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18 22:18:06王雪梅张晶淼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心理学育人思政

陈 卓 王雪梅 武 琳 张晶淼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战场,探索高等学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文件精神,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专业教师的责任和担当,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强化育人意识,深挖育人元素[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鞍山师范学院在第三学期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必修课,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理论和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具有基础性、理论性、实用性等特点。该课程着重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以及制约学与教的因素和条件,形成现代教育心理观念,为师范专业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非常重要和必要。

为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任务,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各级课程思政线上、线下相关培训,特别是通过对课程思政建设较早开展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学习,研读课程思政相关资料,掌握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定期研讨,反复梳理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并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2],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统一,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特别要加强思政教育目标的设计,找准切入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优秀品格,成为国家未来需要的政治坚定、技术过硬的合格人才。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师范专业学生掌握学与教的科学理论,并掌握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面对师范专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存在困惑、对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判断等问题,正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大好时机。通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设计出全课程的含有思政元素的教案和PPT,探索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格局,提高教学质量,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帮助师范专业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承担新时代教师教育新使命。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占很大比重,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依靠专业课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准确认识和努力推进,教师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对育人效果有着重要影响[3]。教育部明确指出,课程思政的推进,教师是关键。各高校应从全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保证机制,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帮助专业课任课教师顺利完成课程思政目标。专业课任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在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如参加线上、线下的各级课程思政专题培训[4],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定期开展专业教研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辅导帮助等。学校还要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文件,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组织相关课程教学竞赛等,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不断提高思政教学水平的同时,把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纳入考核评优等方面,以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并引导教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以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二)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深挖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教育心理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度挖掘[5],特别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集思广益,整理和设计出最适合的融入点,并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教学。

积极心理学自2000年由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以来,引起极大的关注,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一个新的里程碑,旨在帮助人们更多地发现生活的乐趣和提升追求幸福的层次,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教师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并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强调价值引领、心灵润泽,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帮助学生发现存在的乐趣和意义,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并愿意为社会服务。下面列举教学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讲解知识点“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时,插入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真实的图片和感人的先进人物事迹会感染和教育学生,激起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学生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职业道德。

讲解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时,给学生介绍孔子的教学理念及其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解《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含义,在讲解教育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

讲解知识点“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时,插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及人物事迹”,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榜样的力量,感受爱和生活的美好。特别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志愿者的感人行为,从小爱到大爱,有国才有家,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关注人类的积极品格,进行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6]。

讲解知识点“学习动机”时,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谈“青少年为什么要好好学习”。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个体内驱力,使学生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未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实现自我教育,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目标,在未来教书育人。

讲解知识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搜集省内外被评选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先进事迹,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通过那些感人的事迹及长期的一线工作经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学生由此树立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勤奋工作的意识,最终达到弘扬工匠精神、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的目标[7]。

讲解知识点“问题解决教学”时,介绍女科学家屠呦呦的事迹。屠呦呦常年致力于科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她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善于发现问题和勤于思考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心理韧性,提升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科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专业课任课教师要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目标[8],结合课程特点设计出全课程的含有思政元素的教案,并在教学中实践,总结经验并不断调整改进,与时俱进,完善全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如在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即掌握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力目标即能够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德育目标即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各章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把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自然结合,真正实现知识讲解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四)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学的实际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不断革新,特别是网络平台如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通过有影响力的案例的引入、历史资料的搜集等补充教学材料,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应用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效果,成为真正的“好课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课程设计,如在“心理发展与教育”这一章节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教学中,在讲到人格的培养时,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结合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强化人格塑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帮助学生将学习知识内化并产生积极的行为,还要延展到课后和以后的工作生活中。

(五)强化课后时间的思政教育

现代大学生的课后时间即自主学习时间颇为充沛,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并使学生顺利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课程教师可以结合课内教学内容特别是思政教育,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如查找资料发现优秀教师的特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育,学生思考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心得体会作业等。课后是课程思政教育延展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元化手段,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教师教育新使命。

(六)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达到预期效果,各级单位要制定并要逐渐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可以从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出发,制定适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的评价标准,通过多种途径如听课、访谈、调查问卷、学生和教师互评等,量化考核,建立评价体系。学生、教师、评价专家共同找出问题并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突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应用。同时,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如在课程实践作业中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并进行评价,在专业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应用,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的统一,把课程思政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考核。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各高校课程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强化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其与高校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把课程思政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拓展教育教学功能,这既是一种挑战,又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展开,用鲜活的实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家国情怀,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又为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思政教育效果。但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心理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