策:首先,全面落实“三亿人上冰雪”的国家战略,在适合开展冬季项目的地区建设场地设施,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战略,探索项目的市场化;其次,以不低于“三大球”的投资力度扶持基础雪上项目,借鉴夏季项目的发展经验,建立健全冬季项目运动员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切实完善保险、教育、退役就业、归化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与配套政策,加强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做到冬季项目发展政策层面的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2)科技层面。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高科技助力。为了最大限度开发运动员潜能,当前的运动训练在传统运动学基础上糅合了工程学、AI 等多学科知识,无论是训练方法、训练场地,还是运动装备、营养保障,均实现了科技第一的理念。相对于夏季项目,我国冬季项目开展滞后。故未来应在本轮“冬奥专项”基础上,加快包括基因选材在内的冬季项目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实现冬季项目运动员的“科学跨项、兼项”,充分开发其运动潜能,延长其运动周期。在吸收借鉴夏季项目训练方法与经验的同时,充分利用航空航天、AI、材料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加快补齐我国冬季运动短板,实现冬季基础大项的跨越式发展。
(3)宣传层面。冬季项目的发展需要全民的关注与参与,故媒体如何介绍、推广、宣传冬季项目,值得重点关注,使其成为更多家庭的优选生活方式与运动方式。同时,学习美国、挪威等冬季体育强国经验,引导媒体舆论树立冬季运动全民偶像,潜移默化,激励更多儿童参与冬季运动,推动单个项目的发展。
(1)身体强壮,体脂率较低是冬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较高的VO2max、乳酸阈值和机体总工作效率是运动员滑行时的主要生理特征,较高的HR是出发、静转动、上坡及冲刺时的主要生理特征;良好的身体感知及较好的对心脏活动与击发前注意力集中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射击中运动员的主要生理特征;日常训练多发,女性与7年以上运动员多发,下背部与膝部多发是冬两的运动损伤特征。
(2)比赛技术特征上,滑行中冬两运动员以自由滑行技术的分技术(G2~G4)来适应速度及地形的变化,G2 和 G3 技术对成绩影响最大;射击中,ML 站姿更利于维持身体平衡,肩上夹紧枪托及双手较轻的持枪力度对持枪稳定性和射击准度更有利。
(3)冬两运动员年度体能训练以LIT为主,MIT与HIT比例较低;陆地体能训练中滚轮滑雪比例最高,辅以较高比例的蹬车训练,雪上训练以自由滑行G2、G3分技术练习为主;力量训练中,男运动员侧重均衡的上、下肢练习,女运动员侧重上肢力量训练;射击训练多采取分组竞争、模拟比赛的方式进行,并注重训练大风天气下的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