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浩男(南京农业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三农”,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前往贵州省麻江县咸宁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田里的兴农讲堂”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田有着特殊的情感。儿时每天放学回家,我就一头扎进地里玩耍。到初中,我注意到正在种地的父亲满头大汗,就一直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父亲不用这么劳累呢?
高考前,南京农业大学来我就读的高中进行招生宣讲,我了解到南农强势的科研实力与雄厚的师资力量,首次认识到我们国家原来在农业科技前沿已经有了这么多成果。和父母商量后,我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2019年9月,我被南农农学专业录取,怀着憧憬与期待踏入校门,正式开启大学之旅。在校期间,我参与了导师制科研项目,跟随导师一起上手实验,看到了植物的分子微观世界有多么奇妙;参与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尝试从实验设计到得出实验结果的全过程,并了解到半薄切片染色、CRISPR/CAS9基因编辑等科学前沿技术。四年间,我亲眼看到强大的农业科技力量,亲身经历了农业科研,对中国农业有了自信。我从未有这种感觉: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怎么去做。
为了实现我的农科梦想,在校期间,我努力学习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在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怀着从小对水稻的热忱与为父亲分忧的初心,来到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志刚教授带领的水稻育性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对杂交水稻的杂种不育相关基因进行挖掘、定位与功能研究,以此积累尝试克服杂交水稻的杂种不育问题,从而充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实现杂交稻品种的高产与优质。
在实验室,我在师兄、师姐的帮助下,主要参与对杂交水稻的杂种不育基因进行定位的相关工作。3年里,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门外汉变得逐渐熟稔稳重。我仍然记得在无数个凌晨,我与星月相伴,在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A820室神采的模样;仍然记得在无数次实验失败后,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然后重振精神继续推倒重来的韧劲;仍然记得做出一丝成果后内心的无比欢欣,对未来又充满着全新的期待……在一次次悲喜交加、辛酸苦楚之后,我目前完成了对一个造成水稻籼粳间杂交雌雄配子同时不育的基因的初步定位;利用实验室千余份水稻样本群体开展的多年多点试验,完成了其中一年的GWAS(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分析,以挖掘影响水稻雄性不育的性状位点;完成了对一个水稻突变体雄性不育基因的图位克隆。
2018 年6 月,我院万建民院士在《Science》上发布了“水稻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导致非孟德尔遗传”的研究成果,为充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这也让我进一步坚信,自己的所学所为所研都无比值得。未来的农科之路,我也将继续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