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民族文化 体悟民歌魅力

2022-02-21 15:47陈婷
新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民歌民族音乐

陈婷

民族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结晶,是每个时代人民智慧和精神的沉淀传承。总体而言,民歌基本都具有悠扬悦耳的旋律与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能够广为传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乐曲,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赏析与学习的难度门槛相对较低,能够让他们将精力更快地集中在掌握发声的技巧上;另一方面民歌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接触其背后所代表的悠久历史文化的过程,从而让音乐课堂教学具备更为深远的现实价值与参考意义。

一、从课堂教学的理念着手,融入民歌元素

在将民族歌曲落实于音乐课堂之前,教师自身的理念需要做好完善的准备,这是支撑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如前文所讲,民族乐曲源于生活、反馈生活,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因此,教师在开展民歌教学时要把握好两个方向:一是实现学生音乐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同步强化,引导他们掌握各种不同流派民歌的特点与唱法,最大化地发挥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与全面性;二是将曲目背后的内涵意义、时代背景、民俗文化等细致地展开,将历史文化与歌曲内容结合起来讲解,从而让学生产生独特而深入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不仅更好地体会到民歌曲目的音乐美感,同时也自然地对各种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产生尊重和向往,进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譬如歌曲《乃呦乃》是一首土家族儿歌,全曲由do、mi、so三个音组成,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教授这一曲目时,教师可以先结合课件为学生介绍土家族,展示他们的特色服装、工艺品、住所以及节日庆典等场景,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然后引入正题,播放原汁原味的《乃呦乃》歌曲视频,借助画面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有进一步的感受。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歌词中土家人所用的特殊词语“乃呦乃”以及“乃呦呵”的含义,逐句教导学生学唱歌曲,再为他们分发节拍乐器一起边伴奏边演唱。在课程结束时,教师还要作最后的点题:瑰丽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珍宝,民族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尊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这样,学生在熟记歌曲旋律与音乐知识的同时,对于民族团结和音乐审美的认知也更上一个台阶。

二、活用流行曲目,培养音乐意识

民族乐曲中一部分曲目构成是当代的流行歌曲,它们从内容上更贴近人们当前的生活,同时旋律也更符合时代潮流。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并长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教师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如果接触到的民歌学习曲目都过于传统陈旧,就很容易导致积极性和注意力的减退。此时,民歌中流行曲目的选用就是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之一。此外,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随着心理上的发育成长所带来的变化,他们在音乐课堂中的演唱环节上容易表现出害羞、放不开的情形,对乡土气息较为浓郁的曲目更为抗拒,反之对流行曲目的接受度要高一些,因此活用流行曲目,可以当做情绪上的过渡区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过教师也需要在引入流行曲目时做好审视辨别,不要让低俗的曲目流入课堂,保护好学生的心灵成长。比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西藏的民族曲目时,就有一些当下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可以作为让学生首先接触并感受的楔子:《天路》就是其中一首经久不衰的热门歌曲,它诞生的背景是中国青藏铁路的建成,蕴含着建设者们付出的辛勤汗水与藏族同胞们欢欣鼓舞的感情向往,另外,它的曲调对演唱者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因此蕴含独特而深远的音乐美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对于曲中“天路”的相关知识也需进行详细叙述,让学生将歌曲与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放在一起品鉴,大幅度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让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

三、深入了解民歌文化,丰富课堂元素

考虑到年龄层次与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场景的文化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并不能够顺利地让自身情感和歌曲进行共鸣,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多有不解。解决这一点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习成果来说相当关键。在笔者看来,较为理想的模式莫过于在教师讲授一首特色民歌之前,就先将课堂氛围转变成与之相符的民族文化,从而让歌曲本身与文化氛围合为一体,再让学生进行感受,让音乐学习回归生活,增加其中的趣味性并降低了学生理解和共鸣的难度。《哈腰挂》是曾流行于我国东北森林地区伐木工人的一首抬木号子,是伐木工人在搬运木材时的创作,节拍规律是强弱强,曲调结构上是单一乐句反复变化,衔接与句数比较随意。为了深入理解这首曲目的形成和应用,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上世纪林木工人作业时的记录影像,并为学生详细讲解搬木头时人手的配置,让学生结成小组复现这一场景,然后随着《哈腰挂》的节奏来一齐迈步。这样既契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性格特征,又将音乐课堂构建成为立体式的生动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歌曲所表现的原始情境,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自信与情感共鸣。

四、创新音乐课堂形式,拓展乐曲积累和视野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民歌教学当中也同样如此。为了确保音乐课堂的教学进展稳步进行、不落巢窠,教师需要时时关注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根据课堂反馈不断对课程的进度、教学的细节进行调整优化,找到当下学生感兴趣或能产生共鸣的要素。《编花篮》是一首原汁原味的河南民歌,学生直接接触这一曲目时会对其中许多关键词句中的特殊发音感到迷惑,那么作为对照,教师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来演唱这首歌曲,与带有方言的范唱版本放在一起,让学生试着感受两者之间的不同,并找出哪一种演唱方式可以使自己对曲调有更好的适应性。再比如,海南黎族民歌《跳柴歌》,它就对应着当地特有的一种“跳柴”游戏,教师便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跳竹竿”和“打竹竿”,将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忘情地投入到游戏当中,让学生在游戏的乐趣当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乐感,更容易也更轻松地学习到音乐知识,并且对于歌曲背后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也有全面的认知了解,其情感體验也就更为真挚和深入。

民歌是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构成,凝聚了中国各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通过民歌教学,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乐曲本身的乐理知识与技巧,更学习到了民歌背后的历史与风俗,并立足于新时代对其进行解读、感受和共鸣。因此,教师需要注重音乐课堂的教学艺术,以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为标准开展新颖而高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也让他们的情感更加积极向上。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民歌民族音乐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