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华
严峻挑战 据世界银行悲观预测,由于新冠大流行加上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的压力,如不采取快速、重大和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到2030年全球贫困率可能在7%左右。
经济遭遇重创,政治与社会撕裂,世界秩序加速解体重构……新冠疫情对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的影响不止是一次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那么简单,更非简单地重创世界经济,而是深深地改变着世界的格局。
时间的指针已经指向了2022年,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疑问依然萦绕未绝。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局势依然严峻,尚未出现明显改善的迹象。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022年1月7日10时21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突破3亿例,达到300002021例,累计死亡病例达到5471856例。尤其是比此前的德尔塔病毒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令欧美再次陷入新一轮新冠疫情扩散之中。
“新冠疫情在改变着世界,我们回不去。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未来都在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却还没有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博弈仍在继续,国际关系高度紧张,所有的国家都为自己的发展‘内卷’。”从经济和格局两个维度出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凤英分析认为,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四大变化:一是全球潜在增长率普遍下降。2022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增长4.5%左右,2023年预计将增长3.2%左右。二是全球复苏进程分化,南北差距再次扩大。虽然全球经济以V型强劲反弹,但全球经济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尚需时日,并且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亚洲经济复苏形势依然好于其他地区,发展趋势更可持续。三是尾部风险风暴正在掀起,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再陷“中等收入陷阱”,“金砖国家”中除了中国外全军覆没,拉美国家形势很糟,非洲经济持续发展困难。四是公共卫生危机、世界经济衰退正演变成全球发展危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恐难实现,全球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一些观点认为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相对温和,人类有望通过与病毒共存的方式渡过疫情。对此,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出警告,尽管不少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引发重症风险低于先前流行的其他变异株,但它仍在全球多国造成人员死亡,因而不宜将这一毒株的特性描述为“温和”。
世界卫生组织告诫,各国需要积极采取抗疫措施,否则病毒会不断发生变异,届时有可能会出现既有超强的传染性、同时又对疫苗等药品有超强抵抗力的变异毒株,那将会是十分可怕的情况。
“与病毒的自然变异相比较,更大的危险来自病毒可能发生的重组。”根据历史经验,冠状病毒的重组发生几率较高。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曾警示,与某些病毒變异相比,病毒重组更加值得关注。
新冠病毒突变、供应链受阻、劳动力短缺、能源危机、全球“缺芯”、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等诸多问题悬而未决,2022年世界经济向下修正应是已成定局,但是,这种放缓会演变成滞胀吗?
滞胀,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而增长停滞。滞胀发生之后,宏观政策将进入两难境地,刺激经济需要实施扩张性政策,而防通胀则需要采取紧缩性政策。一旦进入滞胀将很难根治。
剑桥大学管理学会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温建东和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金融学博士后李永宁撰文称,虽然目前工资和租金不断上涨、通胀预期随着通胀创新高而走高等因素都在助推通胀,但也有许多结构性因素如大通胀受美国退出金本位的长远影响、世界能源格局变革、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等不支持滞胀。
陈凤英对于滞胀的问题同样高度关注,在她看来,“全球通胀压力上升或演变成滞胀风险。”
陈凤英的判断依据有四:第一,消费报复性反弹。疫苗普及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初期需求收缩与经济衰退引发通缩压力,快速切换至经济重启与需求旺盛的通胀压力,但供给收缩的通胀压力却未及时改善,尤其是各行各业产能和就业恢复效率不尽相同,叠加就业不足与供应链中断的连锁效应,市场看不见的手严重失灵,有可能导致全球通胀迅速“爆表”。第二,流动性异常宽松。发达国家史无前例的刺激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异常宽松,进一步推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政府看得见的手作用有限又缺乏有效手段,无法组织企业复工复产,导致商品供应严重短缺,市场恐慌情绪迅速上升,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第三,供求严重失衡。以2019年底为基准,截至2021年9月份,美国消费高于生产约21个百分点,日本高出23个百分点,欧盟高出4个百分点,仅中国生产高于消费7个百分点。第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断。例如,汽车芯片短缺导致汽车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加大企业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劳动力短缺导致供应链中断。员工短缺又迫使企业加薪,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
“后疫情时代全球可能出现滞胀。人们往往将当前经济形势与1970年代的滞胀时期对比,两者具有相似的供给冲击和货币超发特征,暗示通胀压力不会马上消失。”据陈凤英介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对滞胀发出了迄今最严厉的警告,认为全球经济复苏正在失去动力,分化越来越严重,同时通胀风险上升,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滞胀风险。“这是可能影响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必须高度关注。”
新冠疫情冲击最重的是穷人和穷国,尤其是依赖国际贸易、旅游业、大宗商品出口和外部融资的低收入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及防控措施带来的经济“停摆”,2020年全球人均收入下降3.6%,90%以上的国家人均产出收缩,成为自1870年以来人均收入下降的经济体数量最多的一年,导致1亿人陷入极端贫困,其中56%发生在非洲地区。2021年尽管经济形势相比危机最严重时有所改善,但与不暴发疫情的情景相比,到2021年底陷入贫困的人口将多出6500万至7500万人。而据世界银行悲观预测,由于新冠大流行加上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的压力,如不采取快速、重大和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到2030年全球贫困率可能在7%左右。
陈凤英分析认为,当今世界的权力结构正在朝着分级化、分层化的方向发展,政治权力结构出现了更多层次、更多不同的极,并且不仅是属于力量极、军事极,也包括科技、区域组织、国际规则等,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这使得过去那种少数国家垄断世界政治的局面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虽然仍然重要,但安全议题也正变得越来越非传统化、综合化,如气候安全、难民安全、生态安全、周边国家集体安全,以及全球债务链条、全球金融稳定等等,都属于安全的范畴。
“国际经济格局调整,重心进一步向中美倾斜。”陈凤英表示,如今的中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将两国编织在一起,竞争的是中间地带。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同样高度关注中美问题。在他看来,中美关系现在出现了新变化,至少在未来10年内,中美关系都不可能修复到以前的状态,有限的脱钩已然成为现实,但完全脱钩也不可能,更多的是以战略竞争为主要形式,尤其是在科技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两眼向内,自强自立,以我为主,苦练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