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安,吴思懿,蔡满忠
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较高,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其主要的病理类型[1]。临床研究表明,在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与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较难分离,存在损伤或切除甲状旁腺的风险,对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2]。据报道,甲状腺手术后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高达6.9%~46.0%。因此,如何保护甲状旁腺、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左甲状腺素多用于甲状腺癌手术后患者,可以控制疾病进展,加速身体代谢,防止疾病复发和转移,但易产生不良反应,效果不甚理想[3]。纳米碳混悬液是一种新型的淋巴示踪剂,颗粒直径约为150 nm,大于淋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空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空间[4]。因此,纳米颗粒能够通过淋巴系统向性实现区域淋巴结的黑染,有利于医生在术中更好地识别甲状旁腺组织,从而保护甲状旁腺,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纳米碳混悬液联合左甲状腺素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20年5月1日—2022年5月1日福鼎市医院收治甲状腺癌手术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0~60(38.34±2.28)岁;病程1~24(11.73±1.15)个月。B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2~61(38.28±2.43)岁;病程2~23(11.70±1.09)个月。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福鼎市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甲状腺癌手术指征;(2)临床资料完整;(3)自愿签订知情文书。排除标准:(1)远处转移;(2)中途退出本研究者;(3)对本研究药物存在禁忌证者;(4)治疗依从性差者;(5)肝、肾脏器严重损伤者;(6)期间参与其他研究者;(7)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者;(8)存在交流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患者均行甲状腺癌手术,术中行颈部外侧淋巴结清扫;术前穿刺病理或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者,术中则行单侧或双侧+大叶中央淋巴结清扫。在切除的标本中常规检查甲状旁腺,对快速冷冻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进行自体移植。其中A组患者术后予以左甲状腺素钠片50~150 μg/次,温热水吞服,1次/d,连续用药8周。在A组基础上,B组患者在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定位甲状腺结节的位置,用细针在探针一侧缓慢注射纳米碳混悬液0.2~0.3 ml,注入甲状腺外组织;压入乙醇棉棒,用乙醇棉棒无菌涂抹,便于术者识别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组织,避免术后损伤。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用药8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炎性因子水平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无异常为显效;用药8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炎性因子水平有所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实验室指标: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8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5 ml,应用日本日立生化自动分析仪(7600型)进行处理,检测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腺球蛋白(Tg)、促甲状腺激素(TSH)]、炎性因子[β2微球蛋白(β2-MG)、白介素6(IL-6)]、血钙水平。(3)手术情况:记录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甲状旁腺误切除率。(4)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不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2.1 临床疗效比较 B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A组的85.00%(χ2=6.486,P=0.011),见表1。
表1 A组与B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PTH、Tg、TSH、β2-MG、IL-6及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8周后,2组PTH、Tg、TSH、β2-MG、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钙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B组PTH、Tg、TSH、β2-MG、IL-6水平较A组更低,血钙水平较A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A组与B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手术情况比较 B组淋巴清扫数量多于A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甲状旁腺误切除率低于A组(P<0.05),见表3。
表3 A组与B组手术情况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低于A组的15.00%(χ2=3.914,P=0.048),见表4。
表4 A组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甲状腺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可及时切除病变,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手术作为创伤治疗方案,易损伤患者的气血,且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此外,多数患者术后会出现口干、疲劳、心悸等临床症状,降低了其生活质量[5]。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以乳头状癌为主,仅少数患者预后较差,需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甲状腺癌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仅约5%的患者在医院检查治疗后效果不理想。
左甲状腺素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药物,可发挥激素替代疗法的作用,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效果较好,且起效快,用药后即可明显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6];此外,其还可作为抗甲状腺癌药物用于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防止复发后甲状腺肿。左旋甲状腺素一般不会引发不良反应,但应开处方用药,并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症状和甲状腺功能[7],如果药物剂量过多或剂量调整太快,则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左旋甲状腺素经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上端被吸收,吸收率可达80%以上,其与特定的转运蛋白的结合率极高,约为99.97%,达峰时间为5~6 h,故其口服给药3~5 d即可发挥作用[8]。纳米碳混悬注射液是一种具有较强淋巴向性的新型淋巴示踪剂,注射到恶性肿瘤周围组织后,可将淋巴结染为黑色,快速进入淋巴管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聚集停留在淋巴结内,可实现肿瘤区域引流淋巴结的体内染色,故将其用于甲状腺癌手术,便于术者识别、切除局部引流淋巴结,可减少淋巴结清扫次数,对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组织损伤具有积极意义,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9]。除此之外,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可明显降低甲状腺误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甲状旁腺主要由甲状腺下动脉供血,其中一小部分血液来自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等血管,如果该组织被确诊则应在手术结束前植入胸锁乳突肌,而血供的破坏是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临床研究表明,术中为保护甲状旁腺的血供,甲状腺下动脉进入甲状腺的分支应在甲状腺囊附近结扎。甲状旁腺与甲状腺的淋巴回流途径有所不同,因此向甲状腺注射纳米碳后,将淋巴管、颈部淋巴结及甲状腺均染为黑色(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外),则易于区分甲状腺周围其他组织、甲状旁腺、黑染的淋巴结,防止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10]。因此,在手术过程中,通过纳米碳混悬液可有效保护和避免未染色组织,对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纳米碳可以有效防止永久性低钙血症、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能够清晰显示甲状腺癌淋巴转移情况,指导手术,避免淋巴组织遗漏。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且B组用药8周后PTH、Tg、TSH、β2-MG、IL-6水平较A组更低,血钙水平较A组更高,可见纳米碳混悬液联合左甲状腺素可有效提高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可较好地保护甲状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提高血钙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淋巴清扫数量多于A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甲状旁腺误切除率低于A组,表明对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可增加淋巴清扫数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甲状旁腺误切除率。
纳米碳混悬液是一种黑色的混悬液体,其常作为胃癌部位引流示踪淋巴结示踪剂,不良反应罕见,注射后偶尔产生低热症状[11]。另有研究表明,纳米碳混悬液进入人体后一般不进入血液循环,有助于胃癌部位引流淋巴结的示踪,个别患者会产生低、高热的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不影响药物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A组,表明纳米碳混悬液联合左甲状腺素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口服左甲状腺素的基础上,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液可有效提高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可增加术中淋巴清扫数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甲状旁腺误切除率,保护甲状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提高血钙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