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邦
高师声乐教学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还是一种审美教育。学习声乐艺术不仅能够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润物无声地影响人的气质、情感、趣味等,还能够激励和鼓舞人,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进而温润和净化人的内心。但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审美教育”的现象。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呼吸、位置、共鸣等发声技术上,把原本富有情感和美感的声乐艺术变得生硬、枯燥,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对于高师声乐课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树立审美教育意识,积极带领学生了解声乐艺术的本质,让他们感悟艺术美感,逐步提升审美能力、学习兴趣,积累审美经验。
目前,高师的声乐课堂存在强调科学发声技术而忽视审美教育引导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高师声乐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教学采用“小组课+单双人课”等模式。必修为基础课,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课”的形式。选修为声乐方向学生课程,教学模式为“单双人课”。声乐课程的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解决扩招带来的师资不足问题,它同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相比,由于教学的个人针对性不强,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为学生充分讲解分析作品,因此,学生对作品的领悟比较浅薄,大部分学生仅仅是能够唱下来,根本谈不上对作品的审美。第二,高师音乐系招生录取的大部分是接触声乐技能训练时间较短的生源,他们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声乐技能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这种短时间的技能强化训练导致学生不良发声习惯凸显,因此,入校以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科学发声练习。
声乐表演要求做到声情并茂,声乐教育也应本着“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审美情感教育观进行。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审美教育意识,重视美育浸润和渗透模式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注重科学发声训练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探索每一首声乐作品所展现的不同美感,将技能训练和声乐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使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下面,笔者以歌剧《长征》中著名唱段《三月桃花心中开》为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歌词、旋律等,引导学生发掘和感受《三月桃花心中开》的表达之美、内涵之美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声乐艺术的内在魅力。
《三月桃花心中开》是歌剧《长征》中比较著名的歌谣式歌曲,它在整部歌剧中以多种形式多次呈现,形式有女声合唱、女声独唱、混声合唱等。这首歌曲江西地方特色明显,展现的情感质朴真挚,旋律优美动听,深受人们喜爱,很多学生和演员都会演唱。歌曲表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厚情谊。表面上看,这首作品是表现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但从深层次来讲,更是战争年代人民群众胸怀天下的革命情怀,也把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情厚谊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歌剧《长征》是在纪念长征胜利80 周年活动中,为深切悼念那些在长征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而创作的史诗性歌剧。这部歌剧以展现现实的创作手法,运用歌剧艺术手法来重现当年红军战士被迫长征的艰难历程。对于中国的经典民族歌剧,作曲家常常会创作一首“主题曲”,这首主题曲一般旋律优美,简洁明朗,唱起来朗朗上口,如歌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江姐》中的《红梅赞》、《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等。这些经典曲目一般会贯穿在整部歌剧中。《三月桃花心中开》这首歌曲旋律体现了分节歌的形式,成为歌剧《长征》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之一。作品采用了江西民间音乐素材,地方特色浓郁,在整部歌剧中多次呈现,承上启下,贯穿整部歌剧。《三月桃花心中开》运用民族调式创作,演唱风格色彩丰富、韵味十足,充分体现了民族歌曲的特点。作品还充分展现了江西革命根据地老百姓与红军战士亲如家人和情同骨肉的真挚感情。
《三月桃花心中开》这首作品是并列单二部曲式,4/4 拍,共有两段,速度为中速。作曲家印青在创作上运用了小调。小调具有苍凉和凄美之感,还兼具悲壮的情愫,同时小调也更有宣叙调的感觉,容易表现倾诉之感。羽调式的运用也能恰当体现根据地人民对红军战士的依依不舍的鱼水情,本曲的音乐所展现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来源于此。本曲的创作在调式调性、节奏旋律上均采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音乐动机平稳,音符使用四分、八分、十六分、附点等,这些节奏型的运用把作品柔美舒缓的特点表现得恰如其分。
《三月桃花心中开》在全剧中分别以合唱和独唱等形式多次出现,不同演唱形式及不同场景的演唱在内容表现上均有所不同。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其审美情趣,笔者将从作品速度、节奏、力度、层次、表现等音乐元素分析女战士万霞的独唱。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调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声情并茂”地表现作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与升华。
作品的第一句“正月阳雀,飞上涯吔,三月桃花,心中开”(如图1),首先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画面,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精灵般的阳雀在山间的花丛中翩翩起舞。学生在演唱时要快速把观众带入场景,要用甜美的声音强弱来突出画面感,在表情动作及声音上都要稍许夸张,突出灵动,不能太生活化。“桃花”和“阳雀”均指代美好的事物,同时“桃花的静态与柔美,阳雀的动态与精灵”这幅动静结合的美好画面,形象地把女战士万霞当时的羞涩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在演唱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语气和神态,以美为主,在咬字时要稍微加强字头的清晰度。本句演唱需注意江西方言的“涯”字要唱成“埃”。
图1
“哥哥扛枪上战场,妹妹在屋里做双鞋”这一句为叙述性的演唱(如图2),讲述女主人公做鞋子送给即将扛枪上战场的心上人,演唱时不能平铺直叙,要表达出万霞对红军战士的爱慕和依依不舍之情。本句的“鞋”字在演唱时可以做渐弱处理,形象表现万霞悄悄为心上人做鞋子的羞涩之情。为了突出地域性特点,唱“鞋”字应该用江西方言,唱作“孩”字。
图2
“一针一线,随你行,千辛万苦脚下踩,脚下踩”,这一句演唱进入了本曲的副歌部分,演唱音区也由中音区转到了高音区(如图3)。演唱“一针一线随你行”时,声音线条要深情和舒展些,特别是“随你行”要稍微推进强调,同时可以配合肢体动作,将期盼与思念之情融进演唱,下一句“千辛万苦脚下踩”有一针一线指代自己之意,也有不怕千辛万苦而伴随之意,所以演唱时眼神要坚定,第二个“脚下踩”情绪较第一个要再饱满一些,以示情绪递进。
图3
“前路再远莫忘记啊,一点初心为谁来”,本句的演唱情绪是羞涩谨慎,既害怕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又害怕对方不懂自己的心意,将感情的期盼和祝福融入歌里,愿红军哥哥不忘初心,勇往直前;“莫忘记啊”本句的演唱要稍微强调,有叮嘱他莫要忘记自己在家乡等待的感觉(如图4)。
图4
“四月花开百样红,春风一缕夜徘徊”(如图5),这是作品的第二段,阳春四月,春光灿烂,万物复苏之际,百花争奇斗艳,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情窦初开的年轻人很自然会想到前线的心上人,演唱时画面感要明显,保持声音连贯,圆润自然,情感娓娓道来,乐句整体把握仍然要以美为主。
图5
“唤只阳雀捎书信,妹妹的心意不难猜”(如图6)一句演唱时要注意咬吐字,强调动词“唤”和“捎”,表示内心的期盼之情。在演唱“妹妹的心意不难猜”时,“妹妹”两个字起音不能太重,要略带羞涩感,同时配合一些眼神和肢体动作,要表现得更形象、深刻。
图6
“郎去革命心要坚,梦想不达心不甘”(如图7),本句演唱要语气坚定,情绪饱满且有层次感,如“心”“坚”“梦”咬字都要清晰。虽然唱段是歌剧作品中主人公万霞的心声表露,但我们要明白,万霞不仅仅代表她自己,更是战场后方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的代表,所以她的表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情谊,更是作为共同战斗的同志对战友的鼓励与期待。所以,演唱时的眼神、语气、动作等都要更加饱满、坚定。
图7
“纵然千山和万水,一路繁花换人间。”(如图8)这句是作品的结束句,也是高潮部分,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忘初心,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而且他们坚信革命终将胜利。这里的高音爆发力要强且有流动性,同时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饱满,把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歌声展示出来。
图8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作品的情感层次丰富,旋律线条流畅,因此演唱时,要形象表现出主人公对红军的爱慕和惦念之情,要唱出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同时也要把握好作品婉转含蓄的风格,注意句与句之间、段落之间情绪的变化。
声乐艺术是情感活动,本就具备教育、认知、审美等功能,歌唱活动能够调节情绪,净化心灵,振奋精神,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无处不在。虽然科学发声的技能训练非常重要,但是要避免片面地强调技术而忽视审美教育的声乐教学观,声乐技能教学一定要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声乐教学中美育浸润的实践与研究,加强引导学生体会每首声乐作品所蕴含的美,帮助他们分析和挖掘美。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牢记在让学生提高演唱技能的同时,使作品表现达到“歌传情,情化人,情育人”的审美教育效果,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始终将审美教育放在首位,充分重视美育的贯彻和实施,引导学生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声乐教学“以美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