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杰琳
内容摘要:为了让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授课教师应选择对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最具指导意义的文学作品并分为几个专题来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这些作品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能使学生们切实体会到学习英美文学對于他们精神成长的指导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英美文学 公共选修课 大学生
近年来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人所应接受的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割裂,它们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目的[1]”。文学总是被列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因为文学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2]。”因此,很多大学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以加强通识教育。
但是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不够重视,他们觉得英美文学跟他们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也毫无用处,有些学生上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时还在看专业书籍。这些学生对待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显然是错误的,他们把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局限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之内,不利于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们认识到通过学习文学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让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们觉得学习英美文学确实“有用”。
一.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的改革措施
1.选择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最具指导意义的文学作品
为了让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来学习。现有的多种版本的《英美文学选读》都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这些文学选读中所选的名篇不一定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例如,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伟大先驱,《老虎》是他的重要诗作之一,大多数英国文学选读都会选择这篇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一只猛虎的形象,其光芒四射的眼睛、强有力的心跳以及饱经锤炼的大脑形成一种威慑力的美。讲授这首诗歌时,教师一般都要讲作者如何使用阳韵、头韵、四步扬抑格来唤起一种坚定有力的听觉意象。但是,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些韵律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
相比之下,威廉·布莱克的其他一些诗作如《毒树》、《土块和石子》等对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更具指导意义,更适合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例如,在《毒树》这首诗中作者写到:
我与友人结怨:
我倾诉宣泄,怨怒便告止息。
我与敌人结怨:
我沉默不语,怨怒便暗暗生长。
在日日夜夜的恐惧中,
我用泪水将它浇灌;
微笑着,用温柔欺瞒的诡计,
将它照耀。
它日夜不停地生长,
结出一个苹果,颜色鲜亮。
我的敌人瞧见它的光彩,
知道那是属于我的果实。
当夜幕笼罩了大地,
他悄悄潜入我的花园里;
清晨我高兴地看到,
我的敌人僵直地躺倒在树下。
通过学习《毒树》这首诗,学生们明白了:如果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最好找合适的机会说出来,双方共同找出矛盾产生的根源并努力化解矛盾;如果不说出来,压抑在心里,小矛盾会逐渐积累成大矛盾,一旦爆发可能会造成很坏的后果。例如复旦投毒案就是由于林森浩与黄洋之间的一些小矛盾逐渐积累而引发的。黄洋说话常常不顾及他人感受,有时会伤人而不自知。如果林森浩跟黄洋好好沟通,也许黄洋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缺点并有所改变,也许这样一来林森浩对他的积怨就不会越来越深,也许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又如,在《土块和石子》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土块与石子的对话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爱情的态度:
“爱情”并不想满足它自身,
也不把自身放在心上
它为着别人牺牲宁静,
在地狱的绝望里建一座天堂,
这样歌唱着一个小土块,
它曾经被牛群踩来踩去;
但小溪里有一颗石子,
它也唱出了适合的诗句:
爱情只想满足它自身,
束缚人也出于自娱的愿望
它高兴看别人失去宁静,
建一座地狱来对抗天堂。
让大学生学习这首诗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自杀或杀死情敌、甚至杀死自己恋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20年11月29日,山东某学院学生马某某(男)与四川锦江学院学生李某某(女)系男女朋友,二人因感情问题发生争执,马某某用剪刀将李某某杀害后跳楼自杀身亡。2009年3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一名男生掐死女友后跳楼自杀,事后发现了男生自杀前的遗书,其中有“我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心迹表露。这两个事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当事的男生爱得太自私,他们以爱的名义牢牢地束缚住自己的恋人,剥夺了对方重新选择恋爱对象的权利。无私的爱应该把对方的幸福放在首位,梁思成和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都是无私的。据说有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说,她既爱梁思成同时又爱金岳霖,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痛苦至极,思考一夜后他告诉妻子:你是自由的,如果你觉得和他在一起,比和我在一起幸福,那么,我祝福你们。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则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相互间更加信任。
英美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感人的爱情故事,例如,《双城记》中卡尔登深爱着露茜,但他知道露茜爱的不是他而是代尔那。他知道代尔那更能给露茜带来幸福,因此他放弃了对露茜的追求。但是他告诉露茜:“我愿为你和为你所爱的人做任何事。若是我的事业条件较优,有作出牺牲的机会或能力,我愿抓住一切机会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作出任何牺牲……”后来卡尔登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当无辜的代尔那被判处死刑后,卡尔登混入监狱中,把与自己面貌相似的代尔那营救出去,自己则义无反顾地替代尔那走上了断头台。
与卡尔登这种无私的爱相反,《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都是自私的。尽管凯瑟琳真正爱的人是希斯克利夫,但她还是决定嫁给林顿,因为林顿英俊、富有,因为嫁给林顿能使她成为方圆数英里最尊贵的女人。凯瑟琳曾向奈莉吐露肺腑之言:“我对林頓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就像冬天会改变树木一样,时光也会改变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地上永恒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在我心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凯瑟琳背叛了爱情;希斯克利夫不谅解她的抉择,不断地侵入她的婚姻生活中,她对丈夫心怀愧疚但又无法遏制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希斯克利夫还和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私奔,以此让林顿蒙羞,让凯瑟琳嫉妒。希斯克利夫的所作所为使凯瑟琳处于极度的煎熬之中,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生下女儿后死去了。伊莎贝拉告诉希斯克利夫:“被你恨着也要比被你爱着好,我还得感谢你没爱上我,你的爱会致人死命!”尽管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至死不渝,但他那种疯狂的爱本质上也是自私的,他从不考虑自己的爱带给凯瑟琳的是幸福还是痛苦。希斯克利夫这种狂风暴雨般的爱是可怕的,所以在《爱的秘密》这首诗中布莱克指出:爱应该像和风吹拂,无声无息。
2.分专题讲解文学作品
通过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把同一专题的文学作品集中在一起讲可以相互印证,使学生对这一专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按照年代顺序讲,而是分为几个专题来讲。这些专题包括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同的爱情观、人生道路的抉择等。讲这些专题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启迪他们的人生智慧。例如,讲解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一专题时,笔者选择了济慈的长诗《海披里安之亡》,诗中女神莫妮塔所说的话对学生很有启发: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日子和悲伤的日子,
不管他的职业是崇高还是低贱——
区别仅在于他们有不同的欢乐和不同的悲伤。
只有空想家才会终日怨恨,
承受着许多不该有的恐惧和忧伤。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明白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痛苦和悲伤,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人生的悲剧性,总是怨天尤人或者像空想家那样梦想根除一切痛苦,结果只会使自己对世事无常更加感到恐惧和忧伤。
讲解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这一专题时笔者还选择了《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通过学习这部小说学生们明白了痛苦悲伤的经历也可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强烈的自卑感曾经把他牢牢地套在孤独与痛苦之中。他经历过失恋的折磨、亲友的离世以及生活的贫困,为了探索人生的真谛,他潜心研究前人讨论人生的著作。当他历尽艰辛终于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并收获了真正的爱情时,“他反复想着过去的那个漫长的历程,对过去的生活他高兴地接受了,他接受了曾经使生活如此艰辛的残疾。残疾曾使他的性格变得乖戾,可也正是由于残疾的缘故,他得到了那种返躬自省的力量。没有这个畸形,可能他就不会对于美有那么敏锐的鉴赏力,也就不会有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了[3]。”
通过分专题讲解文学作品,学生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当然,分专题讲解文学作品也有其不足之处:这不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英美文学史发展的脉络。不过范谊、芮渝萍教授指出:“在(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不追求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课程的‘有用’和‘意义’[4]”。
二.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改革的效果
2019年笔者讲授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时采取了“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选择了一些广为流传的名家的代表性作品,按照年代顺序进行讲解,但是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经过深入思考,笔者认识到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不应把分析作品的背景、艺术特色等作为教学重点,应该把发掘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和启迪作为教学重点。
2020年笔者再次讲授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时,选择了一些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最具指导意义的文学作品,力求用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来启迪学生,使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打乱了作品的年代顺序,把同一主题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讲解。经过上述改革,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程结束后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8%的学生(37人中的31人)认为该课程起到了帮助他们思考人生、启迪人生智慧的作用;89.2%的学生(37人中的33人)认为该课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91.9%的学生(37人中的34人)认为该课程使他们对爱情有了一些新的认识;86.5%的学生(37人中的32人)赞成分专题进行讲解以便对每个专题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
在《现状与忧思》一文中李公昭教授指出:讲授英美文学课的教师应该思考“英美文学课的教材究竟应该如何编,编入哪些内容才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5]”。笔者认为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的教材应该按照专题编写,应该编入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最具指导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师在讲授这些文学作品时应指导学生们理解并把握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这样学生们才能切实体会到学习英美文学对于他们精神成长的指导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7.
[2]虞建华.“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郑州大学学报,2002(5):7-8.
[3]毛姆.人性的枷锁[M].徐进、雨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995.
[4]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和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5]李公昭.现状与忧思[J].郑州大学学报,2002(5):11.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应用语言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