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依据的哲学反思

2022-02-19 05:27:05王升臻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1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本质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逻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演进,有助于化解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理论争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矛盾视角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1-004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1.008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初期,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鲜有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特殊社会活动,其理论与实践的存在是一种公设。21世纪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研究的不断完善,学界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展开探讨,并出版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探本》《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等专著。2014年到2015年,王升臻与何祥林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的问题,在《思想教育研究》《湖北社会科学》杂志上展开了学术对话,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纵观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学者们大多以某一人类社会政治形态的产生,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依据。虽然该研究视角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缺陷也十分明显。即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片面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一方作为依据,如以社会群体或社会个体的政治意识觉醒程度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由此,便出现以“广义政治发生论”“阶级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为例的学术争论。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视角出发,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之间的内在逻辑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有助于化解当前的理论分歧。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依据的理论分歧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依据的探讨主要有“阶级政治发生论”“广义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三种观点。其中,“阶级政治发生论”受学界广泛认可。

第一,“阶级政治发生论”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或集团为实现自身政治目的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阶级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實现统治阶级目的和维护其阶级利益的一种手段。“没有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就没有相应的思想统治活动,也就没有维护和实现这种思想统治进而实现政治统治和根本利益的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可以说,“正是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正式产生”[2]。

第二,“广义政治发生论”观点认为,政治有“广义政治”和“狭义政治”之分。“狭义政治”主要是指自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阶级政治事实;“广义政治”是指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所发生的政治事实,即政治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广义政治”看,“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就一直存在”[3]。

第三,“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意识形态政治发生高度一致,意识形态政治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前提。“只有到了人的主体性原则获得确立的时代,人的理性才可能也才有能力反思政治认识与政治利益之间的关系,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才真正开始自己的历史”[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为主要政治实践内容的政治形态的实质就是意识形态政治,它产生于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的近现代”[5]。

“阶级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的相同之处在于,双方都赞成把自觉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完整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排斥自发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分歧是,“阶级政治发生论”以国家和阶级的产生,即一定社会群体政治意识的自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依据和标志。“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则批评“阶级政治发生论”把“政治的意识的起源混同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针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政治实践活动——意识的政治——的历史起源”[6]。“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把一定社会个体政治意识的自觉作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依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意识形态政治”[7]。

“广义政治发生论”与“阶级政治发生论”“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之间争论的关键在于自发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广义政治发生论”认为,虽然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自觉性,还处于自发形态,但自发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阶级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则认为,原始社会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原始社会的精神生产活动、教育活动始终带有“前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色彩。也就是说,原始社会没有完整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骆永廷教授等人提出,“原始社会的政治活动不具有阶级性,原始社会的政治也不是严格意义上以国家政权为根本的政治。在这种政治活动中,自觉、系统、理论化的意识形态还没有产生。人们意识的形成、传播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自发的诸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宗教活动等象征仪式上,也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形态”[8]。

“思想政治教育萌芽形态”的提出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但这里存在两个关键性问题需要澄清。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萌芽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是否具有内在联系,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是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萌芽形态”发展而来?二是如果我们承认“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形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萌芽形态”发展而来,那么,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否发生过实质性变化?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永恒的还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阶级政治发生论”“广义政治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之间产生学术争论的根源在于,他们各自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中的某一方面作为判断依据,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之间的内在统一。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才能化解当前学界的理论分歧。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之间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且事物的本质只能存在于自身对立面的统一关系之中。否定一个事物存在的那个“他物”,最初并不是这个事物以外的什么东西,而是这个事物本质自身中的构成要素,即它自身内部的否定的因素。列宁曾说过,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9]。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事物的矛盾与事物的本质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毛泽东说:“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例如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10]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就是其本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即科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就能够科学地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1]。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认识虽然取得一定共识,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之间内在逻辑的理解上存在分歧。“阶级政治发生论”者过于重视“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者则抓住一定社会“人们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二者都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绝对地对立起来,各自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一方的政治意识是否成熟或自觉为依据,来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而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互动的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理论研究产生观点上的歧异。

马克思主义认为,如果否认事物之间的对立,把事物看成绝对的同一,那就势必要否认事物能够发生质的变化。同样,如果否认了对立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取消了事物向另外一事物的转化,也不可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其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前提和关键。

首先,矛盾双方内在同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由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所构成,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前提。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社会也是人的社会,是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离开了个人,社会也不复存在。个人与社会的这种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一方面,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建立在人们思想品德水平基础之上,忽视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吸收、相互转化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会向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与此同时,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也会不断地吸收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中有益于自己的东西,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的相互吸收与相互转化,才能不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演变。

其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不断变化,并造成矛盾双方之间力量发展的不均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是推动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决定性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一般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完全一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并慢慢地开始提出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要适应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在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与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的互动中,不断地从自发走向自觉。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使双方的力量对比由平衡逐渐走向不平衡,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本动力。

最后,矛盾双方的特定和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特殊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和谐是矛盾存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一定的和谐状态,但是和谐并不是说矛盾是绝对同一的,而是说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是正确处理矛盾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并非都是从矛盾双方激烈的斗争开始,也可以是从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开始,从平衡逐渐走向不平衡。在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处于一种自发的和谐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因此,科学理解矛盾的和谐状态,也是科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概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但遗憾的是,学者们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互动的视角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而是各自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一方是否走向成熟为依据,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问题,从而导致学术争议不断。

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演进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正是事物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从自发走向自觉,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最漫长的社会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的认识水平就显得极为有限。学界普遍认为,原始人物我不分,在原始人眼里世界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缺乏主客体意识。“人虽然已经成为人,但仍紧紧地附属于自然”[13]。人尚未从自然界中完全分离出来,“人在这个社会中并没有被赋予突出的地位。他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但他在任何方面都不比任何其他成员更高。……人与动物,动物与植物全部处在同一层次上”[14]。原始人主客体意识的缺失,并不等于原始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缺失。由上所述,在原始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在原始社会,由于洪水猛兽、自然灾害经常危及原始人的生存,为了求得生存,原始人只能靠集体生存,个体是无法單独生存的,个体与集体自发地融为一体。“这个时候的人缺乏个体的意识,在图腾时代生命过程的主体不是个别个体,而是氏族,文化史上有许多历史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个时候,氏族为了相互区别而具有自己的名称,但个人却没有名字”[15]。图腾是所有氏族成员的一个重要标志,图腾名称只有本氏族的人才能使用。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了氏族,就没有了生存。因此,人们思想品德水平在此时还处于一种极为落后的状态,它自发地融入到氏族图腾意识,即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之中。

在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中,为维护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原始社会自发形成了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和谐状态,并缓慢地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这一状况决定了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自发形态。考古学家发现,在原始遗址中,存在着氏族首领在日常生活中对其氏族成员进行宗教或超自然的信仰控制,并行使意识形态的行为活动。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内部尚未出现社会分工,所以意识形态活动与氏族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6]。这种意识形态活动的内容是粗糙的,形式是自发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出现了分工。“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17]私有制的出现,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阶级开始形成,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国家逐渐取代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体。统治阶级在运用国家机器进行政治统治的同时,开始自觉地对其成员进行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8]至此,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开始自觉要求人们思想品德水平要适应自身要求。与此同时,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9]。因此,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发生了质变,思想政治教育从自发形态逐渐走向了自觉形态。

虽然人类是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拉开了自觉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序幕,但由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比较低,人们依然自发地服从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马克思对此有过明确的论述。他从人的发展这个角度规定社会发展形态,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即人的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即人处于固定的依赖关系之中,其特征就是人都是以群体形态而存在,马克思把它叫做人群共同体。只有大写的人,单独的个人并不算人。我不属于我自己,我属于家族、部族、宗族的,马克思把它叫做种群族。个人只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属于人群里边。“这个阶段包括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甚至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20]。可见,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依然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依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呈现出单一化格局。此时,“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体单一性和活动统一性的特征”[2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处于传统形态。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变迁速度加快且程度剧烈。“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22]。与之相应的是不同社会群体、政党林立,社会个体意识不断增强。人类社会进入马克思所说的第二阶段,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主要特征是形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马克思叫做“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近代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是人类个人以他近代的风格出现”[23]。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个体政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人们的集体观念出现了动摇,社会的秩序性和一致性受到了社会个体的质疑。传统社会中个体经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体“从服从规章制度‘有纪律的’演员转变为‘有创造能力的’演员,从与他人组合形成有意义的整体转变为自我克制、自我推进、自我平衡的单元”[24]。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爆发尖锐的冲突,双方开始从相对和谐状态走向相互斗争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又一次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从而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即“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日渐式微,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向双向互动的现代形态。

概而言之,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也在变动中不断发展。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相互转化,共同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和演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传统到现代。以此观之,“阶级政治”和“意识形态政治”的发生,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而已。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把它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标志和依据,简单地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于原始社会、阶级社会或近现代社会,而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把“广义政治发生论”“阶级社会发生论”和“意识形态政治发生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历史形态。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学界的理论分歧,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2][1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升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

[4][5][6][7]金林南.从政治的意识到意识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起源的政治哲学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9):29-34.

[8]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9]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16][17][18][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于目标[M].魏楚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5]王曰美.原始社会人的主体意识之觉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90-96.

[20]高清海.哲学的奥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英]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4]齊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梁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