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霞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曾说:“我认为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和塑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0 万字。虽然课外阅读主要靠学生在课外完成,但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在校时间增加,学校成为课外阅读的主阵地之一。因此,中小学校要强化课外阅读,构建书香校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校要把思政教育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把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一方面,很多优秀的课外读物,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比如,管桦的《小英雄雨来》生动真实地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可以培养学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与努力参与祖国建设的社会责任感;老舍的《骆驼祥子》鞭辟入里地控诉了中国旧社会的罪恶,让学生感受到当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增进他们珍惜当下、热爱祖国的情感。另一方面,课外阅读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活动,学生在阅读中,除了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还能收获审美的愉悦。因此,与其他思政教育方式相比,课外阅读更益于学生接受。
中小学校要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抓课外阅读,提高对构建书香校园的认识。首先,扩大宣传,引导广大教师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与到构建书香校园中来。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思想积极、政治过硬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督促教师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努力挖掘课外阅读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积极发挥课外阅读的思政教育功能。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愿望与需求,但是阅读时间却没办法保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业负担较重,中小学生在学校上课之余的大多数时间用来完成作业,没有时间阅读;二是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固定,使得学生的阅读时间分散,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小学校要保证课外阅读时间,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使课外阅读常态化、制度化,为构建书香校园创造基本条件。
“双减”政策颁布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普遍减轻,有了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这为学校加强课外阅读、构建书香校园提供了契机。但某些教师的头脑中还保持着惯性思维,认为自己不布置作业或者不多布置作业,就无法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课内所学知识,或者学生课余闲暇时间过多,就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教师只看到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等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与意义。面对此种情况,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各科作业的管理,控制各科作业的数量以及每天作业的总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之余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教师意识到开展课外阅读、构建书香校园的重要性,让他们转变“唯学科知识论”的观念,从内心认同课外阅读,配合书香校园的构建。
同时,学校要科学规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规划课外阅读时间,把课外阅读时间固定下来,让学生清楚自己在什么时间可以进行课外阅读。一旦阅读的时间固定下来,学生就会认为在此时间段内阅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水到渠成。
学校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要构建书香校园,就要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构建书香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并沉浸在书香的世界里,用心阅读。
学校要想优化校园阅读环境,设立阅读文化墙是常见的手段。可以利用学校的内墙,也可以利用教学楼的墙体或走廊,在墙上设置专栏,介绍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或新出版的书籍,摘录优秀作品的经典段落、名人格言,介绍名家名作或者作家小故事等,让每面墙都会说话,彰显阅读的魅力,召唤学生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学习还要创建适宜的阅读空间或场所,主要包括开放的图书馆、图书资料室等。学校要加强图书馆、图书资料室的建设,除了配备大量的书籍外,宽敞明亮的空间、幽静优美的环境、舒适实用的座椅等也是吸引学生喜爱阅读的重要因素。另外,如果硬件条件允许,教学楼的大厅或者走廊也可以做成开放式的简易图书馆,放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摆些座椅,方便学生随时阅读。
班级“图书角”作为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有益补充,也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且它就在学生身边,对学生而言,利用班级“图书角”选读书籍更为便捷。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可以由学校统一采购,也可以由学生自愿捐赠,还可以采用流动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看完的或者正在看的书,放在“图书角”与同学们分享,等想看的同学都读完了,再拿回家换几本。或者采用定期更新的方式,把班级“图书角”建设成一个流动的“微型图书馆”。
提到课外阅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人拿着一本书静静地读,或者一群人各自读自己手中的书。他们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其实,阅读不仅是个性化行为,它还是一种集体行为。读书读到精彩处与同学们分享心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集体的共同参与,正是构建书香校园的意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的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活力与效率。学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参与度广、覆盖面大的读书活动,使课外阅读动静结合、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使他们保持对阅读的持久热情。
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应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活动,邀请作家或学者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以专家引领的方式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潜心阅读,向更高的人生目标迈进;组织课外阅读方面的讲座,介绍名家名作,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举办“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引导学生向身边爱好阅读的榜样学习;举办阅读经验交流会,让爱读书、读书多的同学介绍阅读经验,带动同学们共同阅读;举办故事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让同学们切身感受阅读的魅力,潜移默化地爱上阅读;鼓励学生自办课外阅读报或者课外阅读黑板报,展示阅读成果,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成就。
在图书商品化的今天,“开卷有益”值得商榷。书也有有益与有害、高质量与低质量之分,那些高质量、有益的图书更值得学生阅读。而经典书籍则是这些高质量、有益图书中的精华,学校应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提高书香校园构建的内涵与质量。
经典作品,尤其文学经典,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阅读经典作品能够受到思想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与一般的图画书和故事书相比,有些经典作品对中小学生而言读起来枯燥晦涩,但这些书一旦其义自见之后,就会使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所以,要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引导他们尝试阅读,并慢慢享受阅读。
经典是那些具有永恒价值,值得反复阅读、反复回味的书。现在很多畅销书虽然包装精美、导语吸引眼球,但华而不实,读后很容易令人遗忘,对人生鲜有指导意义。在书香校园构建的过程中,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毕竟经典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沉淀下来的具有普遍价值的书籍,这些作品值得学生反复阅读,正如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谈到什么是经典时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学校要为学生阅读经典保驾护航,首先要营造经典阅读氛围,要尽可能多地为图书馆、图书资料室选购经典作品。可以利用广播站介绍经典作品,播放经典作品的片段,或者在宣传栏开辟专栏,向同学们介绍经典作品的“点睛”之处。也可以组织学生把经典作品改编成话剧、音乐剧等,在重大节日或者重大活动时在全校巡演,让学生切实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还可以开展经典阅读研讨活动或者名著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共同探讨阅读方法,交流阅读的感受与收获。
课外阅读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中小学生阅读经验、认知水平、阅读能力还很有限,他们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往往无所适从,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问题或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针对读物选择、阅读方法、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等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形成书香校园构建的长效机制。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阅读能力等,向学生推荐适当的书籍。除了要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紧扣时代脉搏,推荐学生阅读与时事和新科技等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比如,近些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多次进入太空航行,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跟航空航天相关的科普书籍;疫情期间,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跟病毒和抗疫有关的书籍等。
大部分学生,不论阅读什么书籍,都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看,其实阅读的方法不止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精读、浏览、跳读、摘记、批注等,最高效的阅读就是针对不同的读物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学校还应定期举行跨学科阅读活动。课外阅读以文学图书为主,但也会涉及科普类、艺术类、历史类等书籍,而且有的书籍本身就涉及多个学科。比如《海底两万里》一书,就涉及文学、科学、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阅读指导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事,也要吸收各学科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中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学校要以语文教师为主,引导各学科的教师共同探索跨学科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指导的效率。
最是书香能致远,“培养国民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做起,建设书香社会必须从建设书香校园做起”。中小学校要加强课外阅读,构建书香校园,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灵,使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