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循环验证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2-21 06:35朱星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设计教学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朱星平

[摘 要]图书馆建筑设计是建筑学本科专业三年级上中型公共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建筑设计的自由构思是学生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指导教师的核心工作内容。只有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才能促进学生自身创造力的发展,通过“教学即研究”的教学方式与“四嵌套循环”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练习最终掌握建筑设计自由构思的技能。

[关键词]建筑设计;图书馆;设计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1-0104-03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高校建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在各校的建筑设计教学课题中图书馆是一个受到广泛采纳的设计课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图书馆是高校学生每日接触的重要建筑,另一方面,图书馆本身不仅是功能性的建筑,更是一种“具有独立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1]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不断变化,作为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提出的人类生活三类空间中的“第三空间的代表性建筑,其作为文化交流场所的功能和地位正逐渐提升”。[2]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载体,是人类文化积累、交流和传承脉络的背书。因此,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实践作为课题可以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中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技能。

一、图书馆建筑设计选题的理由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图书馆: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读者阅览参考的机构。中国自汉代以来,历代均有以阁、馆、楼、堂、斋、室等为名的藏书机构,清末始用‘图书馆’之名。”[3]而现行的《JGJ38-2015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图书馆的定义为:“图书馆:以收集、整理、保管、研究和利用书刊资料、多媒体资料等为主要功能,以借阅方式为主并可提供信息咨询、培训、学术交流等服务的文化建筑。”[4]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是历史极为悠久的文化建筑类型,它的核心功能是收藏和利用人类文明的记录载体,同时它需要为将这些记录转化为生产力,为创造经济财富和精神文明提供服务,“是一个永久性的社会教育机构”。[5]因此,图书馆的建筑空间本身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一直在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信息技术不断地进步也带来使用者对图书馆建筑空间需求的不断变化。

从建筑设计角度看,图书馆建筑对各类文献资料的保存、归档、整理、维护都有一定的技术和设备需求,同时对于文献的查询、使用、管理流程也较为复杂,功能设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且作为文化载体的容纳空间,在场所精神、建筑流派、文化气质、地域特色等方面都有值得探讨的设计切入点,是建筑学本科进入中大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练习较为适宜的课题。

二、图书馆空间理念的发展与设计教学趋势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提升,课程教学必须能够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未来我国城乡建设的要求。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贯穿建筑学本科阶段专业学习的始终,学生在课程中通过不断地设计练习来掌握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技能,课程重在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潜能的挖掘和培养,在大学各类本科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鲜明的独特性。建筑设计教学必须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和教师对教学方式不断的改进探索,培养不同时代所特有的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

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不重视对学生自我创造性潜能的发掘,往往导致学生陷入缺乏创新意识、单纯追求图面表现的误区,过早地走入了建筑设计能力提升的天花板。因此,建筑设计课程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方式、教学步骤、课堂研讨等方面都必须针对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挖掘展开。国内建筑学专业一直秉承起源自西方的传统学徒制教学方式,一方面给予了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在引入我国后受到东方文化中等级差别的影响,教师难以成为学生心声的积极倾听者,导致指导的失当。因此,首先需要教师将自身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决策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作者”,通过倾听和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潜能的自我挖掘。

开展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首先,设置更多的师生互动环节,给予教师更多的倾听学生心声的“机会”;其次,构建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相互学习能力;再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调研和分析机会,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后,必须强调每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当系统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性并把握学习方向。

三、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教学路径

(一)教学的四嵌套循环路径

陆军工程大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主要的改革路径遵循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秉承傳统师徒制基本教学布局的基础上,从课题分析、实例调研、方案构思,设计研讨,布局验证等阶段,更多地发挥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的作用。教学改革包含九个步骤,组成四个嵌套循环(详见图1),分别为:

1.课题分析循环

在对学生合理分组的基础上,课程设计首先进入第一个循环:“课题分析循环”。对于大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开始接触中大规模公共建筑类型的设计练习,与大二年级的幼儿园、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中小型公共建筑不同,一方面课题的功能更为复杂,并且更多的需要将城市环境和人文艺术元素融入方案设计中,同时由于使用人数和设备要求等方面与小型建筑有很大不同,需要遵守更多的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建筑方案设计的复杂性明显提升;另一方面进入高年级设计课程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课题分析需要逐步由指导教师的任务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

因此,在课题分析和实例调研阶段组织第一个教学循环即“课题分析循环”,也就是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进行文献阅读和课题分析,并根据课题分析的结果和制定的“第一轮调研提纲”针对相关的建筑实例展开调研;在第一轮调研后,根据调研总结的情况和第一次课题分析进行对比汇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查阅文献和拟制“第二轮提纲”,并再次选择相关的建筑实例进行调研;如此反复若干次,直至学生取得满意的调研成果。

经实际教学验证,一般此循环经历2-4次,可保证学员取得较为合格的学习成果,进入方案构思阶段。

2.方案构思循环

在此阶段,往往学生会产生各种奇思妙想,突破课题分析阶段所制定的设计和调研框架,在此时,就需要进入方案构思循环,重新解题、查阅文献、调研实例,进入“方案构思循环”。这是一个嵌套循环,“方案构思循环”过程中包含了“课题分析循环”。这一过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任务更多的是指导学生的调查方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防止学生因困难而放弃或者在方案过粗的情况下进入课程设计练习的下一个阶段。

3.设计验证循环

在方案构思阶段产生一定设计成果后,进入下一个循环:“设计验证循环”。这一阶段包含四个步骤:方案构思、设计研讨、布局验证、方案细化。在经过方案构思形成一定方案成果后,在学生设计小组内进行设计研讨,指导教师参与,可以经多次小循环,形成一定成果;然后可以进行布局验证,主要的目的是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对相关规范标准的执行情况。在这一步可以采取学生组间互评、设计模型虚拟现实验证等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后可退回方案构思阶段展开小循环,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起到标准规范把关的作用;经布局验证后的结果,进入方案细化环节,根据细化的情况,进行方案调整,如调整较大则进入“设计验证循环”。在这一阶段中如果学生的方案构思方向发生较大改变,则直接退入“方案构思循环”。因此,“设计验证循环”的过程可能会嵌套“方案构思循环”。经过多次往复,最终学习小组的协同工作形成了课程练习的方案进入图纸表达阶段。

4.课题设计循环

在完成课题表达的图纸绘制后,组织教师评审组进行公开评图,尤其是需要由指导教师对前三个循环过程中学生小组学习过程的总结和点评,并提出改进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将相关成果带入下一个课程设计课题,进入“课程设计循环”。

经过以上四个层层嵌套的学习循环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实践,逐步发掘自身的创造性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教师“教学即研究”

近年来,随着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知识爆炸”已经成为大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实践工作所需的信息增长已经使得本科教育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无法覆盖实践训练所必需的全部内容。因此,已教授学习方法为核心的“基于问題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6]正逐渐被教育者接受。“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于,不再要求前期教学必须涵盖实践训练所需的全部内容,只需提供基础性内容,而及早开始有系统的实践训练,学生直接面对课题,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分析和讨论,进而自主查找和学习相关知识,推动课题的进展,经过若干次反复,在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实践和学习技能。这一方式很适合以创造性为核心、知识领域交叉众多的设计类课程教学。

那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设计训练实际上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过程则更接近一项课题的研究。以图书馆设计课题的教学过程为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首先依据教师下发的具有明确任务要求的设计任务书,依据前期的理论课程学习和教师的讲座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展开设计,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具体建筑课题,将课题转换为具体的建筑方案,教师的指导集中于空间、功能、结构、场地、建造等实际问题。

而现在流行“研究型的设计教学”,[6]那么这有什么不同呢?首先,“研究型的设计教学”的起始不再是明确的设计课题,而是来自某个设计问题,例如“如何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阅读空间”,其次,其教学过程也不再只是设计课题的实际落实落成,而是以研究这个设计问题的逻辑展开,是以问题的抽象过程而不是实际课题的分解过程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即包含预设方向的引导,也期待有创新的发现,甚至期待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得出一个既定的答案。这一方式使得单纯的教学过程成为一项研究过程,即“教学即研究”。

“教学即研究”的教学方式与“四嵌套循环”的教学路径能够完美契合,从而创造一个在知识爆炸时代引导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和实践技能为核心,更好适应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

建筑设计的自由构思是学生通过建筑课程设计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指导教师的核心工作内容,只有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才能促进学生自身创造力的发展,通过“教学即研究”的教学方式与“四嵌套循环”的教学路径的契合,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练习最终掌握建筑设计自由构思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程焕文.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16.

[2]张彬.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28-3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大词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5]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6]顾大庆.一石二鸟——“教学即研究”及当今研究型大学中设计教师的角色转变[J].建筑学报,2021(4):2-6.

(责任编辑: 刘洁)

猜你喜欢
设计教学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建筑设计的困惑
基于企业实际的针织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工作室模式”探讨
设计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设计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