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毕自救计划

2022-02-20 06:40张阚林建辉
大学生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读研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文/张阚 林建辉

“第三章的内容有些松散,逻辑性不强;标题的遣词用句不够好;整篇文章框架不好……”一个月的漫长等待后,毕业论文评审意见下发,新闻传播专硕研究生夏夏最终确定申请延迟毕业。

得知结果后,夏夏来到了豆瓣小组“延毕自救中心”,记录自己延迟毕业的感受,重新振作的心路历程和“自救”计划。

“延毕自救中心”小组在2021年4月底成立,目前,一共有8105位因为毕业论文不通过、挂科、四六级未通过等而处于延迟毕业阶段或延毕边缘的同学,在这里分享经历、咨询求助、吐槽发泄、记录生活,他们大多处于本硕阶段。

开始行动

得知延迟毕业的那一刻,夏夏心态“崩”了。她第一时间选择向男友、闺蜜、关系很好的室友倾诉,排解情绪;也积极与上届学长、学姐交流,对照顺利通过的毕业作品,归纳总结审核要求,有条理地修改自己的文章。

但在漫长的修改过程中,焦虑和自尊受挫的情绪一直伴随她。她害怕面对一直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延毕小组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天涯沦落人”,倒是给了她很多安慰。

夏夏认为,在网上倾诉或是寻求现实交流,都是开始行动的第一步,“调节情绪很重要,无论哪种途径,只要有效果就行”。

夏夏在豆瓣记录帖中写下了重新提交毕业设计送审的计划安排等,鼓舞小组成员共同进步。“记录下我的自救之路,也是为了监督自己。”

小茉就读于文学专业,在论文盲审未通过后,来到延毕小组,发帖“祈祷”论文复审顺利。除了告诉家人和男友以外,她没有向任何同学倾诉,“毕业照、鲜花刷屏,大家都处在毕业的兴奋中,拉着别人说‘自己挂了’有点扫兴吧!”

小茉在调整心情的同时,开始了连续熬夜到凌晨4点修改论文的生活。由于不了解审核的具体标准,也没有明确的修改方向,她用“一筹莫展、一塌糊涂、无助”来形容那段时光。与自己的导师沟通失效后,小茉鼓足勇气加了学院另一位教授的微信,请她帮忙看看论文。得到老师热情的回复和建议后,小茉稍稍安心了一些。“如果心里没底,就要尽早行动,调整心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抓住一切机会和老师沟通。”

延迟毕业并非突如其来

确定延迟毕业后,小茉和夏夏都进行了反思。失败的时间管理,加之与导师沟通失效,是延迟毕业的两大原因。

夏夏的课程集中在研一阶段,研二的时间大部分由自己安排。专业硕士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指标,身边同学大多也不会主动深入理论学习,导师“放养式管理”并不主动督促学业进展,疫情期间大段居家生活打乱学习节奏,返校后在外租住也没什么学习氛围,夏夏就这样在混沌散漫中度过了一年。

“我从社会学专业跨考过来,本科时没有任何新闻采写的底子,可毕业设计时一上来就要写深度报道,这让我感到头疼。”夏夏坦言,无论是实践经验或是理论水平,自己都比同专业的同学逊色,毕业设计推进并不顺利。写作设计初期找不到思路,因为疫情,很多采写工作都堆到了后期。送审之前,夏夏对作品的质量有些担忧,但侥幸心理占了上风。“我明明非常喜欢这个专业,却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导致研究生阶段没有做出什么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小茉是文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在知道自己将要延迟毕业时没有太多挣扎,因为她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始终不自信。小茉认为自己不是特例,身边同学普遍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感到恐慌,对自己学术水平满意的人很少。她认为这与个人学习兴趣、学业规划有关,也与能否得到导师的有效帮助有关。

“有的导师是学术型的,但有的不是。比如我的导师,年轻时科研成果多,但是后来热衷于事务管理,担任的头衔很多。报考时我就是被这些头衔吸引了,后来发现头衔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应该关注的还是导师近几年的学术成果,成果多的老师更可能给出有效的学术建议。”

2020年11月,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准则》明确要求,研究生导师需“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把关学位论文质量”。

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陈楚洁看来,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比之前更严格。他认为,对导师是否“精心尽力投入指导学生”的过程性的监督机制,具体体现在导师平时与学生的沟通和论文写作指导之中。

导师和学生的沟通,包括读书会交流,通过微信群分享文献、会议信息,毕业论文开题阶段的讨论,以及论文写作中的批阅指导,其中最为关键的当属硕士论文的指导。如果导师与学生没有较多的沟通反馈,可能最终会导致学生论文的质量问题。

“但这取决于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努力,有些研究生由于面临就业压力,在毕业论文写作上投入不够,也可能没仔细按照导师的意见去改。”

安桥在一所211大学读语言学硕士,他与导师的沟通一直不太顺利。“不知道是不是导师擅长的方向跟我想研究的方向不太一样,导师给我的建议不太清晰。”安桥在写毕业论文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写作期间没怎么跟导师沟通,导师也没有主动问他的情况。写到一半时发现,双方的观点相差甚远。

“知道自己可能会延迟毕业的时候,我也想‘自救’一下。”安桥在硕士论文的后期阶段,也想过大幅调整内容,但后来因为工作量太大而放弃了。

夏夏进行毕业设计写作

严进严出成新常态

在5月之前,夏夏没有想过延迟毕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身边同学和辅导员都说,新闻传播专硕比学硕容易通过,以往几乎没有专硕延迟毕业。”后来夏夏偶然得知,同年延期毕业的同专业学生不止她一人。

夏夏认为是自己不幸“碰上了”严格的评审,实际上研究生“严进严出”培养已成为新常态。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

2020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一次性清退大量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这被视为研究生教育培养从“严进宽出”向“严进严出”的方向转变。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实际毕业人数低于预计数字,并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

陈楚洁老师认为研究生教育明显趋于“严出”,“从平时课程论文规范,到毕业论文开题、预答辩、外审、正式答辩,答辩后修改乃至二次答辩,都越来越严格。”

在“严进严出”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做好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规划更为重要。复旦大学教授马臻给研究生提出3条建议:时间安排顺序清晰,把握好产出论文的节奏,及时和导师沟通。“研究生需要对‘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情,要实现什么指标’有清晰的认知,在每个阶段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有些学生自己忙着做一些科研,却不及时向导师汇报进展,让导师看看是不是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和实验结果。这是大忌,有可能你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最终你的付出却无法‘兑现’。”

出发前的思考

回顾研究生生活,小茉认为很多人对读研都有误解。“有些同学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读研,没有客观评估过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但其实这很重要,不是说说而已。不要逃避对方向的思考,不考虑好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工作,不尽早规划如何提升学术能力,过毕业这关一定是很痛苦的。”

在夏夏看来,“考研热”让大家给读研蒙上了美好滤镜,实际上大多数人的读研生活都是痛苦的。有的人痛苦自己没学到知识,有的人回头思考,觉得直接去工作可能会让他的时间更有价值。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过好研究生生活,在“严进严出”的新常态下,研究生们将面临更大的毕业压力。不过,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还是要认真走完。开始行动,延迟毕业也可能是机遇。

小茉到研三才发现,体制内的工作更契合自己的生活理念。然而随着招聘时间临近,小茉已经没有更多时间准备考试。

这个遗憾也成为小茉能够慢慢接受延迟毕业的一个原因,延迟毕业保留了应届生身份,小茉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公务员考试。不过,对于已经拿到offer的同学来说,延迟毕业可能会让他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对毕业时间有明确要求的岗位。

“延迟毕业是真的让我吃上了苦头,我不能再放任自己沉沦,现在应该好好地对自己负责了。”夏夏郑重地在记录中写下这段期许。

猜你喜欢
读研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本科毕业论文:取消还是改革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读研值不值,是一个早就应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