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蕴生
(镇江市丹徒区融媒体中心,江苏 镇江 212028)
针对访谈节目有影响力、有感染力且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基层媒体也开始运作访谈节目,但在实践中往往偏于追逐热点,片面追求节目形式与访谈数量,却未能充分尊重受访嘉宾,对于嘉宾的内心反应不够重视,使得节目观赏性不高,节目质量无法保证,这既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也降低了主持人的整体素质与形象。
本文主要强调在访谈节目中,做好对受访嘉宾心理按摩的重要性,这不仅意味着主持人需要参与策划、主动融入和设计问题等,更要注重访谈嘉宾临场心理的微妙变化,这就需要主持人拥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以及较高的专业素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播音员主持人这一职业,从最初的单一播报到后来的立体播说,再到如今的全方位交流访谈,播音员主持人的话语权,也更为自由和主动。这种自由和主动,体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可以表现为:一方面给予了主持人全程参与节目策划的机会,随时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而不是被动地跟着编导走程序,见字发声机械式地背稿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另一方面,在节目进行前,主持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演播室,对受访者进行先期的心理按摩,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放松他们的紧张情绪,使受访者愿意打开心扉与主持人沟通,进而挖掘出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促成在舞台上完美呈现。
作为县区一级媒体的访谈节目内容,大多是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一些故事。访谈嘉宾中,有专家学者,有劳模先进,但更多的则是来自最基层的普通劳动者、农民以及工人,他们平时面对镜头和观众的机会本就不多,更谈不上舞台表现力和语言表达力了。
针对这种情况,主持人对嘉宾先期的心理按摩,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受访者在录制节目前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按摩,一是可以缓解嘉宾上台前的紧张情绪,拉近与主持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二是通过心理按摩,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嘉宾与主持人建立朋友关系,从被动说话变为主动倾诉;三是通过有效的心理按摩,可以增加嘉宾对主持人的信任,在台上与主持人有一个更自然、更真诚的互动,访谈节目结果呈现、也就会越真实动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引导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行动,在访谈节目前,对受访嘉宾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按摩,构建正确的心理模型,随时可以改变他的行为,[1]对节目的顺利录制有着积极的支撑作用。
电视访谈或是现场访谈节目,都是以轻松、亲切、真实的氛围呈现在观众面前,访谈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面,如朋友般侃侃而谈,极大地拉近了与观众们的距离。近年来,电视访谈节目,在各地方台相继出现,且发展势头迅猛。除了节目选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是区分各台节目立意的不同外,访谈节目主持人充满个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多年实践工作的知识储备,以及是否善于对受访嘉宾进行有效的心理按摩等等,都是体现一档访谈节目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这里主要强调做好心理按摩对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专业要求。
一档访谈节目的主题和受访嘉宾一旦确定,主持人在思想上应该高度重视,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把自己定位为参与者、介入者甚至是主宰者。重点介入并深入研究,围绕受访者的性格分析,确定话题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参与设计谈话的“起承转合”,预测可能出现的弦外音和话外意,从而有利于访谈的顺利进行。
古人云:“感乎人者,必先动其情。”[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有言:“要撒播阳光给别人心中,必须自己心里有。”[3]当受众看到真实的社会生活,感受到主持人在节目中流露本真的情感时,节目的真实性和震撼力就会充分显现,观众与节目的距离也会迅速缩短。因此,只有思想重视,情感融入,做好充分的访谈心理准备,才能高效地对嘉宾展开巧妙的提问,有分寸地进行情感探究,才能对访谈节目的整体思维持有比较科学的环节设计,在呈现节目效果的时候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4]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事先要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在一档访谈节目准备阶段,主持人需要找好人、事、点,必须对嘉宾的性格特征、表达能力、思维水平等进行全面了解,在脑海中形成基本的角色认知,这样在访谈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提出适合嘉宾的问题。充足的准备,是主持人走近受访嘉宾的第一步,它会缩短提问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情感距离,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受访者的心理压力。
访谈节目需要严密的内在结构支撑整场,以形成环环相扣的叙事情节,推动节目向纵深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冷场等有充分的预设和准备,可以充分利用人物、图片以及音乐,唤起嘉宾访谈的回忆等等。
笔者在主持“第七届丹徒区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访谈节目时,有一位受访嘉宾叫张青,她是丹徒宝堰镇的一位村支部书记,节目录制前,笔者曾多次主动上门与她交流,逐渐建立起朋友般的信任关系。但是沟通中笔者发现,这位嘉宾虽在平时工作中勤奋能干,性格上却很内敛,不善言辞。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拓展访谈方式,在采访张青同时,还特邀两位曾经得到过她帮助的村民来现场互动,通过受助者的谈话,讲述张书记扎根农村、心系村民的一件件感人故事,这不仅增加了感染力和说服力,又丰富了舞台画面,还解决了张书记单独受访可能出现的冷场问题,可谓一举多得。整档节目收到了宣传正能量和鼓舞现场观众的效果,而这些收获都是提前介入沟通和悉心筹划准备的产物。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应保持平等交流状态。主持人的专心聆听,善于捕捉受访者的微妙心理变化,既有助于获得访谈对象的信任,也能保证节目顺畅进行。因此,一位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必定是一位优秀的聆听者和引导者。当谈到某一话题时,主持人用心聆听,才能抓住细节,进而及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升华,并将主题引向深入,将更多信息传递给受众,通过这种相互交流和碰撞,激发出人们心灵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受访嘉宾张青,虽是一位扎根农村的乡村干部,但同时也是一位妻子和母亲。笔者通过访谈前的交流谈心发现,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加班加点的张青,一直对缺乏时间陪伴爱人和女儿而心怀愧疚。在杰出青年颁奖节目现场,笔者迅速抓住这一心理细节,在设定好的话题之外,找准时机提出让张青面对镜头和话筒,向自己的爱人和女儿说出心中的感受。此时此刻,这位坚强的女支书再也控制不住,真情实感喷薄而出,双眼噙着泪水,说出了感人肺腑的一席话,感染了现场的全体观众。而对于观众而言,此时他们看到的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人物,而是一位普通人,倍感自然和亲切,意识到受访嘉宾也是众多劳动者中的一位代表,产生出一种天然的认同感,使得整挡节目焕发出人性的光芒,节目也因此更具可视性。[5]
在县区级媒体访谈节目中,由于资源限制,受访嘉宾一般都是比较“接地气”的普通大众,大多不善言辞、或缺乏舞台经验,或临场紧张,主持人需要把自己放在与受访者平等的位置上,换位思考,努力缩短与受访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主持人认为与嘉宾之间是一米,但是嘉宾却以为是一百米。如何缩短这个九十九米,就需要主持人想方设法去解决。
首先,主持人在访谈过程中要多听少说,聚精会神倾听对方讲述,感受对方的心理动态,随后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或是肢体动作回应对方,让受访者切实感受到主持人的真实和真诚,从心底产生表达的愿望。
在第二届“丹徒区最美人物”颁奖节目中,有一位受访者是2020年因新冠疫情远程援鄂的丹徒籍护士凌蓉,舞台上笔者明显感受到她的紧张,于是现场第一时间,笔者握了握她的手,回忆凌蓉援鄂的情景,不断与她进行眼神交流,对她“身着白衣献青春,千里逆行撑脊梁”的义举表示感谢,期间还适时安抚凌蓉的后背。一个握手、一个眼神、一个轻抚,几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在现场却有效缓解了凌蓉的紧张,缩短笔者和她之间的心理距离,带给她力量的同时,也向凌蓉传递了心理暗示,告诉她不要担心,身边都是她的亲人和朋友,现场也因此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试想,上述的互动过程中,如果主持人一味沉浸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中,不去用心倾听,不去感受受访者的心理动态,只顾低头看手卡上的提示,机械地进行提问,受访者就很难流露出真情实感。[6]面对风格和性格迥异的嘉宾,主持人在交流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突出访谈对象,敏锐捕捉嘉宾心理变化,合理调度场景气氛,从而给受访者营造最为舒适的交流环境。
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定位,以及与其他部门工种的合作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前馈和整理搜集沟通信息,反馈给各部门,如在什么时间给特写,什么地方放音乐,什么板块插入视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与编导、摄像、记者、灯光等各工种形成密切合作,从而确保给予受访者全方位的心理按摩、情绪放松,让受访者进入放心和安心的心理状态,建立起受访者与主持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尽可能减少受访者的紧张和拘束。主持人才能“接好最后一棒”,在节目中充分调动受访者积极参与交流。
访谈主持人的重点,是围绕主题积极引导,注意导向进行交流,并敢于适时打断“跑冒滴漏”的偏题现象,按照主题主线完成访谈。正如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罗旭所言:“大多数情况下,主持人并不是主角,不必刻意表演或者过多表现,避免刻意向观众展示自己,这是对主持人的一个重要提醒”。主持人和受访者的交流维度,现在已经不再局限在演播室这个空间中,平时的邮件往来,交流中的微信聊天,甚至是当受访者出差外地时的电话交流和视频互动,新媒体技术的拓展运用,使得受访者可以深度参与到节目中来,这也对访谈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学会和不同类型的受访者沟通,预知嘉宾的观点和语言风格,提问时摆正位置,努力实现到位不越位,避免随意评论,当好配角;在位不偏位,避免话多包场,当好“桥梁”;坐位而不离位,避免寡言少语,当好听众;补位而不抢位,当好助手和参谋。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专业技能学习
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广泛传播。导向正确,说的不仅是政治导向,还包括生活、价值、审美等方面。每期访谈节目,都应努力发挥凝聚人心和鼓舞斗志的作用,这就要求节目制作人员和访谈主持人,既要有较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又要具备较高访谈水平。访谈主持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和提升,努力培养思维的灵活和敏捷性,多角度进行反思。同时在实践中努力打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增添传播艺术魅力,养成多看书、多思考、多动笔、多练口语的良好习惯,逐步丰富知识储备量和文化内涵,对工作不怠慢不敷衍,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基本功,完善自身素质。
2.持续增强语言功力,内外兼修一专多能
在《播音创作基础》一书中,张颂教授谈到语言功力,把它分为“宏阔精微的观察力、融会贯通的理解力、深刻灵动的思辨力、意象整合的感受力、精妙高超的表现力、条分缕析的鉴赏力、随机应变的调检力、应付裕如的回馈力”。[7]在人物访谈中具备这样的语言功力,才能对受访者形成深层的认知。比如,有了对受访者的心理困扰、价值观、道德观、文化内涵和情感诉求的认知,才可以构建一个对受访者全面立体的认知,从而让观众深度分享受访者的情感体验、心理体验和文化道德观念。
访谈节目主持人要深切领会每期节目的主题,积极参与策划、努力增强语言把控力,尽量在节目中引导和展现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善、美,让观众从受访者身上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激励人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也不能单一地念稿子,而要有超乎寻常的问题发现能力,结合解读分析能力,抓住问题的关键,努力培养一专多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
3.提升访谈艺术技巧,建立主持人品牌意识
随着传播技术与新兴通信平台的发展,访谈类节目的各环节也逐步走向多元化。从最初的现场交流,到短信沟通,直至当今的微信、QQ、微博、抖音视频等多种类的即时交流手段,融媒体、新媒介的运用使得访谈类节目影响力在空间尺度上有了极大延伸。在观众与嘉宾交流的过程中,作为主持人需要为两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保证节目顺利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做好沟通中介人,都要求主持人在当下必须提升自己的访谈艺术技巧。
主持人与栏目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对于节目的策划、采访、沟通、写稿,都应该亲力亲为。只有这样,在主持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把握住大方向,准确表达看法,说出来的话才能令人信服。另外,主持人还要培养自己与栏目的感情,热爱自己的栏目,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珍惜每一次节目的录制和播出,在参与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积累经验,对相关专业知识迅速了解和掌握,完善自身素质,塑造自己的形象,进而与团队高效合作,创作出观众喜爱的品牌栏目。[8]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需要在实践中掌握心理按摩必备的各种技巧,才能在有效沟通中,建立起与受访者的意见交流、观点的表达以及思想的碰撞,从而为观众带来正能量,提升节目的意蕴美以及艺术感染力。运用好心理按摩,会促进主持人与受访者情感互动,有利于形成节目与观众的传播默契。此外,在展现每个受访者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的同时,还要表现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责任感和担当力,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积极向上的话语场和谈话场,讨论场和辩论场,行为场和心理场,从而使得访谈节目真正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崇尚文明的作用。