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 潘忠瑞 杨坤林 黄美 俞颖奇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黔西南茶叶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成为重点产业之一。基于乡村振兴,振兴茶产业对黔西南州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着巨大的意义,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上,务必落实黔西南州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措施。本课题在提出乡村振兴背景的前提下,并深入挖掘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茶产业发展研究所暴露出的问题,推出具体改善措施以及应对策略,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 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现状
据调查,黔西南州共有种茶乡镇72个,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5个,5000-10000亩的乡镇有20个;万余亩的村有4个,5000-10000亩的村有21个,而茶园结构分为: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其中企业有22.03万亩、合作社有13.05万亩、农户有23.63万亩。主要种植的茶叶品种有云南大叶种、黔茶系列品种、福建系列品种(福鼎大白、梅占、金观音)、江浙系列品种(龙井长叶、龙井43号、乌牛早、安吉白茶、黄茶、黄金芽)、本地品种(四球古茶、八步紫茶、坡柳茶、二十四道红),以及引进的其它大、中、小叶优质品种。目前,全州在有效期范围内通过标准化认定茶场面积有26.42万亩,其中,有机认证的面积是3.6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的面积是7.43万亩。
建有“林-灌-草”立体生态系统示范点5个,推广示范面积2.7万亩。现有涉茶企业及合作社486家,固定资产总额16.62亿元。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情况:茶叶种植推广使用无性系品种,良种化率高达100%;规范化种植推广普及率达100%;新建茶园积极响应推广使用机械化开垦,普及率达95%以上;茶树病虫害防治,推广使用以农技方法、生态方法防治为主,化学农药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技术,普及率高达100%;主要茶区也在积极的推广使用机械化修剪,普及率95%;推广使用机械化采摘,普及率达60%;茶叶加工推广利用以电、液化气等清洁化能源为主的新型加工设施,普及率达到90%。
2. 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近年来,黔西南州茶业协会积极宣传推广黔西南州茶区品牌,为提高黔西南州茶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已经采用了多种措施和参与方式。但是,宣传的结果并不理想。大部分茶业因为小型的生产和销售规模,财务实力不允许,品牌认知度也不高,人民群众对黔西南州的茶了解太少,不了解茶的品种,对茶的效果也不太清楚,再加上品牌宣传投资不多的中小企业,品牌命名多样,没有考虑社会知名度,工商注册审批登记也比较随意,合力培养品牌力量不足,导致自然资源和品牌资源的浪费。品牌意识淡薄,市场管理水平低,很多市场经营主体的制造加工技术处于混乱状态,大多处于“零售”阶段,加工过程中二次填充现象也不断出现,内部的低价竞争和外部资源夺取的双重压力长期存在,大大阻碍了茶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茶的整体利润不高。
2.2 缺少龙头企业
由于茶叶种植的门槛低,农户为增加经济收入而自发种植,但是由于大多农户都是看重经济收益而盲目种植,所以缺少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且投入资金有限,导致黔西南州茶叶种植数量多,但没名气,且茶叶种植分散不集,竞争力不强。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小型种植户来说,向金融机构寻求融资、贷款是不容易的,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西南州大多数茶叶种植户缺乏市场开拓能力,所以难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以发展成为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导致黔西南州茶产业方面的龙头企业较少。
2.3 茶产业链延伸的同时,未能带动更多收益
茶产业是我国农业传统产业,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茶产业供需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尤其应立足贫困地区产业的实际情况。在引进和发展不同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传统农业产业的提升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相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的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关系。
根据相关调查,黔西南州茶产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科技技术投入较少、更多的倾向于人工采摘、品種逐渐老化,并且市场的整合性不够,在竞争中处于严重的劣势。茶产业的上游产业种植原料供应和技术研发落后,下游产业销售市场拓展不力。目前,我国推行的茶产业链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农户自己生产、加工、销售茶叶,是当前主要模式。第二种方式是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统一提供良种苗木,提供技术,统一鲜叶标准,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营销。我们还可以把茶农、茶叶产地茶园连片集中起来,形成专业茶叶生产基地,并大力发展黔西南州特色茶产业,营造新的茶产业结构,更注重于茶产品的品质,推进黔西南州茶产业链,并开拓新的领域。黔西南州在做大做强茶产业本身的同时,必须发展与黔西南州支柱性产业茶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形成以茶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挥茶产业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4 相关技术有待提高
一方面,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对茶叶的种植、加工等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对该领域科技成果进行推广示范;另一方面,种植茶叶的茶农科技文化程度较低,导致技术应用的推广能力差。而在茶叶的生产中,生产方式大部分为半机械和半手工模式,茶叶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没有重视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的推广,导致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3. 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管理不规范,茶旅融合不足
整个茶叶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产业化程度低。茶叶种植不仅仅是只考虑采茶、炼茶、制茶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根据询问黔西南州当地人了解到,在茶叶销售过程中,都是省外的公司来收购,本地没有收购公司,外地公司来收购价格会压得很低,茶农收益减少,茶叶的价格起伏不定,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政府可以帮助茶农去解决价格方面的问题。黔西南州旅游景点较多,但是有茶馆的很少,有茶馆的地方也只是提供品茶服务,游客难以体会到品茶的其他工艺过程,对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途径少,不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茶旅融合不足。
3.2 茶叶种植地区分散,规模效益低
黔西南州茶叶种植面积大,但地形高原山地居多,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导致茶叶种植分散,因此茶叶种植形不成规模化。大多数为农村种植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由于受到地貌地形的影响,种植地区分散,大部分茶叶都是茶农在自己的土地种植,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导致茶叶产业很难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3.3 农民个体经济意识的影响,茶叶科研与创新不足
黔西南州大多数的茶叶种植地区在偏远的山区,存在一定的农民个体经济意识,在经济合作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农民的合作积极性受到以前一些不成功的合作经济的影响。由于农民的收入相对较少,导致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运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受到制约。而农村遗留的乡土文化成为农业组织管理的绊脚石,农民没有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在茶叶创新方面不足,虽然黔西南州在茶叶的采摘方面也在推广机械化,并且机械使用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持续推广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方面是茶叶种植在山坡上,不利于机械化采摘;另一方面是茶农对机械不了解,使用过程有诸多不便。于是大部分的茶叶需要人工采摘,导致出现效率低、规模化难以实现等问题。
3.4 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黔西南州的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农业所占比重大,实施茶场规模化种植、形成产业化的立体条件先天不足,从而导致投资成本较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相对较弱。目前,全州茶场基地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营管理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辐射范围小,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全州茶叶种植工作人员和生产加工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当地的老人,综合素质较低,劳动能力低,多数都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基本没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缺少高技术的人才,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黔西南州茶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水平的提升。
4. 解决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提高市场化程度,完善市场管理
黔西南州坚持贵州省“干净茶”的黔茶产业定位,充分发挥特色茶资源的“早”“净”生态优势,坚持“黔茶第一春”茶品牌,将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深入推进茶产业的高品质发展。一是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完善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加快茶叶标准化系统建设,规范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二是重视精准品牌定位。黔西南州是全国唯一的低纬度、中海拔、寡日照茶叶生产区,生产的茶叶具有物质丰富、香气馥郁、汤色明亮等特质。土壤主要偏酸性,质地松弛,排水性好,有茶叶的“珍贵”。抓住这个“珍贵”,将“晴隆绿茶”“普安红”“24道红”“四球茶”“八步茶”等已经制作的品牌和申报中的品牌准确定位,充分参考安吉白茶的革新经验,去深挖黔西南州各种品牌跟古茶树的“珍贵”之处的故事。三是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大力加强茶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在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把贫困家庭从贫困的“帽子”中驱逐出去。首先,推进产权经营权改革,通过改革试点带动贫困家庭脱贫。其次,要根据土地的情况建立联系。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制定相应政策,帮助贫困户茶园种植改造,对相关茶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4.2 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保持茶叶特色,与市场紧密融合
聘请茶产业种植专家,深入各茶园基地采取循环上课培训的方式,增加茶园管理者茶叶种植以及管理方面知识,大幅增加茶园基地管理者专业知识覆盖面。特色是茶叶一个最核心的卖点,也是茶叶赖以生存的关键。对于种植分散的茶园来说,要做到不断融合当地的茶叶品类特色,将茶叶特色做到极致。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不断丰富,广大的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也趋于多元化、个性化,这是茶产业市场的新趋势,对于分散的茶园来说,这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只有与市场紧密融合,参与到竞争之中,才能有更多的收益。
4.3 开拓销售渠道,努力延伸茶产业链,提升茶产业发展竞争力
销售环节是茶产业的关键环节之一,做好茶叶的销售,也就实现了茶产业的整体价值。主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尤其应生产具有黔西南州本土特色的福鼎大白、龙井43号、安吉白茶等,加大茶产业科技投入,做强黔西南州茶品牌,以科技引领品牌,增加茶叶的科技含量就是增加茶叶的附加值,形成黔西南州特色茶品牌之一,发挥品牌效应。
创造特色品牌,提升茶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大力挖掘和整理具有黔西南州特色的茶文化,深入研究我州原有的“古茶树”,现有的“福鼎大白”“龙井43号”“安吉白茶”“乌牛草”等注册商标的市场效应,加强我州茶叶品牌创建的科学论证。根据茶类标准,将黔西南州范围内的茶叶品牌整合,以市场认知度高,地方特色鲜明、具有推广基础的品牌作为黔西南州茶叶产品的统一品牌,并严格按照统一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以集中资源优势,树立黔西南州茶叶品牌,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
4.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整合相邻各茶园基地,形成一个联合基地,采用交叉管理模式扩大茶园基地种植范围,增加基地茶产业加工基础设备,扩建茶产业基地。加大对茶园基地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方面的帮扶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茶园基地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银行专设茶园种植方面贷款方案,对需要者有针对性、有时效性地发放贷款。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主动向茶叶种植户宣传贷款政策。解决人才问题的最快方法就是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但是聘请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样会使茶农们在资金方面承受巨大的压力,可以在当地多层次地培养技术人才。加强茶叶技术干部的培养,这部分干部人员不仅要有系统茶学专业知识,还要定期参加新型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对现有的茶园管理人员以及茶叶加工的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同时也要注重对具有传统制茶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传承,在创新和传承之间不能顾此失彼。
總结
总之,提高并营造茶叶品牌的品牌意识,加强企业对商标进一步的认识,大力宣传黔西南州特色茶产业、茶文化,还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发展茶产业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响应并主动接轨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始终把茶产业、茶文化作为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让茶产业更好地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李飞(1998.10-),贵州省册亨县人,本科;
潘忠瑞(1998.12-),女,贵州省兴仁市人,本科;
杨坤林(1998.5.19-),男,贵州省安龙县人,本科;
黄美(1997.05-),女,贵州省贞丰县人,本科;
俞颖奇(1987.04-),江西省婺源县人,硕士研究生。
课题名称:
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研究”(20211066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