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芬 郎晓珊 李昊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重要地位和取得的重要成就。其中,“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全新表述,进一步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系列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植根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思想、哲学精神以及道德观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优秀典范,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化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和生机。从思想溯源的角度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汲取了“民为重,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古圣先贤倡导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蕴含了道家思想中一贯的“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之道,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一方面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另一方面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交汇出崭新的中华文明。
展示中国精神的时代力量
精神是文化的灵魂。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国精神一直蕴含其中。在不同朝代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积淀形成厚重而又多元丰富的思想精粹,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之魂。正是靠着这股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多次磨炼,穿越沧桑百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时代精華,凝结了这个时代最富创造性的思想观念,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时代进步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伟大建党精神”等新理念新论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凝结着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重大命题,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贡献力量,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到一起,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实现中国梦还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鲜活力量。改革开放的政策铸就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了当代中国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继续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冲破各种思想羁绊和观念枷锁,破解各种难题,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根深才能叶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的时代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这一论述激活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强大生命力,丰富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涵,形成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最新表达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
沈芬系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郎晓珊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事务保障中心助理馆员;李昊系建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大同规划资源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